戎夷解衣
戎夷違齊如魯①,天大寒而後門②。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③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④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惡⑤能與國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嘆曰:“嗟呼!道其不濟夫⑥!”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①違齊如魯:離開齊國到魯國。
②後門:城門已經關閉。
③國士:國家傑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賢。
⑤惡:相當於“何”。
⑥道其不濟夫:道理大概是行不通了。
戎夷離開齊國而到魯國去,天氣非常寒冷,但城門已經關閉了。他和一個弟子露宿在城門外,天氣越來越寒冷,他對弟子說:“你給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給你衣服,你可以活。我是國中傑出的人物,為了國家捨不得死。你是沒道德的人,不值得愛惜。你把你的衣服給我吧。”弟子說:“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把衣服給你穿呢?”戎夷嘆息道:“唉!道理大概是行不通了!”於是脫下衣服給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弟子保住了性命。
如果說從戎夷的才能來看,他可以中興世道,還看不出來;至於他想讓別人得到好處的想法,沒有人可以超過他了。
觀史後感
戎夷首發語,大有狷狂之勢,自私至極,未免令人心生怨懟;而他隨後大嘆道之不行,解衣與弟子,無疑用生命實行了一次道行相合。
舊史新評
有君憤然道:戎夷乃偽君子,北京大學學生與農民二者死其一,難道就可以堂皇地選擇讓農民去死嗎?這也引發了一種思考,這種思考在道德哲學上是常有的情境:誰應該去死,無價值的人還是?這讓我想到哈佛有個聞名的公開課”公正“,它就探討了這樣的問題,這種選擇取決於你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無論如何,戎夷用他的生命實現了”知行合一“,這個詞放在今日似乎泛而簡單,卻幾乎很少人做到,大部分人沒有一個穩定的價值觀,以至於“沒有原則”,行為和宣揚的理念、甚至乎行為與行為之間皆有矛盾之處,反以罪戎夷,豈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