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譜

意識譜

意識譜:心理學術語,來自著名心理學家肯·威爾伯(又譯:維爾伯)的著作《意識譜》(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威爾伯是超個人心理學中最著名的理論家,該書寫作於1973年,出版於1977年,系統提出了一種個體心理發展的模型,即意識譜理論。

威爾伯認為天地萬物息息相關、渾然一體,身體與心靈、理智與本能、人與自然、內在與外在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人類有自我意識,人的意識具有分化作用,於是便習慣性地人為劃定各種界限,構建相互對立的範疇,使原本渾然一體的天地萬物被人為地割裂開來,劃分成有不同邊界和範疇的的層次和成分。個人內心的各種經驗也被分裂得支離破碎、矛盾叢生,由此導致了現代人生活在與自然、與他人、與真實自我無止境的衝突之中,或者說造成現代人心理痛苦和創傷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被分裂的成分之間的相互衝突。
每個人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即人們要求有明確的人格疆界,並試圖去描述、解釋或體會這個自我,這一過程就是我們在自己的經驗中劃分界限的過程。如果界限不分明,便產生了所謂的同一性危機。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體現了不同的劃界方式,分別處於不同的意識層次上,形成層次不同的人格疆界。
威爾伯把人的意識劃分為四種基本層次,即心靈層、存在層、自我層和陰影或人格面具層。在這些層次之間還存在一些夾層或層次帶。處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中,個體的自我認同就表現出不同的形式,表明個體對自我有不同的理解。如下圖:
意識的最高層是人的最內在的意識與宇宙的終極實在相認同時的意識狀態,即心靈層。這是一個沒有界限(疆界)的境界,個體意識到自己和宇宙在本質上是一體的,自我不單是一個有機體,而且是整個宇宙的造化,因而又被稱為宇宙意識層、人的最高同一性。
超個人夾層是心靈層的輔助意識譜區,或稱為超個人帶(the transpersonal bands),上圖中的斜線是我和非我的界限。在這個層次上,個體雖然未在自己與宇宙萬物之間明確劃界,但是又沒有明確地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
意識的第二層次是存在層(the existential level),此時人開始把自己與有時空的身心機體相認同,開始把我與非我、生命有機體與外部環境區分開來,區分的界限就是個體的皮膚。皮膚之內的就是“我”,外面的則是“非我”。皮膚外的東西,可以成為“我的”,卻不是“我”本身,例如“我的”職業、“我的”家庭,但它們不等於“我”。皮膚界限是最通常的我與我的分界。在這一層次,人的理性思維開始發揮作用。位於其上的生物社會夾層代表一個人的家庭關係、社會文化因素、語言、邏輯等對個人的內在影響。在這裡,個體雖然沒有感受到自己與宇宙萬物同體,但仍然能與自己的有機體融為一體,將自己視為一個身心統一的有機整體。
意識的第三個層次是在身心之間劃界,個體只與其自我意象相認同,被稱為自我層(the ego level),或自我的水平。人的有機體一分為二,一個是作為自我奴僕的肉體,另一個是與肉體相脫離的自我。通常,人們說“我有一個身體”就像說“我有房子(或其它任何東西)”一樣,身體好像不是“我”,只是“我的”,身體與心理形成分離。身心的分離使人一方面把身體視為快感的來源,另一方面又把身體視為痛苦、疾病的溫床,還隨時潛藏著違背道德規範的危險。所以我們常常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將身體從自我中疏離出來,把自我與心智等同。人的本體意識在這一層次進一步縮小。處在自我層和人格面具層之間的是哲學夾層。
意識的第四個層次是陰影或人格面具層,或角色的層面(the persona level)。它是意識範圍最狹窄的層次,是把身體分離出去之後,自我繼續在心理內部劃界的結果。個人只和自我意識的某些部分相認同,戴上與此認同的人格面具;常常否定或壓抑某些心理內容,把這些不認同的心理活動視為“非我”——生疏且令人生畏的異己,將它們當作痛苦的、不適當的“陰影”(shadow)排除或投射出去。那些為意識所認同的內容就是“角色”(persona)。
威爾伯借用物理學中的光譜或頻譜概念來類比說明這些不同水平上的意識之間的關係:不同層面的意識構成一個意識譜(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好像一道彩虹由七彩構成,卻又沒有明確的色彩分界。意識層面不同造成了個人主體性的水平的差異,形成了開放程度不同的人格差別。
意識譜顯示出人的自我的不同境界。在存在的層面上,環境被視為非我;在自我層面上,身體成了非我;在角色層面上,不只是環境和身體,心理的某些內容也成了非我。威爾伯認為,唯有“一體意識”才是真正的意識,其它層面的意識本質上都是幻覺。超個人心理治療就是幫助患者克服這種人為的分隔,使身與心、我與非我、心靈與宇宙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發展的階段聯接成一個完整的連續統一體。
維爾伯指出不同的治療學派在意識譜上都能找到對應的層次。在他看來,精神分析、交往分析等心理治療模型都是盡力去打破角色與陰影間的界限;而人本心理治療取向則主要是為了癒合身心間的裂痕以恢復生命潛能;榮格分析心理學、阿薩鳩里精神綜合模型以及瑜伽等方法有助於將有機生命體與環境融合在一起,並達到超個人意識水平;而世界各大精神傳統,如禪宗、道家、蘇菲教派等含有的修行方法,則能有效助人獲得那種宇宙意識。從而,心理治療就是針對不同意識水平的當事人採用不同治療方法,幫助他們最終走向與宇宙精神認同的無界限之境,實現意識依次從前個人-個人-超個人的發展。
威爾伯獨特的意識譜理論具有整合的傾向,作為當代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思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