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多由於腸道血流障礙反覆短暫所致。動脈硬化是慢性腸系膜缺血症的主要病因。本病患者發生急性血管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很高。
臨床表現
患者多有冠狀血管、腦血管、腎血管和周圍血管的病變。特徵性的表現是餐後腹痛、不敢進食和體重下降。腹痛於餐後15~30分鐘開始,2~3小時達到高峰,隨後逐漸消失。多位於上腹或臍周,呈痙攣性疼痛或鈍痛,可放射到背部,進餐可加重。可伴有腹瀉或便秘。體檢可有上腹部收縮期雜音,為非特異性,也見於30%無症狀的患者。
檢查
1.血管造影
可顯示內臟血管閉塞,能排除其他胃腸道疾病。多數患者胃腸道3支主要動脈中至少有2支完全閉塞或嚴重狹窄。血管造影顯示1支大的內臟動脈閉塞不足以診斷慢性腸系膜缺血。側支循環的存在說明大的內臟血管受累、病變呈慢性。
2.CT、B超檢查
有助於排除肝膽系統和腹膜後疾病。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對比增強的螺旋CT掃描可顯示狹窄、鈣化或主動脈瘤。
3.都卜勒超聲檢查
都卜勒超聲檢查可顯示血管狹窄。
診斷
一般根據臨床表現、內臟動脈閉塞的血管造影表現,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以及對血管重建後的反應可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1.消化性潰瘍
患者也表現為上腹痛,但腹痛表現為慢性、周期性和節律性,伴有燒心、反酸、噁心和嘔吐。內鏡檢查或鋇餐檢查有助於鑑別。
2.胃癌
早期表現多不典型,進展期主要表現為上腹不適和腹痛,進食後加重。不同之處是胃癌疼痛呈持續性,伴有嘔吐隔夜宿食,體重在短期內顯著下降。晚期可表現為惡病質,左鎖骨上和腋窩淋巴結腫大。內鏡檢查和活檢可明確診斷。
3.胰腺癌
患者有上腹痛,進餐加重,並向背部放射,伴有體重下降,故需與慢性腸系膜缺血相區別。胰腺癌患者的腹痛常呈進行性,夜間加重,與體位有關。體格檢查發現有黃疸、膽囊腫大、腹部血管雜音。CT、B超和ERCP、超聲內鏡檢查有助於診斷。
治療
治療目的是恢復血流。內科治療包括套用擴血管藥物,對部分患者有效。手術治療或經皮經腔腸系膜血管成形術可恢復腸道血液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