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耳環
《夸耳環》是由當地未婚男女參加的娛樂性歌舞活動。該舞是較其它任何《青年鍋莊》在表達雙方情誼上更加幽默與詼諧的舞蹈。
《夸耳環》歌舞的隊形為不封口圓圈形式,但每個人在圓圈的站位很有講究。隊形的排法從不封口的兩端起始,從前向後分別由一對對相愛的青年男女相對排列,構成男女各半圈隊形。當青年們飲完一輪咂酒後,舞蹈便在前來觀看的眾人哄鬧中開始。
《夸耳環》舞蹈沒有任何樂器伴奏,舞蹈的姿態、速度隨舞者所詠唱的內容和節奏而變。青年們在羌、藏、漢三種語言相互混合的歌曲聲中起舞,每段歌曲的前半部,由站在圓圈開口處的兩位男女“主角”進行領唱,後半部歌曲則由大家齊聲歡唱、幫腔和起舞。在眾多邊歌邊舞的民間集體舞中,這種“歌”與“舞”絕對對位、同時在“集體舞”中含“雙人舞”的形式,是很難見到的。
舞蹈動作隨領唱者緩慢、羞澀與合唱時的激烈、歡快頻繁變化。歌詞的內容在“夸耳環”為主題的基礎上,由舞者即興發揮而更顯情趣。舞蹈首先由男主角以極其風趣的邊歌邊表演形式,來誇讚自己心上人的聰慧和所佩戴耳環的美麗。在眾聲附和下,滿面通紅的姑娘滿懷靦腆、充滿激情的答唱和古樸的舞姿感謝男友對自己的讚美及自己對對方情有獨鐘的由來。隨著男女雙方的相互讚美與愛慕之情的層層深入,整個舞圈和圍觀者的歡樂氣氛逐漸進入高潮,甚至轉向了眾人的提問和男女主角輪流對答的歌舞場面。這歡快的第一輪歌舞,直延續到“主角”再也招架不住、無言答對時終止。然後更換另一對戀人開始《夸耳環》的第二輪舞蹈。
每逢青年人跳《夸耳環》時,村寨里的人們都會蜂擁而至。因都想通過青年們跳《夸耳環》舞蹈,得知未來的女婿、媳婦是哪家的,而常常形成看《夸耳環》舞蹈的人比跳《夸耳環》舞蹈的人還要多的局面。
羌族簡介
雖然同是羌族,而且相距的地理位置也並不遙遠,但不同村寨的羌民在一些生活習俗和服飾上卻有著很大的差異。然而這眾多的不同並非心血來潮,而多是出於歷史上的特殊事件。
居住在離茂縣縣城不遠的黑虎鄉,雖然他們同為羌族,卻有著另一個以頭飾特徵而定的俗稱“白頭羌”。羌族婦女的服飾,向來以強烈的對比色和艷麗的手繡工藝著稱。但進入黑虎鄉後,展現在眾人面前的卻是不分老少,婦女的裝束一致的藍色上衣、黑色長褲和白麻布包頭,包頭的一端纏成“虎頭”狀,另一端披在背後;男人雖不包頭,但一色素白麻布的中衫和深色長褲,雖全然“喪服”打扮,但卻未見人們悲哀之狀。原來這種裝束的由來是起自在很久遠的古代,有一支羌民為了躲避外敵的殺戮,從中國西北向南遷徙。希求能在川北岷江流域的深山中,留得一塊寧靜的生活棲息地。但仍窮追不捨的北方外族,聲稱要把逃進山裡的羌人全部斬盡殺絕才罷干休。當這支羌人面臨絕望時,一位名叫黑虎的羌族青年勇士挺身而出,帶領全體羌民與外敵進行殊死的浴血奮戰,終於擊潰進敵保全了村寨和婦孺老小的生命,才使這裡的羌族代代得以延續。但這場激烈的戰爭,卻讓年輕的黑虎為民族的存亡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生命。生活在這個山寨的羌民們為了紀念黑虎的恩德,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黑虎對家鄉族人所作出的奉獻,便決定不僅把住地從此改名為“黑虎鄉”,而且還作出了全體鄉民永世為黑虎將軍戴“萬年孝”的規定。從此後,婦女們脫下了霓彩繡鞋和斑爛的長袍、摘去所有的飾物,穿戴上素服、孝帽;男子們也以身穿麻衣來表達自己對黑虎的哀悼。也正是這個延續至今的規定,形成了黑虎鄉特有的服飾和隨之而來被叫作“白頭羌”的俗稱。
再偏僻的地域和災難深重的人群,也抵擋不住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追逐。黑虎鄉有著神話般歷史所造就的服飾,同時也有著與眾不同、以姿態“密碼”來表達愛情的方式。這個密碼即藏匿在當地特有的《對衣襟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