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友二首

是一首由北宋詩人郭祥正任地方官時期創作的古詩。

作品原文

懷友二首
  • 其一

夕陽在窗戶,涼氣何處來?
微風泛庭柯,蕭蕭歷空階。
抱琴一寫之,冰霜濺孤懷。
但惜對樽酌,而無良友偕。
聊將幽獨思,滔滔寄長淮。
  • 其二

晚坐庭樹下,涼颸經我懷。
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來。
佳人隔重城,誰復為之儕?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
想聞誦聲作,崩騰滿江淮。

作品注釋

⑴庭柯:庭園中的樹木。
⑵長淮:指淮河
⑶涼颸(sī):涼風。
⑷儕(chái):同輩,同類的人。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作者為懷念友人而作,大概作於熙寧至元豐年間作者任地方官時期。

作品鑑賞

古人懷友、贈友之作,大致有兩種寫法:一是抒思念之情,寄箴勉之意,不對某個人作具體的刻畫,漢魏作者多如此,李白亦每每如此;至杜甫則側重於對象的刻畫,即不僅寫出作者的心情,而且寫出主人公的個性,宋人更多如此。從後者說,有其長處,然而在某些人手中,則會滿紙阿諛的詞調;從前者說,詩中看不出主人公的特點,但詩人的情懷通過比興而寫出,甚至有更多的概括性,蘇軾所謂“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也可作這樣理解,這兩首就屬於前一種寫法。
第一首,首先寫了“夕陽在窗”,“涼氣”乍來,“微風”動樹,葉落“空階”。這些極常見的東西,一經過詩人妙手,便組合成一幅畫面,反映了清冷幽靜的環境與心懷。這是“興”的妙用。對於“賦、比、興”,前人有種種解釋,黃宗羲的看法較為合理,可以表述為:托物叫比,托景叫興,託事為賦,因為世上從無“直言”之詩。
接下去,“抱琴一寫之”,“之”字即代指上述那種境界。“冰霜濺孤懷”,是“寫”的結果,是深一層的內涵。即王昌齡“一片冰心”(《芙蓉樓送辛漸》)的意思。這裡的“孤”字,看似平常,實際則很重要,正是由它才能過渡到懷友。
“但惜”兩句,寫出懷友,言簡情深。前面寫了幽清之境與“冰霜”之懷,則“良友”的為人即不言而喻,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幽獨思”承前六句,“寄長淮”承上兩句,“滔滔”,則正如李白《寄遠》中所說的“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把難以言盡之情,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於言外得之。
第二首,著重在從對方構想,想他遠隔“重城”,“誰復為之儕”。上一首寫詩人自己“幽獨”,這一首想到友人“幽獨”,這樣,就把“懷友”之情寫得更為深切。
下面突然接入“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表面上什麼也未說,然而又卻是什麼也說到了。這就是錢鍾書所說的,以“不說出”寫“說不出”的話。從這句中可看到“唯見幽人獨往來”的那種圖景。他“步月”望雲,俯仰懷人,幽獨的處境,皎潔的襟懷,想念友人而不可得見的無可奈何的惆悵,皆溢於言表。
作者的友人大概是在江淮一帶做官的,因此,終篇處勉以做好官來取得人民的讚頌。“誦”即《國語》“輿人之誦”的“誦”,韋昭注“不歌曰誦”;《周禮·大司樂》鄭玄註:“以聲節之曰誦。”即謠諺一類的東西。漢朝時,各地人民對某些好官常用民謠來稱讚他。“誦聲作”即指此而言。懷友而加勉勵,這是作者在詩中的用意。這也是詩的諷諭作用之一。
這組詩與唐詩的格調很近似,近於李白而不同於杜甫。因為所謂宋詩的特色,其實是從杜甫的部分詩歌發展而來的,正如朱自清在《詩言志辨》中所說的“詩之變自杜始”。

作者簡介

郭祥正,北宋詩人,字功父,太平當塗(今屬安徽)人。曾中進士。熙寧年間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後為王安石所不滿,以殿中丞致仕。元豐年間,知端州。元祐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詩名,為梅堯臣所賞識。其詩頗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為王安石所稱賞。有《青山集》及其續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