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夷解衣

戎夷解衣

戎夷解衣,拼音róng yí jiě yī,是指戎夷心憂天下,捨己為人的精神。

原文(標點)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

戎夷違齊如魯①,天大寒而後門②。與 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③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④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惡⑤能與國士之衣哉?”

戎夷嘆息曰:“嗟呼!道其不濟夫⑥!”解衣與⑦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達乎分,仁愛之心識也,故能以必死見其義。 --------選自《呂氏春秋》

註解

①違齊如魯:離開齊國到魯國。

②後門:城門已經關閉。

③國士:國家傑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賢。

⑤惡:相當於“何”。

⑥道其不濟夫:道理大概是行不通了。

⑦與:通“予”, 給予。

⑧遂:於是,就

嗟呼:語氣詞

翻譯

戎夷(人名)離開齊國去魯國,(遇到)天氣非常寒冷並且在城門關閉後才到。和一個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對弟子說:“你給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給你衣服,你可以活。我是國家有名的學士,為了國家 而捨不得死。你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愛惜。你把你的衣服給我吧。”弟子說:“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會給國家有名的學士衣服穿呢?”

戎夷嘆息道:“唉!道義大概是行不通了!”脫下衣服給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如果說戎夷的才能可以平定天下,那還看不出來。但是他這種有利於別人的心意,那是其他人都難以達到的了。他通曉生與死之間的分別,他的仁愛之心認識到這一點,並以自己的死彰顯了他心中的義。

感受

乍看戎夷的這一段話,讓人覺得他狂妄而自私!但當看到他最後的行動時,我們便被他感動了,無法不為他的誠實和高尚而震撼和慚愧!戎夷他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確實無愧於“國士”之稱!

我們能這樣實話實說嗎?我們能這樣捨己為人嗎?

理解

表現了戎夷“心憂天下,捨己為人”的精神

戎夷思想周全,捨己為人

徒弟背信忘義,是個小人

此外師傅的行為可以分為前半段與後半段來分析。前半段的行為可以是一種出於求生的本能,而且認為人活著就得有價值,沒有價值的人可以為有價值的人犧牲。後半段。等到弟子用自己的理論駁斥自己的時候,就為了捍衛自己的理念而自我犧牲了,具有某種程度的利人行為。

弟子的行為,一方面表現了不願意為別人犧牲的自利傾向,另一方面又利用師傅的理論駁斥師傅,表現了弟子狡黠的性格特點。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簡稱《呂覽》,在公元前239年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夕。

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一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秦國。呂不韋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昭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後來繼位為秦莊襄王后,被任用為丞相。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遴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後,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世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鹹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訊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生平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

歷史評價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論名氣,比不上那些功名顯赫的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也比不上一代賢相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呂不韋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甚至用一兩句話都很難把他說清楚。但是,如果把呂不韋放到他生活的戰國時代去考察,就會發現,呂不韋其實是一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貢獻的人。他的一生,有閃光點,也有陰暗面,有功,也有過。 呂不韋的功績主要表現在:第一,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一個執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兒子們為爭奪王位發生爭鬥,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生逆轉。呂不韋通過遊說秦國,打通關節,說動了華陽夫人並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後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第二,對外戰爭講究計謀,避免硬仗、惡戰。一部戰國史,從始至終戰爭不絕,一場大戰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以上。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歷了戰爭給趙國造成的創傷。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係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 呂不韋修建洛陽南宮 戰國末期,“河南”和“洛陽”的範圍包括以王城、成周城為兩個基本點的黃河、洛河、伊河三川之地。東周滅亡後,秦在成周城設洛陽縣治,在王城設河南縣治。這裡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均為呂不韋的封地。他在這裡大建宮室,以東周成周城為基礎進行修復並向南擴展,從而形成了該城“東西六里,南北九里”的形制和規模。而這一修復、擴展應該就是在秦置三川郡、郡治洛陽,以及呂不韋就封洛陽時進行的。秦洛陽城奠定了漢魏晉洛陽城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