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德橋

惠德橋

多少年來,惠德橋一直默默地靜臥在這村溪上,真是“藏在深閨無人識”,就連刻在券石上的橋名,也是最近兩年才被發現的。 先看它的橋型,橋欄為弧形薄腹石欄,兩邊各有三塊,跟著橋面形成和順的曲線。 惠德橋建橋的確切年份,已無從考證,現有“祠橋同建”與“墓橋同建”兩說,這與西岙村在南宋出過兩位名人有關。

惠德古橋已歷740年歷史滄桑惠德古橋已歷740年歷史滄桑
寧海長街鎮的西岙村,古稱西洲,地處寧海東隅,村後隔山就屬象山了。西岙村口的山腳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橋名惠德,俗稱四獅橋。多少年來,惠德橋一直默默地靜臥在這村溪上,真是“藏在深閨無人識”,就連刻在券石上的橋名,也是最近兩年才被發現的。惠德橋橋型不大,橋孔淨跨只有6.95米,孔淨高也只有3.36米,但它的歷史卻是非常的悠久;建築風格與拱券結構又是非常獨特的。
先看它的橋型,橋欄為弧形薄腹石欄,兩邊各有三塊,跟著橋面形成和順的曲線。橋面極薄,只有十幾厘米厚,成弧形緊貼在拱券之上,大大減輕了充填在拱券上面的填料重量,也使橋形顯得格外的柔美。橋牆上伸出的不是鰲頭、龍首,而是四隻獅頭,兩兩相對,守住橋門,俗稱也因此而來。弧形薄腹欄與獅頭,這在寧波的古橋中都是唯一的。
再看它的拱券結構,就更為獨特,採用的是主輔券並列砌置的形式,不但在寧波現存古橋中是唯一的,即使在有關古橋的技術專著中,也無例舉。惠德橋拱券的4道主券就如4根拱形獨木橋,各自獨立,卻能經歷七百餘年而不毀,這在橋樑建築史上不能不算是個奇蹟。
前橋龍門石上的宋代單花和圭角素雲前橋龍門石上的宋代單花和圭角素雲
惠德橋建於南宋寶祐年間(公元1253~1258年),為單孔石拱橋,造型優美,結構精緻。橋面總長11.5米,寬4.5米,高3.6米,跨度7.5米。寧波現存的古橋中,原真的宋代古橋已屬鳳毛麟角,而地處一隅的小小西岙,卻至少還存有兩座。惠德橋建橋的確切年份,已無從考證,現有“祠橋同建”與“墓橋同建”兩說,這與西岙村在南宋出過兩位名人有關。
一位是鄭霖(1180—1251年),又名汝林,字景悅,號雪岩,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初授江西南安軍教授,累官至淮浙發運使
另一位是葉夢鼎(1200—1279年),字鎮之,號西澗,本是西岙人,姓陳,七歲時隨母返居東倉上宅村,過繼給母族,改姓葉,少時師從鄭霖,鹹淳三年(1267年),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拜相後在西岙建大祠堂,可謂顯赫一方。“祠橋同建”即緣於此。
但從橋名看,“墓橋同建”,似乎更合史載。史載鄭霖為人善良正直,深得當地百姓愛戴,奸相賈似道幾次拉攏他,都被拒絕。他捐資籌建了橫跨胡陳港的登台橋,是寧海古代最大的橋樑工程,橋址在古黃公渡,全橋二十四孔,歷時一十七載。王應麟撰的登台橋碑記,稱“發運公,諱霖,瓖名茂德,為世津梁,所謂雪岩先生也,……行人嘖嘖,詠嘆遺愛,……”。可惜的是橋建成第二年,賈似道就以“積糧聚眾、圖謀不軌”的罪名,將鄭霖誣害。直到數年以後,皇帝看到鄭霖寫的遺表,才知錯殺,追贈為中奉大夫龍圖閣直學士,賜葬故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