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戎州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僚”置戎州。領郡一:六同郡。僰道縣(今宜賓市)為州、郡治。北周時,領郡二:沈犀郡,六同郡。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罷戎州的六同郡、沈犀郡,仍置戎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罷州,改置為犍為郡。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又復置為戎州,州治遷設南溪(今宜賓市李莊鎮)。太宗貞觀六年(632年),置戎州都督府,治所遷回今宜賓市。高宗時,罷都督府。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戎州改稱南溪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戎州。領縣五。並領羈糜州六十四。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戎州州治遷回僰道,因馬湖江(金沙江)漲洪水,城池飄蕩,於是州治和縣治同遷岷江北岸(今舊州壩)。五代時前、後蜀,戎州領縣五。並領有羈縻州。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戎州為敘州。
地名由來:
戰國時秦滅蜀(前316年)後,宜賓市境已屬蜀郡;史籍則載系戰國後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後方納入蜀郡範疇。
宜賓始置之縣級政權僰道有說建於秦、有說建於西漢。僰道設縣後,今市境大部已納入其範圍。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縣屬犍為郡,至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為郡移治僰道,今宜賓城已成為郡、縣同治之所。歷西漢、東漢,今市境大部均在犍為郡僰道縣境內。
西晉永嘉五年(302年)後,犍為郡、僰道縣短期荒廢,僚人大批入蜀,占據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鐵討定占據此地的“夷僚”,於今宜賓城設戎州。
北周時,宜賓城戎州仍置,另新設外江縣。
至隋,外江縣復名僰道縣,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稱敘州,僰道縣方改為宜賓縣。
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縣、屏山縣曾分屬瀘州及越郡、馬湖路、馬湖府外,大部屬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仍保留敘州府,民國2年止,今市屬區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國18年後廢道,各縣直屬四川省。民國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區制,四川省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賓,轄有除屏山縣(時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外的今市屬各區縣地。
史料記載
戎州,南溪。中。開元戶六千七百八十七。鄉二十五。元和戶一千二百九十三。鄉二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古?國也。初,秦軍破滇,通五尺道,至漢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發巴、蜀卒通西南夷自?道抵?柯,鑿石開道,二十餘里,通西南夷,置?道縣,屬犍為郡,今州即?道縣也。戎獠之中,最有人道,故其字從“人”。
李雄竊據,此地空廢。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鐵討定夷獠,乃立戎州,即以鐵為刺史,後遂不改。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七百一十二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嘉、眉州水陸相兼二千七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里。東北至滬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陸路三百四十里。北至榮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石門鎮三百里。西北至嘉州水路三百五十里,陸路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南韶所居羊直咩城二千三百里。北至姚州三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五匹,?布。元和貢:荔枝煎四斗。
管縣五:?道,義賓,開邊,南溪,歸順。
?道縣,中。郭下。本漢舊縣也,屬犍為郡。永嘉後荒廢。梁於此立戎州,周保定三年改?道為外江縣,隋大業三年改為?道縣。出荔枝,一樹可收一百五十斗。
黃泉山,在縣西北五十九里。
汶江,流經縣東北,去縣十步。
馬湖戍,在縣西二十一里。
義賓縣,中。東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天寶元年改為義賓,屬戎州。
大秋溪,在縣東北一十三里。有秋溪鹽井,蓋因此水為名也。
開邊縣,中。東北至州六十五里。本漢?道地也,周為外江縣地,隋開皇六年於此縣北一百三十里野容川置開邊縣,後上元元年獠賊叛亂,因而荒廢,永泰二年復於今理。
小梨山,在縣南四十七里。
大梨山在縣南六十里。
南廣水,在縣西北一里。
鹽泉鎮,在縣西南八十里。
南溪縣,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漢?道縣地,梁於此立南廣縣,屬戎州,隋仁壽二年改為南溪縣,避煬帝諱也。皇朝因之。
平蓋山,在縣東三十里。多荔枝。
可盧山,在縣南五十里,山多邛竹。
汶江,經縣南,去縣十步。
歸順縣,中下。聖歷二年析存阝馬阝縣地以生獠戶置。
詩名
《戎州》作者:蘇轍朝代:宋
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
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閒。蘇轍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
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
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
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宜賓自古以來即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央政權開拓、經營西南的戰略要地,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
在宋代,戎州(今四川宜賓)一帶是漢民族同少數民族雜居之地,各民族間時常發生衝突,而戰爭一停,各民族間的貿易也很發達。這些少數民族特別喜歡漢人的羅紈,都買走了,並以精密的毛織品來換又瘦又高的馬。他們垂著高高的髮髻,戴著圓圓的耳餏,說著漢人聽不懂的該民族語言,歷盡艱苦來爭利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