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藥膳網

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飢,而且具有某種藥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把食物與藥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藥物合二而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藥膳的源頭和雛形。也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中國的傳統醫學才說“藥食同源”。現代考古學家已發現不少原始時代的藥性食物。現代民族學也發現一些處在原始時代的民族會製作具有藥物作用的食品。這些都證明藥膳確實可以說起源於人類的原始時代。當然,這種原始的藥膳雛形,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藥膳,那時的人們還不是自覺地利用食物的藥性。真正的藥膳只能出現在人類已經有了豐富的藥物知識和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之後的文明時代。那么真正意義的藥膳在我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 我國自文字出現以後,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藥字與膳字。藥膳。

愛藥膳網

簡介

愛藥膳網(www.iyaoshan.info)免費提供各種藥膳食療包括:四季、美容、補氣、補血、減肥、抗癌、常見疾病的各種藥膳的詳細製作方法

分類

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 泌尿系統生殖系統 運動系統 神經系統 小兒疾病 感覺器官 內分泌系統 疾病百科大全

藥膳的起源與演變

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飢,而且具有某種藥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把食物與藥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藥物合二而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藥膳的源頭和雛形。也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中國的傳統醫學才說“藥食同源”。現代考古學家已發現不少原始時代的藥性食物。現代民族學也發現一些處在原始時代的民族會製作具有藥物作用的食品。這些都證明藥膳確實可以說起源於人類的原始時代。當然,這種原始的藥膳雛形,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藥膳,那時的人們還不是自覺地利用食物的藥性。真正的藥膳只能出現在人類已經有了豐富的藥物知識和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之後的文明時代。那么真正意義的藥膳在我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我國自文字出現以後,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藥字與膳字。藥膳
而將藥字與膳字聯起來使用,形成藥膳這個詞,則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宋史·張觀傳》還有“蚤起奉藥膳”的記載。這些記載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出現藥膳其名。而在藥膳一詞出現之前,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現了有關製作和套用藥膳的記載。《周禮》中記載了“食醫”。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溫涼和分量。食醫所從事的工作與現代營養醫生的工作類似,同時書中還涉及了其他一些有關食療的內容。《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這些主張已經是很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表明,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豐富的藥膳知識,並出現了從事藥膳製作和套用的專職人員。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並說:“人以五穀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與《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藥用價值:“櫪木之實,食之不老”。上述醫籍的記載,說明在先秦時期中國的食療理論已具雛形。《黃帝內經》中共有13首方劑,其中有8首屬於藥食並用的方劑,如烏?骨丸,由茜草、烏?、麻雀蛋、鮑魚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前三種食物研末為丸,以鮑魚湯送服。主要用於治療血枯病。說明這時藥膳的製作與套用也較成熟。藥膳
秦漢時期藥膳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漢末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集前人的研究載藥365種,其中大棗、人參、枸杞、五味子、地黃、薏苡仁、茯苓、沙參、生薑、蔥白、當歸、貝母、杏仁、烏梅、鹿茸、核桃、蓮子、蜂蜜、龍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藥性的食物,常作為配製藥膳的原料。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進一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在治療上除了用藥還採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蒂散、十棗湯、百合雞子黃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甘麥大棗湯等。在食療方面張仲景不僅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理論,突出了飲食的調養及預防作用,開創了藥物與食物相結合治療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記載了食療的禁忌及應注意的飲食衛生。漢代以前雖有較豐富的藥膳知識,但仍不系統,為我國藥膳食療學的理論奠基時期。晉唐時期為藥膳食療學的形成階段。這時的藥膳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專門著述。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北魏崔潔的《食經》、梁代劉休的《食方》等著述對中國藥膳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藥膳
[1]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設有“食治”專篇,至此食療已開始成為專門學科,其中共收載藥用食物164種,分為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大門類。孫思邈還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耳”;並認為“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疫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孫思邈的弟子孟詵集前人之大成編成了《食療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集食物、中藥為一體的食療學專著,共收集食物241種,詳細記載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過食、偏食後的副作用,以及其獨特的加工、烹調方法。這時還有醫博士昝殷編著的《食療心鑒》、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晉唐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食療功效的專著,將食療、藥膳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詳細的論述。宋元時期為食療藥膳學全面發展時期。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聖惠方》專設“食治門”,記載藥膳方劑160首,可以治療28種病症,且藥膳以粥、羹、餅、茶等劑形出現。元朝的統治者也重視醫藥理論,提倡蒙、漢醫的進一步結合和吸收外域醫學的成果,由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的《飲膳正要》為我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收載食物203種,除了談到對疾病的治療,首次從營養學的觀點出發,強調了正常人應加強飲食、營養的攝取,用以預防疾病,並詳細記載了飲食衛生、服用藥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現,頗有見解。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藥膳學進入更加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關於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與食療學的關係,對於藥膳的烹調和製作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代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給中醫食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種,其中專門列有飲食禁忌、服藥與飲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記載了可供荒年救飢食用的植物414種,並將其詳細描圖,講述其產地、名稱、性味及烹調方法。此外還有徐春甫的《古今醫統》、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它們至今在臨床及生活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這一時期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黃雲鵠所著的《粥譜》、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均重視素食,這對於食療、養生學的發展均有幫助。中國藥膳起遠古至現今,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據有的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藥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關食療藥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紛呈,套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藥膳餐館。在人們的生活中,藥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並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藥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今天,它已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