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文化

文化的價值本質:以理論依據為導向,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在理論上的系統性、觀念上的認同性、意念上的連續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數理邏輯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則上的和諧性和語義邏輯上的一致性,以規劃社會目標、統一社會意志、協調社會行為、集中社會智慧,團結社會力量,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文化的客觀目的在於對經濟價值關係和政治價值關係的控制與調整,文化相對於經濟和政治能夠最深刻、最廣泛、最持久地決定和改變人的利益關係,因而能夠最深刻、最廣泛、最持久地決定和改變人的情感關係。
一、文化情感化與情感文化化趨勢
與情感商品化、情感政治化的趨勢相對應,情感還存在文化化的趨勢。情感文化化是指一般人的情感越來越自覺地、明確地趨近和指向文化事物,具體表現為一般人越來越關心文化進步,參與文化活動,研究文化理論,發表文化觀點,評價文化作品,提高文化素質。
與商品情感化、政治情感化的趨勢相對應,文化也存在情感化的趨勢,文化情感化是指文化事物越來越融入人的情感,並越來越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強烈制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理論、文化主張、文化口號越來越具有“人情味”。越來越多的文化工作者提出和貫徹“文藝必須面向工農民眾”、“文學只有面向大眾才有生命力”、“觀眾就是上帝”、“讀者就是父母”等能夠充分體現民眾利益需要和情感要求的文化理論、文化主張和文化口號。
2、文化變更和競爭方式越來越具有“人情味”。以往,不同形式、不同派別的文化具有較低的相容性,彼此的變更與競爭往往是相當殘酷、尖刻和激烈的,尤其是不同宗教之間、不同倫理道德之間、不同政治意識之間的競爭往往具有很強的火藥味。隨著社會關係開放性的不斷發展,不同文化形式越來越和諧共存、相互融合、友好競爭、共同發展。
3、文化控制手段越來越有“人情味”。文化控制手段逐漸從強制性灌輸發展為感染性宣傳,最後趨向於服務性諮詢。對於文化的各種強制性限制手段將會逐漸消退,文化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寬鬆的社會環境。
4、文化形式越來越有“人情味”。文化形式越來越世俗化,各種通俗歌曲、大眾文學、民間藝術、世俗刊物等應運而生,許多高雅文化逐漸“放下架子”、“走下象牙塔”、面向大眾。
5、文化內容越來越有“人情味”。隨著文化體系的不斷完善,文化越來越具體化、細膩化和精確化,以滿足人們對於各種細微價值和細微情感的需要。
文化情感化和情感文化化實際上指的是社會文化價值與個體價值之間的聯繫和作用越來越密切、深入和融合,它是社會文化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情感與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的本質是通過調節和控制人的行為規範來調節人的利益關係,使之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倫理道德與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規範約束和控制著人的情感。任何道德規範都存在兩面性,既壓抑和控制一部分人的情感又保護和發展另一部分人的情感,既壓抑和控制人在某一方面的情感又保護和發展人在另一方面的情感。
2、道德規範的維持和發展以情感為動力。人的道德情感是維護道德規範的衛士,所有違反社會道德規範的人和事都將受到社會成員的痛恨與譴責,道德情感的發展有力地推動著道德規範的發展。
3、道德規範善與惡的判斷以情感為主觀尺度。同一道德規範對於不同的人將會產生不同的利益效應,受益者將會千方百計地維護它,受害者將會千方百計地詆毀它。
情感與倫理道德的關係實際上就是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關係,道德規範對於個人情感的約束和控制在本質上就是公眾利益對於個人利益的約束和控制,情感對於道德規範的維持和發展在本質上就是個人利益對於公眾利益的驅動,情感作為道德規範善與惡的主觀尺度在本質上就是利益(或價值)作為道德規範善與惡的判斷標準。
三、情感與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過去,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認識邏輯性、危害性和主觀性,很少認識到它的價值邏輯性、有益性和客觀性。
1、宗教情感的價值根源。宗教情感來源於客觀存在,是對特殊價值事物的主觀反映。從表面上看,宗教情感所指向的對象是神靈,而神靈是人間不存在的、純粹虛構的東西,但這並不表明宗教情感所反映的客觀內容也是純粹虛構的東西。事實上,神靈在本質上就是各種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化身,神靈的意志在本質上就是各種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的具體體現,神靈的行為方式在本質上就是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表現方式,神靈對於人的行為所要求的禁忌在本質上就是各種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於人的行為所形成的限制,神靈的審判、約束和懲罰在本質上就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審判、約束和懲罰。當人朦朧地感覺到某種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的作用而又不知道這種力量產生的內在機理時,只能想像是神靈的力量。由此可見,雖然宗教情感所指的對象(上帝、真主、諸神等)是虛構的,但它所反映的客觀內容是社會現實的價值關係,上帝、真主、諸神等只是作為社會利益的替身而存在,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2、宗教情感的表現形式及其價值本質。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繫是複雜多樣的,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宗教情感也是複雜多樣的,其中最典型的有六類:一是對神靈權威的敬畏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約束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覺不自覺為自己或他人設定各種行為禁忌,並使自己和他人嚴格在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所限制的範圍內活動;二是對神靈萬能的驚異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強大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生的反映,它是人對巨大的自然力量、壯觀的自然景象、神秘的自然變化、複雜的社會現象所產生的驚奇與迷惑,它使人自覺地、積極地聽從服從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的安排;三是對神靈存在的依賴感,它是人對於自然和社會的依賴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生的反映,使人能夠積極地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自覺地、積極地把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或公眾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增強個人對於社會的凝聚力;四是對神靈審判的罪惡感,它是自然法則、社會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對於人的行為活動的決定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生的反映,使人自覺地用自然法則、社會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來檢查自己的錯誤,懺悔自己的惡行,忍受社會的壓迫,從而自覺地服從社會利益的需要;五是對神靈交往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於人的融合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覺不自覺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人本身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為歸根結底是自然物質的複雜運動形式,人的最初出發地是自然界,最終歸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六是對宗教理想的虔誠感,它是人生的價值目的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生的反映,它使人的一切行為自覺不自覺地服務於人生的最終價值目的,宗教理想的核心是與神靈合一,靈魂得救,永享天國之樂,這些唯心主義的內容實際上蘊含著唯物主義的本質,由於宗教理想集中了宗教的精髓,體現了宗教信徒的根本追求,因而對教徒的誘惑力最大,最能激發他們的強烈情感和犧牲精神,許多宗教狂熱往往都是在實現或保衛宗教理想的名義下興起的。
3、宗教的本質。宗教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為一條邏輯主線,把各種零碎的、具體的道德規範以及各種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聯繫起來、統一起來,這些神秘偶像實際上就是社會利益(特別是統治階級利益)的化身。總之,宗教的本質就是用主觀的、虛假的形式來反映客觀的、真實的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用唯心的外殼來包裝唯物的核心。

4、宗教情感的社會功能。宗教的“原罪論”有助於預先設定負向情感,從而提高人對於痛苦、挫折與災難的心理承受能力;“功名虛無論”有助於降低人對於功名的情感強度,從而緩衝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因果報應論”既有助於提高人對於他人惡行的情感忍受能力,還有助於提高人對於自己丑惡事物的情感節制能力;“生死輪迴論”有利於降低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感,使人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從而降低人在死亡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價值;“天堂地獄論”有助於人樹立對死後虛擬正價值的向望和對虛擬負價值的恐懼,從而協調和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神靈意志論”有利於人平衡功利心態,解釋人生痛苦,尋找精神寄託。
5、宗教的歷史作用。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宗教通常發源於下層民眾,是他們擺脫苦難、對抗統治的一種“出路”,但到後來逐漸演變為統治階級用以煽動宗教狂熱、奴化下層民眾、神化統治政權的工具;宗教最初包容著大量的科學、文化、藝術等內容,並對其發展和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科學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門又一門科學不斷從宗教理論中誕生和分化出來的歷史,哲學是從宗教學中分離出來的,物理學和化學則是從哲學中逐漸分離出來的,許多文學藝術形式如文字、詩歌、舞蹈、雕塑、繪畫等都隨著宗教的發展而發展,許多宗教人員同時又是科學研究人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宗教是科學的母親”,沒有宗教就沒有今天的人類文明,沒有宗教就不可能有發達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但是,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宗教對於科學的容納能力越來越差,宗教的虛假外殼越來越暴露其致命的弱點,宗教逐漸蛻化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破壞性力量。
四、情感與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學技術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融入其它基本生產要素(即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中,並對其它生產要素產生槓桿作用或放大作用,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得以迅速發展的根本性動力,同樣是情感發展的根本性動力。科學技術對於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增加正向情感。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價值的增長速度,全社會正向的情感總量要大於負向情感的總量,因此人將變得更加愉快和開朗,生活將變得更加充滿陽光。
2、引發新情感。科學技術開闢了新的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引發了新思潮、新情感、新時髦,人將享受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樂趣,同時人又要忍受著前所未有的痛苦與危險,遭受著從未有過的煩惱,如環境污染的擴展、資源損耗的加劇、生態平衡的破壞、人口數量的激劇膨脹、大規模殺傷武器的軍備競賽等不斷強化了人對於自身生存的危機感和憂慮感。
3、改變情感特性。科學技術的研究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情感特性。科學技術往往要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較高的精確性與客觀性,因此研究與學習科學技術有利於培養人嚴謹和客觀的工作作風。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有良好的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不容易主觀意氣用事,而且在物質生活方面比較樸素,精神生活方面比較高尚。科學技術的新思路、新發現、新理論可以開闊人的情感視野,陶冶人的情操,調整人的價值觀,減弱人對於許多自然現象的神秘心理與恐懼心理,同時誘發人對於自然現象的好奇心理。
4、實施情感監測。科學技術的實驗儀器可以對人的情感進行監控與測量。例如,測謊儀就是根據人在說謊時因神經緊張而產生的某種生物化學反應進行測量的。
5、實現情感調控。科學技術的實驗手段與化學物品可以改變人的內外分泌系統以及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從而調控和改變人的情感。人體基因決定著人的形態與結構,對人的基因進行改造不僅可以優生優育,還可以完善人的心理素質,增進善良,減少自私,避免兇殺、搶動、強姦等破壞性行為;人體中有許多種酶和激素,可以影響和制約著人的認知、情緒與意志;某些精神性藥物可以激發和控制人的情感。
6、實現人工情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已經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不斷朝人工情感(或情感計算、人工心理)方面進軍。建立一個全新的情感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出情感的數學模型,實現情感的數位化和程式化,從而製造出真正意義的情感機器人,已經為期不遠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