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受神權支配的中世紀,人們的現實生活被說成是無邊的苦海。殘酷的掠奪與戰爭,專制的教皇與暴虐的宗教法庭,使人們長期處於恐懼、彷徨和絕望的心理狀態中,加上基督教義宣揚自我沮喪、禁慾和苦行等等,苦海無邊確被當時的民眾深信不疑。人創造了上帝,反被上帝所統治,這種現象在哲學上被稱作人的異化。但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資產階級已處於發展的上升時期,人們對於神學的懷疑是通過大量文學藝術活動反映出來的。這種觀念的變革,實質上正是人性的復歸。對人性否定的否定,是義大利和威尼斯地區文藝復興文化現象的基本內容。其特點是通過宗教文化,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是對自然的重新發現。提香晚年完成的這一幅《懺悔的抹大拉》,可以被看成是這種人性復歸在藝術上的曲折反映。
這一幅畫現藏於蘇聯列寧格勒的艾爾米塔日博物館內,作於1565~1566年間,也即說,它完成於畫家一生的最後10年中。畫上雖描繪的是聖經上所說的一個棄邪歸正並篤信耶穌的妓女,但這裡所體現的,卻是威尼斯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觀念特徵。提香無意宣傳改惡從善的主題,他的再構思,目的在於借基督徒向上帝懺悔自己罪孽的激情,或者借妓女抹大拉在宗教迷幻中表現出的感恩與某種已經慵倦了的悔悟,來說明人們想突破肉體的監獄,去求取天國永恆的安寧的不可能。畫家全然是在借題發揮。我們只要欣賞唐納太羅的《抹大拉》雕塑形象,就可以比較地明白,提香所塑造的抹大拉,是有血肉的青春少女,她對生活充滿嚮往,美麗而又健康。畫家著意表現了她那一頭秀美如雲的濃髮,急促地嬌喘著的胸部,一對熱情的、對幸福抱有幻想的含淚的眼睛。提香的用色特點是豐富飽滿,對比度強,背景的光線明暗加重,整體上充滿著一種戲劇衝突。少女被撕裂的上衣,披散在胸前的鬈髮以及作為擱板用的聖經後面的骷髏頭骨,無不反映出畫家對少女美的讚頌和對死亡的憎惡。 抹大拉這個聖經傳說中的妓女故事,與我國敦煌壁畫中的風塵女子皈佛的故事差不多,但在提香的筆下變成了歌頌美好生活而不可多得的形象典型。所以畫家予以盡善盡美的描繪,人物的感情表達是明朗與充實的,尤其是抹大拉的臉部表情,可以看出她對生活與愛情的信念。
在抹大拉的背後,展現的是一幕雷電交作、烏雲蔽日的天空,大自然沉浸在暗淡的陰影中,日暮時分的朦朧光線,又加重了人物悲劇色彩。這一切足以說明,畫家不是在圖解一個聖經人物,而是在影射義大利風雲多變的歷史現實。《懺悔的抹大拉》正是畫家晚年對時代、對生活表現出最強烈的感情的藝術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