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中心建築
正文
專門為情報中心機構設計、建造的獨立或自成體系的建築物。世界各國的情報中心機構,由於其服務方式各不相同,中心建築的使用功能迥異,故而建築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但是,從建築學的角度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情報中心建築近似傳統的圖書館,含有比例相當大的文獻資料存儲空間、一次文獻采編部門以及讀者閱覽室等公眾活動場所,此外還含有作為情報工作基礎的二次文獻加工、報導、編輯出版部門以及情報分析研究部門。自50年代開始,隨著情報技術在情報工作中的普及套用和發展 ,也納入了以計算機房 、輸入輸出、雷射照排、快速膠印及其附屬技術用房組成的計算機情報自動化處理中心,以演播室及其技術用房為核心與影片或錄像帶複製 、發行部門及播放廳 組成的聲像中心,以有線或微波通訊技術設備為核心形成的通訊中心,以設有現代化放映和音響設備的觀眾廳、展覽廳及各種交流場所組成的交流服務中心等。因此,這類情報中心又被稱為第二代圖書館。這類情報中心建築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NLM)。該館的主館建於1962年,建築面積22000平方米,矩形,4層,地下書庫占全部面積的55%,讀者活動部分占13.3%,其餘為工作部門、複製部門和計算機房。隨著現代化情報技術的發展,1979年NLM擴建了一幢13層塔樓,建築面積18600平方米,重新安排了大型計算機處理中心、醫學聲像中心和生物醫學通訊中心,屋頂裝設了微波天線以實現其衛星通訊網路研究計畫。NLM已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生物醫學情報中心。
第二類情報中心建築是以二次文獻加工報導工作用房、文獻資料存儲空間和大型計算機情報自動化處理中心為主的各類建築。這類中心一般不設對外開放的閱覽室、聲像中心及交流中心等公眾活動場所。這類情報中心建築系列中,最早的是1952年成立的全蘇科技情報研究所(ВИНИТИ),其後是1957年建成的日本科技情報中心(JICST),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存儲文獻資料及加工二次文獻工作部門為主,改建或特設有大型計算機房。美國化學文摘社(CAS)堪稱這類情報中心建築的代表。CAS於1965年建成 A館,建築面積1.5萬餘平方米,矩形,5層,主要含文摘工作室、職工餐廳及期刊庫等; 1972年擴建了B館,建築面積(不包括地下3層停車場)約 13700平方米,方形外凸樓梯間,5層,除了文摘工作室外,在第一層設定了現代化的大型計算機處理中心。A、B二館以架空走廊相聯,同時還規定了未來發展的C館位置並預留了通向C館的聯廊接口。CAS已成為世界上權威的化學化工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ISTIC)1987 年建成新的情報中心大樓,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這是一座6層田字形樓(Ⅰ段)與4 層口字形樓(Ⅱ段)的組合體,屬於第一類情報中心建築。該中心的Ⅰ段是中國第一個採用模數式設計的第二代圖書館,其基本結構柱網為7.5×7.5米,樓板普遍荷載為700千克/平方米,適合書架及閱覽桌靈活布局及使用功能的變化。地下室為平鋪式步局的雙層積層書架,面積約1.6萬平方米;地上1~4 層為各類閱覽室、文摘工作室、計算機處理中心以及程控交換機有線通訊中心等;Ⅱ段的地下兩層是以演播室為核心的聲像技術部門 ;地上兩 層設有報告廳、展覽廳及大、小會議室等交流場所。建築布局儘可能利用自然通風與自然採光;消防監控系統和機械化運輸系統也以國產設備為主。(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