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鼻祖
簡牘指古代遺留的竹簡、木牘。這是古人記載、傳遞文字信息的工具。簡牘在紙張發明之前廣泛套用,紙張普及之後就迅速銷聲匿跡了。遺留到今天的簡牘,最早為戰國楚簡,最晚為晉木簡,距今都很久遠。竹、木材質易腐蝕,保存到今天已屬不易,出土後如不加以科學的保護,瞬間就會腐化。所以簡牘未必只在20世紀出土,但古代即使出土也不會保留下來。人們今天看到的都是20世紀出土的簡牘,正緣於此。
目前所見的古代簡牘分為以下幾個品類:戰國楚簡(含曾侯乙墓竹簡)、秦簡(含戰國秦及秦統一後)、漢簡、三國及晉簡。其中以楚簡最早。
楚簡考古
現存楚簡的發現最早為1951年湖南長沙五里牌楚簡,稍後於1953年長沙仰天湖(圖1,仰天湖楚簡)、長沙楊家灣亦有發現。但這三處出土數量都較少,均在100枚以下。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楚簡119枚,為首次超過100枚的大宗發現。以後1965年的湖北江陵望山楚簡、1978年曾侯乙墓竹簡數量均超過了200枚。這一時期,考古界對古代竹簡的保護已較熟悉,出土的楚簡基本得以保留下來,而此後的較重要的楚簡發現中,數量越來越多。1988年湖南慈利楚簡竟出土4000枚,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以列表形式將展示如下。 | 出土地點 | 出土時間(年)  | 數量(枚) |
---|---|---|---|
1. | 湖南長沙五里牌楚墓 | 1951 | 38 |
2. | 湖南長沙仰天湖楚墓 | 1953 | 43 |
3. | 湖南長沙楊家灣楚墓 | 1953 | 72 |
4. | 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 | 1957 | 119 |
5. |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 | 1965 | 273 |
6. | 湖北江陵藤店楚墓 | 1973 | 24 |
7. |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 | 1978 | 240 |
8. | 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 | 1978 | 70 |
9. | 湖南常德德山夕陽坡楚墓 | 1983 | 2 |
10. | 湖北江陵九店楚墓M56、M621 | 1981、1989 | 190 |
11. | 湖北荊門包山楚墓 | 1986、1987 | 279 |
12. | 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 | 1986、1987 | 41 |
13. | 湖南慈利楚墓 | 1988 | 4000 |
14. | 湖北荊門郭店楚墓 | 1993 | 804 |
15. | 河南新蔡楚墓 | 1994 | 1300 |
16. | 上海博物館藏簡 | 不詳 | 1200 |
楚簡研究
學術界對楚簡的著述、研究也很迅速。1954年,羅福頤先生就針對剛出土的楚簡發表了《談長沙發現的戰國楚簡》一文。史樹青、饒宗頤、陳直等撰文參與楚簡研究。從這一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因為楚簡資料發表的很少,加之“文革”的影響,楚簡的研究成果較少。進入20世紀90年代,楚簡資料大量出版,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曾侯乙墓》一書,發表了曾侯乙墓竹簡資料,1991年出版了《包山楚墓》,披露了包山楚簡資料(圖2,包山楚簡)。科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江陵九店楚墓》,披露了九店楚簡。中華書局在2000年又出版了《九店楚簡》的單行本。1998年《郭店楚簡》(圖3,郭店楚簡)、2001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圖4,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也都是專門的楚簡著述,一大批新資料的出版,使得楚簡研究成為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熱門類別。楚簡字典
隨著楚簡資料的公布,其文字字典也大量湧現。郭店楚簡、包山楚簡文字編就有多種版本,其中以張守中等所編版本(均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影響較大,《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在台灣出版,也可看出學術界對此類研究的熱衷。在此基礎上,綜合的楚簡字典亦開始出現。先是有葛英會、彭浩的《楚簡帛書文字編》在日本出版,後來滕壬生的《楚系簡帛書文字編》199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流傳甚廣。在何儀琳編著的《戰國古文字典》(1998年)和湯余惠編著的《戰國文字編》(2001年)中,楚簡文字皆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書法風格
書法界對新出土的古文字歷來十分敏感,但由於楚簡資料的系統出版較晚,加之文字詭異難辨,需相應字典配合才易於組合成篇,形成完整內容的書法作品,因此,書法界對楚簡書法的涉足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陸續湧現。李剛田先生是中年書家中最早涉及楚簡創作者,這可能與他書家兼印人的身份有關。這種身份背後駕馭古文字的深厚功底是掃清楚簡文字辨識、變形障礙的根本保證。李剛田先生的楚簡書法多以八言對聯形式出之,作者吸收了一些楚金文的結構特點,較楚簡平正中和,與作者書法篆刻一貫追求的風格相類(圖5,李剛田“與古其曰”聯)。 與李剛田先生份屬同鄉的李金泰先生更是楚簡書法領域的大家,他2004年以來潛心研究楚文字和楚文字書法,並以楚簡書法行世,人稱楚簡書家。其字似篆而非篆,似隸而非隸,似曾相識卻又非的識。其遒勁恣肆、酣暢淋漓的筆畫線條將篆書的曲、隸書的折、碑書的方、草書的圓、行書的活注入其間,沉雄厚重,古茂奇麗,蕭散簡遠,一派天機。對楚簡創作投入更大熱情的是當代青年書家,他們勇於探索,對新事物敏感,對楚簡書法創作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其中的佼佼者,如河南的許雄志、董江源、謝國啟、周斌,山東的陳靖,甘肅的趙山亭,湖南的黃河,都是當今書壇極為活躍的精英。他們對楚簡書法探索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比如許雄志,自1985年就研習楚帛書及楚簡。他的此類書法糅合了楚簡、帛書及楚系金文,並加以其隸書特點的筆法,很早就形成了個人風格。董江源對楚簡結構的變化及豐富的墨法,謝國啟蕭散的用筆(圖6,謝國啟“唯善能仁”聯),周斌飄逸的字勢,陳靖獨特的形式,都是當代楚簡書法創作中的亮點。
創作特點
當代的楚簡書法創作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普遍重視楚簡與楚帛書、楚金文乃至其他書法資料的糅合。當今很少有單純承襲楚簡者。楚簡是一種當時的實用文字。為書寫快捷在結構、用筆上做了很多變通,它和當時的其他書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廣采博收不僅有利於對楚簡的整體把握,也容易在創作上顯出個性。
二、在表現上多為探索。當今的楚簡創作,在形式上對聯、中堂、條幅、扇面、斗方等形式俱備,在筆法上中鋒、側鋒互用,在墨法上濃、淡、乾、濕、枯並舉。總之,表現出了鮮明的書法創作特點。與早期甲骨文書法亦步亦趨的摹寫相比,楚簡書法創作一開始就表現出鮮明的開創性特徵。這或者與楚簡屬於書寫墨跡易於上手有關,也與時代審美變化有關。
三、楚簡書法形成熱潮。如果翻開近年大展的作品集,楚簡書法入選的總數未必很多,但獲獎的比例非常高,首屆蘭亭獎、八屆國展、首屆青年展都有楚簡書法獲獎,八屆國展就4件楚簡書法獲獎。書壇驚呼楚簡熱出現!而許雄志、董江源、謝國啟、周斌、陳靖、趙山亭(圖7,趙山亭“法春追戰”聯)等楚簡書法精英,其展覽入選獲獎頻率之高令書壇矚目。中國楚簡書法研究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詩詞學會會員李金泰大師致力於楚簡書法的傳承和創新,是楚簡書法領域的開拓者及領軍人物。他於2014年至2015年分別在北京大學、廣州、深圳舉辦“大道至簡——李金泰楚簡書法藝術全國巡迴展”,取得了巨大轟動。
四、楚簡書法的繁榮呈地域特徵。全國的楚簡書法作者主要集中於湖北,河南,山東及甘肅。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湖北全部,河南部分地區為古代楚國故地,湖北、河南書家對楚簡資料比較關注;河南又是篆書基礎最雄厚的省份,較好的篆書底蘊可以使他們輕鬆駕馭楚簡。一些楚文化發源地的有識之士如李金泰大師等,更是以“傳承楚文化、弘揚楚文化”為己任,潛心研究楚文字及楚文字書法,並以楚簡書法行世,大力宣揚楚簡書法的藝術魅力。
五、楚簡書法將中國書法的源頭歷史往前大大的推進了一步。著名楚簡書法家李金泰通過對甲金文字和隸書、楚簡文字和隸書的比較研究,得出了“隸書和甲金文字的本質區別是筆畫”,是“楚簡用毛筆書寫創造了漢字的筆畫系統——點橫撇豎捺”,而“筆畫系統的形成是中國文字成熟的根本標誌”;“楚簡開啟了隸變的先河”,“楚簡才是真正的初有隸書”論證了隸從楚出,中國書法源自楚簡,填補了我國楚簡書法理論的空白。
輝煌繁榮
楚簡書法呈現的繁榮是當今書壇一道亮麗的風景。它的成就超越了書壇對其他篆書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秦簡等的探尋,甚至超越了曾風靡一時的漢簡呈現出了後來居上的咄咄逼人的氣勢,這背後有許多值得書壇深思的原因。展望楚簡書法的創作,不但會繼續輝煌,而且會為書壇對其他古文字的汲取樹立一個良好的典範。從這一點上講,楚簡熱的意義是深遠的,遠遠超出了楚簡書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