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簡信息
【名稱】慈利楚簡
【年代】戰國中期前段
【出土】1987年出土於湖南慈利石板村
【數量】1000餘枚
【材質】竹質,墨跡
【字型】楚系文字,篆書
【字數】21000餘字
楚簡詳述
竹簡出土
湖南省慈利城關石板村分布有古代的墓葬群。由於當地造磚廠在墓區取土,危及地下文物,1987年5、6月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利縣文管所聯合對這一墓區進行了發掘,其中第36號戰國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簡。竹簡位於頭箱北側,覆蓋在陶壺、漆奩上。因棺內隔板下陷和淤泥的侵入,已被壓彎斷裂並錯位。
形制書寫
竹簡厚度為1—2厘米、寬4—6厘米,竹簡無一完整,清理後殘段為4557片。據發掘簡報推測,“完整時估計長約45厘米”。由於殘損嚴重,竹簡的編聯狀況未詳。
竹簡為毛筆墨書而成,部分殘段字跡清晰,但有60%左右的文字字跡比較模糊,有些字還存在缺筆。
字型不同,當為多人書寫。文字風格與信陽楚簡、湖北江陵望山楚簡相似。
竹簡內容
竹簡內容為記事性的古書,以記載吳越二國史事為主,如黃池之盟、吳越爭霸等等,與《國語》、《戰國策》、《越絕書》等某些記載相同。
墓主年代
墓主姓名未詳,身份為下大夫一級。年代為戰國中期前段。
楚簡研究
內容研究
慈利楚簡所涉及的內容有《國語·吳語》、《逸周書·大武》、《管子》佚文及《寧越子》;其中《逸周書·大武》有兩種寫本。《漢書·藝文志》記有《寧越子》一篇,屬儒家,《隋書·經籍志》已經無載。簡書《寧越子》的發現為了解寧子之說提供了寶貴資料。 簡本《逸周書·大武》有兩種寫本,一種字型工整方正,似古隸;一種則結構隨意,略顯潦草。簡本和今本《大武》有差異,如《四庫備要》本《逸周書·大武》開篇作“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戰”,《北堂書鈔》引《大武》則是“武有七制:一曰征、二曰攻、三曰侵、四曰伐、五曰陣、六曰戰、七曰斗”,而簡本則作“武有七制:征、攻、侵、伐、搏、戰、斗”。
關於《國語》、《逸周書》及《寧越子》。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張春龍撰寫的《慈利楚簡概述》認為慈利楚簡是所見“《國語》有關章節的最早抄本,也是最早的古文獻抄本”。《國語》傳為左丘明所著,司馬遷《報任安書》:“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漢書·司馬遷傳》:“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是以為之傳,又籑其異同為《國語》。”《經典敘錄》云:“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又據《穀梁補註》、《釋文序錄》、《左傳序正義》並引《劉向別錄》:“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鐸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可證左氏所說不誣,更說明左氏之學在楚地之流傳。且其時亦正當戰國前期。M36的墓主人當和鐸椒關係密切,或為其門人弟子。
慈利簡中《逸周書·大武》篇的發現證明《逸周書》早己流傳於世,而不必晚至汲冢竹書的發現。傳世本《逸周書》和《國語》的部分章節同出一墓,可證兩書關係密切,或許兩者原是一書而後世學者將其分開。
寧子其人其書傳世資料甚少,《漢書·藝文志》有《寧越子》一篇,屬儒家,《隋書·經籍志》已失載。班固云:“寧越,中牟人,為周威王師。”《呂氏春秋》之《貴應》、《不廣》等篇簡略記有其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曾經考證寧越與李悝、吳起為同時代之人,M36年代在戰國中期偏早,距離寧越的時代不遠。雖然殘存的簡文極為有限,但仍不失為珍貴的史料。M36之主人存寧越之說。墓葬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早,時間上去寧子生活時代不遠,或曾受賜於寧子。
研究著述
竹簡尚未正式發表。1990《文物》雜誌第10期刊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利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撰寫的《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墓戰國墓發掘簡報》,對墓葬和竹簡進行了簡述。2000年8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張春龍撰寫的《慈利楚簡概述》在“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對楚簡概況作了較詳細的介紹,並展出了部分竹簡。2004年12月艾蘭、邢文《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收錄了《慈利楚簡概述》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