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清代納蘭性德詞作。

作品原文

憶江南
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②,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③。淅瀝暗飄金井葉④,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⑤。

作品注釋

①雙林禪院:指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七公里處雙林寺內之禪院。雙林寺內東軸線上有禪院、經房、僧舍等。
②孤檠:即孤燈。
③清吹:清風,此指秋風。
④金井:井欄上有雕飾之井。
⑤“薄福”句:意謂自己福分太淺,縱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卻也常在生離死別中。薦,進獻、送上。傾城,代指美女。

作品鑑賞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之舊曆二月、九月,納蘭曾兩次隨同皇帝、皇太后西幸五台山,這首《憶江南》大約作於九月的行途中。這首詞是為亡妻而作,從“風雨消磨生死別”句來看,其傷悼之意已明。詩人宿於寺舍僧房,但所得感受卻非禪宗佛事,亦非對人生的某種領悟,而是更勾起對亡妻的刻骨懷念。其所謂“有感”,便是這天上人間生死之別的不能忘情。可見納蘭與盧氏夫妻情愛之深篤,亦可見納蘭於愛情的真純誠摯。這種生死不渝的愛情、夫妻情,對於封建時代的貴介公子來說,確是難能可責的。
詞人說,心如死灰,除了蓄髮之外,似乎與僧人無異了。劈頭就表述心曲,只緣與所愛者作了“生死別”,又別後“不能醒”,不能從痛苦中自拔,尤其是想到與她曾經的纏綿深情,就更令詩人傷感。於是夜宿禪房所聞見中便無處不傷情了,縱然心灰若僧,但畢竟“未全僧”,仍是不能忘情於她。納蘭深受佛道之影響,故其詞中亦時有流露。此篇表現得十分明顯。但他又將這種思想、情致寓於戀情之中,遂顯得撲朔迷離,深曲委婉之至。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像
納蘭性德

(1655—1685)清代詞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是當時詞壇的傑出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