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地藏是佛教中一位願力深厚的菩薩。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據《三寶感應要略錄》載:如來昔在靈鷲山時,地藏菩薩遊行諸國,教化眾生,到毗富羅山下,至喬提長者家。其長者家內,被鬼奪其精氣,其家五百人,並皆悶絕,不省人事,經於旬日。地藏菩薩見此情景,即作是念:“實可苦哉,實可痛哉;世間有如是等不可說事。我今愍此眾生,而作救濟。”說此語已,便即騰身,往靈鷲山,即白佛言:“世尊!我見喬提長者家五百餘人,皆被惡鬼奪其精氣,悶絕在地,已經數日。我見是事已,生憐愍心,生愛護心,唯願世尊,許我設此救濟之法。令諸惡鬼降伏於人,令諸行者隨意驅使,復令長者還得如故。”爾時如來,從頂上毫,放光萬尋,照地藏身。

與會大眾各相謂曰:“今日如來,放光照地藏身,此菩薩必成大法,教化眾生。”時地藏菩薩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復驅使諸惡鬼等。我念過去無量無邊久遠有佛,號燒光王。其佛滅後,於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羅山,善行道術。我見眾生被諸鬼所惱,如彼長者家無異。我於爾時作是誓願:遇善知識,求學降伏之法。即往俱特羅山,語彼仙人。仙人心生歡喜,於三日內,授我預知萬理,消除罪惡。又將一切惡鬼,招集我所,依師法教,調伏其心,令發道心。於須臾間,一切地獄受苦眾生,各乘蓮花,諸苦停息。爾時仙人,見我得如是神力,與我授記,而作是言:汝於無量無邊世,佛與授記,名曰地藏。於五濁世中,人天地獄,常當化身,救度眾生,令離災難,今見長者,如本無異。我今往彼家,特救護之。”世尊聽許,菩薩往化,五百餘人,一時復活。

出典

書名 內容 版本情況 地位及影響

須彌藏經

地藏菩薩令眾生衣食豐足、身心安寧;救度眾生離一切苦惱。


地藏菩薩德如大地,其“幽冥教主”的特質初具雛形。

大方廣十輪經

地藏菩薩受佛囑咐救度眾生,佛以願力成就十佛輪與三乘十依止輪,破末世十輪,轉十惡業輪等。

傳譯時間及譯者均不明

多為唐初的三階教所引用,地藏信仰多有傳播,但仍未廣泛普及。

大乘大集十輪經

地藏菩薩以沙門形像出現,勸念誦、塑像等,同時宣揚佛教義理。

玄奘新譯的文字句意更加流暢,加上玄奘受崇的地位,促進流傳與名氣。

重譯後地藏造像大量出現,地藏信仰廣為流布,其基本特質確立。

占察善惡業報經

上卷講以三種輪相占察宿業善惡,在輪相不相應時對地藏菩薩等眾做懺悔的行法。下卷解說大乘實義,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

該經備受質疑。日本學者真鍋廣濟認為,當時民間流行塔懺和木輪占卜,漢僧將木輪占卜法與十輪概念結合成上卷,再結合真如緣起等大乘義理作成下卷。

結合民間占卜風俗,又強調對地藏菩薩的禮懺,促進了地藏信仰的流行。明代的智旭致力提倡該經,並為它屢作疏解。

佛說地藏菩薩經

以四種因緣,地藏菩薩從南方來,在地獄主持正義解救眾生。

該敦煌文書內容簡短,說明閻羅王和地藏菩薩別床同坐一室的四種因緣。

閻羅王不再是地獄唯一的審判長。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地獄僅一閻羅王推演出十王,勸祈祭閻王(地藏菩薩化身)、自修行善,提及三長月十長齋功德。

冢本善隆以為十王信仰傳自唐朝道明和尚,本經出自藏川,與淨土宗有關,冢本認為它撰成於唐肅宗以後。

地藏菩薩和地獄的關係越來越緊密。所提及十齋日、冥府設施、冥用紙錢,對民間影響甚廣。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生故事及其救度本願,信奉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

掛名譯者有二。不見於唐代經錄,至明代才被編入,被視為中土所做。真鍋廣濟認為它最遲存在於北宋初年。

本經詳細討論地獄狀況,明清時期因地藏菩薩和民間信仰密切結合,確立了“幽冥教主”的地位。

塑化形象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現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現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等記,由於地藏菩薩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薩像還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狗(今天人們所熟知的西藏名犬“藏獒”,頭大毛長,形似金獅)為坐騎的,其名號曰:“諦聽”或“善聽”。曾資助過金喬覺的閔姓山主及其兒子,後來皆隨金喬覺出家,九華山成了地藏道場後,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薩的脅侍。

地藏菩薩因立下要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眾生的大願,故而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稱,其名號與形象如下: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形象為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助地獄道眾生。

(二)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度餓鬼道。(三)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專門濟度阿修羅道。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為人除掉八苦之蓋障,專門濟度人道。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為苦諦所攝。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而除其苦惱,專門濟度天道。

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地藏本願經》又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託,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觀音的“大悲”、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相呼應。

人物特點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一)常居穢土。“我今學世尊,發如是大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見《十輪經》卷一)。地藏菩薩精神的偉大在於,越是濁惡世界越要去,越是惡業深重眾生越要去度化,釋迦佛是在穢土成佛的,地藏菩薩發願學習釋迦佛在穢土成佛的高風,可見他是釋迦精神的真正繼承者。因此釋迦佛將滅度後在穢土教化眾生的艱巨任務,交給地藏菩薩,自然是十分放心的。

(二)現出家相:在諸菩薩中,地藏菩薩與眾不同的是現出家相。不像其他菩薩,基本上都是現在家相的。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現在家相。所以現在一般寺廟菩薩的塑像或畫像,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菩薩,都現頭戴天冠,身披瓔珞的天人相。唯獨地藏菩薩現比丘像,據《地藏菩薩儀軌》,畫地藏像,須作聲聞形,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蓮花,右手持寶珠。地藏菩薩為什麼要現聲聞形?這是由於他在穢土工作的條件決定的。穢土的眾生,無明痴暗、多諸邪見。地藏菩薩為了令眾生“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故現出家相。《十輪經》說:出家的僧相,是穢土世界的清淨幢相,可使大家見聞薰習,達到身心清淨。為人們提出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

聖德介紹

名號功德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地是大地, 也是“地大”(“四大”之一)。地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岭,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比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也有依止義,一切生命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善法,依此菩薩而存在和引生。藏是含藏、伏藏義。地藏菩薩像大地一樣,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世俗也有稱為地藏王,但經中只名地藏,印順法師認為,可能是因為被認為是地藏菩薩化身的九華山地藏比丘出身新羅王族,所以加“王”字以尊稱。《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地藏菩薩另有功德,也從地藏名義而來。《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能滿眾生所求,增長一切草木和農作物等,一切從地上生長的都得到豐碩收成。這是農民所希望的。此經譯出後少人弘揚,所以地藏菩薩這方面功德少人注意。又《須彌藏經》說,地藏菩薩具有令眾生增長精氣,增進健康,祛除疾病的功德,是“大妙藥”。如果能見到和親近菩薩,一切身心病苦、生死煩惱都能去除而具足一切功德。古代藥物主要是生在地上的草木和礦物。地藏菩薩這種功德類似藥師佛。但不是大醫王(指佛),而是大妙藥。

殊勝功德

1.地獄未空不成佛:《占察善惡業報經》說,地藏菩薩在無量無邊劫以來修行,早已達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圓滿具足,早就應該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和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眾生。故《楞伽經》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並非因為程度不夠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願力度化眾生。所以功德雖然與佛齊等,卻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度脫罪苦眾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2.求諸所願皆滿足:地藏菩薩功德與佛平等,敬信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一百劫中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所求如求康壽財富或斷煩惱等。還不如有人在一頓飯這么短的時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念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圓滿達成。這是弘揚地藏菩薩法門,所以特地讚嘆地藏菩薩功德的超勝。又《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在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種種困苦,所求皆得滿足。

特別功德

1.來居穢土:地藏菩薩普度眾生,雖然遍到一 切世界,但特別在這穢惡世界,度罪苦眾生。《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無量劫以來便發心,要在穢惡世界度眾生。越穢惡的世界越要去,越苦惱的眾生越要度。並且還要到沒有佛法存在的世界去,因為那裡的眾生苦難最多。菩薩的願力各有不同,而地藏菩薩的慈悲大願,是著重在穢惡世間。釋迦牟尼佛便是在穢惡世界出現並成佛,地藏菩薩學習釋迦佛,發願要在此穢土度眾生,所以被認為是釋迦佛精神的真正繼承者。《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受釋迦佛咐囑,在釋迦佛入滅後到彌勒佛下生人間之前,在這段無佛世界裡,六道眾生都由他來教化。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地藏菩薩立誓,要度盡六道一切眾生自己才成就佛果:“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

2.示現聲聞:大乘經中一切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在此世界度眾生,所示現的都是在家相,比如現白衣大士,或者現天人等相;文殊師利菩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地藏十輪經》說:“以神通力,現聲聞(出家眾)像” 。地藏菩薩的功德究竟圓滿與佛相齊,他在娑婆世界釋迦佛法會中現出家相,這是地藏菩薩的特色。大乘經說,淨土中沒有小乘法也沒有出家眾。佛教認為穢惡世界的佛法有出家眾,具有積極和特殊的意義:穢惡世界充滿罪惡黑暗,眾生貪嗔痴和無明都很深重,為爭名奪利而活,不像淨土眾生的清淨,所以有出家眾存在的必要。《地藏十輪經》認為出家相是穢惡世界的清淨幢相。在不理想的社會建立清淨僧團,能夠薰染眾生而身心清淨。所以佛法認為,穢土的佛法重心在出家眾,而淨土則無所謂出家。釋迦佛和地藏菩薩在穢土現出家相,具有佛法上的特殊意義。

本生事跡

(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地藏菩薩那時為婆羅門女,其母悅帝利不信三寶,修習邪道,死後墮入地獄受苦。此婆羅門女賣掉家宅財產,廣求香華,於佛塔寺,大興供養。以至誠恭敬,摒息雜念,一心稱念佛號。其母承孝順女所作功德,得以離地獄而生天。

(二)又於過去無量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魚子,犯極多殺生罪。光目女知母死後必墮惡道,請阿羅漢入定觀察,果然其母在地獄中,受大苦難。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養,以誠孝心,拔救母親離地獄苦。

這兩個事跡,說明地藏菩薩廣行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當父母仍健在之時,作為子女要竭盡孝道。對父母除衣食供養,老病侍奉外,更重要的是勸說父母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具足正見。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完全吻合。所以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這是不無道理的。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會,在中國各地廣泛流行的原因,是地藏法門與中國孝道緊密結合,所以明朝的紫柏、蓮池、憨山、澫益四位大師和近代圓瑛大師,都特別推崇地藏菩薩。其意趣所在,是將佛教的超度與儒家的孝道結合起來,使佛教進一步服務於中國社會。

(三)又於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大長者子。彼時有佛名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敬慕。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遠濟度一切苦惱眾生。是長者子遂發大願,我從今日至未來劫,悉令一切苦惱眾生脫離苦海,然後我方成就佛果。

佛的相好,是功德莊嚴、具足萬行的體現。地藏菩薩於久遠劫前行菩薩道,說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薩,為度眾生,故於穢土,現聲聞身。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相貌長得好壞,是其思想與行為如何的集中表現。今人不察,不在行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採取整容、打扮的辦法,結果是適得其反。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答覆地藏菩薩的話:“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的話,是發人深省的。

(四)又與於過去無量劫前,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一王發願: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此即一切智成就如來。一王發願:若不先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惱,令其歡樂,得至菩提,絕不成佛。此即是地藏菩薩。

這個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度眾生的特點:那裡最艱苦,就到那裡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當然是地獄。所以地藏菩薩的工作對象,是在地獄裡度極重罪的眾生,那些惡貫滿盈的眾生,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獄相,隱而不現。醫生治病,要注意防與治相結合,地藏菩薩度眾生也是如此。對已墮地獄的,令其離獄。但工作的重點,還是放在未墮地獄的眾生身上,如何令其護持善根,永遠不造墮地獄的惡業。在《十輪經》卷三,介紹有四類十一種罪,能使人墮入地獄。(一)五無間罪:①殺父,②殺母,③殺阿羅漢,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二)造五無間四根本罪:①殺、②盜、③淫、④妄語。(三)謗正法。(四)疑三寶。若人犯上述十一種罪中的任何一種,必墮無間獄中。地藏菩薩向人們廣泛宣傳,這十一種罪是墮地獄的種子和因緣。使人們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特別要認清墮地獄的極惡業,才能避惡趨善。不造此類的惡業,就不受惡報,免墮地獄。

身相示現

地藏菩薩的形像有多種,《大日經》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十輪經》等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的形像,是內秘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華上。
據《十輪經》和《占察經》載,地藏菩薩由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無數化身濟度眾生,所以又稱千體地藏。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是地獄中的罪苦眾生,所以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十王經》即說閻羅王的本地為地藏菩薩。又如中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的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的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的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此外有說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是阿彌陀佛的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也有說阿彌陀佛於因位時的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為同體。
另密教有關於地藏菩薩在六道中普為度化,且分別示現不同身相之說。而且六道的地藏名號也是依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而說,他方世界有或七道或四道等不等,地藏菩薩也依他方因緣而一一示現應化。六道地藏的名稱,各經軌所載不一。

六道地藏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
出典 名號 持物與手印 六道相應

地藏十王經

金剛願地藏菩薩 左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地獄道
金剛寶地藏菩薩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餓鬼道
金剛悲地藏菩薩 左手執錫杖,右手結引接印 度化畜生道
金剛悲地藏菩薩 左持金剛幢,右手施無畏印 度阿修羅道
放光王地藏菩薩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 度化人道
預天賀地藏菩薩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說法印 度化天道

覺禪鈔

(東密)

地獄大定智悲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錫杖 度化地獄道
餓鬼大德清淨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結與願印 度化餓鬼道
畜生大光明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如意 度化畜生道
修羅清淨無垢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梵篋 度阿修羅道
人道大清淨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施無畏印 度化人道
天道大堅固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持經書 度化天道
蓮華三昧經 檀陀地藏 左手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地獄道
寶珠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 度化餓鬼道
寶印地藏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寶珠印 度化畜生道
持地地藏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寶珠印 度化修羅道
除蓋障地藏 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 度化人道
日光地藏 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說法印 度化天道

地獄救度

不墮地獄的教示
佛教業力因果律認為:作惡得惡果,為善得善果,造極重惡業則墮地獄。但造墮獄惡業,來生不一定會墮地獄,因為善惡的此消彼長和通三世的時間跨度,會影響相應階段的結果,但業因仍客觀存在。地獄最下層是無間地獄(梵語阿鼻地獄)。造極重惡業的,死後無時間間隔而立刻墮落地獄,而且受苦的時間沒有間斷,所以名無間地獄。若造極重惡業,除非不犯,一旦觸犯,作任何功德懺悔都不得不墮,猶如身患絕症而非死不可。
地藏菩薩示現出家相,以建立清淨僧團為佛法中心。依此基本精神,地藏菩薩發願,在惡世中以方便將眾生從墮落的邊緣救出來。這並非一定要顯神通,把要墮落地獄的眾生拉出來,而是開示正理,令其了解,令其不作墮落地獄的重罪,不作破壞三寶的重罪。以《地藏十輪經》為主的法門開示,能使五濁惡世眾生不入地獄。
墮落無間地獄的極重惡業,《地藏十輪經》中說到二類:十一重罪及十惡輪。兩類都是地獄種子。佛教認為,其他惡業在下生不一定會墮地獄,若犯十一重罪或十惡輪中任何一條,則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

墮無間地獄的二類重罪

十一重罪

無間罪

五種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已修行至阿羅漢者, 是四果聖人,若殺之,罪極重。

出佛身血:佛世時,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大石,想害佛。被護法神打碎,碎石碰傷佛腳趾流血,成為重罪。

破和合僧:在出家清淨僧團中,惡意破壞,令和諧的僧團分裂,即構成無間重罪。

近無間罪

四種

殺中最重:佛不會被殺,以殺獨覺為殺罪的最重。
盜中最重:盜三寶物最重,屬於佛法僧的東西,是大眾所發心供養, 如果盜取是最重罪。
淫中最重:淫阿羅漢比丘尼為最重;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尼,如果強迫 姦淫,必墮無間地獄。
妄中最重:以不實語,挑撥僧團是非,使僧團分裂為最重 。

另外兩種

謗正法:若外道謗正法,因為不懂佛法而亂說,如蛇吞青蛙,貓吃耗子,雖有罪但不犯重。

若修學佛法的出家弟子,在佛法中自毀正法,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則為謗法重罪。

若學聲聞乘讚嘆聲聞乘,說大乘非佛說;學大乘而呵斥小乘,認為不應該學,同屬謗法罪。

若只重持戒而廢定慧,或重定而廢戒慧,或重慧而廢戒定,有所偏廢,勸人不要學,都是謗法。

若只修學一種法門而輕慢其他,認為學了無作用而不應該學,或勸人不要學,同屬謗法罪。

疑三寶:佛法僧三寶,是佛弟子的皈依處。皈依三寶,受持淨戒,不論出家在家,

若於三寶外還信其他外道鬼神,疑與佛同等或勝於佛;見外道典籍,贊為勝於三藏十二部。

皈依外道邪眾,對佛教出家僧眾無信心。與佛法不相應者,都是以疑三寶而表現出不信的行為。

例如皈依三寶而又主張結合他教,認為一切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皆可信仰,是疑三寶的無間重罪。

十惡輪

1.謗阿蘭若:梵語阿蘭若,意思是無事處,寂靜無囂鬧處。比丘在寂靜處修清淨行,近於中國的閉關住茅蓬。

住阿蘭若比丘精進於禪思,佛制應受上等供養。佛世時在僧團需隨眾,若真正修習定慧,緊要關頭則允許暫時自由不用隨眾。

若有人毀謗阿蘭若比丘,是十惡輪之一。如加以誹毀,障礙修行,等於破壞行人的最大目的。

2.謗於別乘

聲聞乘謗獨覺、菩薩乘─┐

獨覺乘謗聲聞、菩薩乘─┼─這三種都屬於誹謗正法

菩薩乘謗獨覺、聲聞乘─┘
3.瞋害比丘

瞋害有學有德有修行的比丘:如辱罵毆打,或帶有目的加以種種迫害,或拉攏利用惡勢力破壞有德比丘。

瞋害破戒比丘:對於破戒比丘,輕視懷恨或逼害,認為根本不像出家人,不值得尊重。屬於十惡輪之一。

4.侵奪清淨僧物回與破戒比丘:有些壞比丘能拉攏惡勢力。幫助壞比丘爭奪寺廟財物等,護助破戒比丘,則為十惡輪重罪。
5.毀害法師:對講經弘法的法師加以毀害或蓄謀驅逐迫害等。
6.侵奪僧物

7.毀寺逐僧

臨墮已墮的救度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的救度,特重於如何使人不作重惡業,不墮落地獄。對已經作重惡業而必墮地獄的眾生的救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著重說到這一法門。佛教認為人在一生中免不了會犯下過錯,所以都有墮落惡道的可能。而救濟方法在死前比較容易,死後則更為困難。地藏菩薩對苦難眾生特別慈悲憐憫,所以發願重在救度惡道眾生。依業力因果而論,作什麼業便得什麼果,是自作自受。另一方面人們又不忍祖宗親屬在地獄受苦。佛法認為,不應只圖自己的利樂,不應忘棄祖先及六親眷屬恩德,所以對未墮和已墮惡道者都要以方便救拔。
【臨終時的救度】
施捨作福:佛教認為,當病人最危險和最痛苦時,則很可能墮落。救度的方法是把屬於他的東西,最好是他最心愛的東西,用以布施。最為心愛之物能施,其他則無不可施之物。以最愛物布施,功德也最大。眾生為錢財而造罪的最多,若能以金錢或最心愛之物布施,並對病重者說明可以獲大功德果報。一方面使其捨棄貪執,另一方面增其福德,這樣便可以減少墮落惡道的可能,這是佛教對病人臨終的根本救度法。
於三寶前修功德,誦經及稱佛名號:憑仗三寶力的加被,使臨命終時得大利益。《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人在臨終時境界不好,罪業又重,最容易墮落。如果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為之設福修功德,燃燈造旛,誦經或念佛菩薩名號,都能令死者離開危險的道路,走向平安的前途。更簡要的方法是,在人臨命終時,若能聽聞地藏菩薩名號,一聲聖號直達耳根,知有地藏菩薩,此人即永不歷三惡道苦;若更能為其布施念經,放生作福,則更不會墮落。
【命終後的拔濟】
救濟方法:對於作惡業的,可以在臨終時仗三寶威力來救拔。如果已經死了,《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應該在七七日內,為他修福、布施、念佛、回向,令他遠離三惡道苦,生於人間或天道。七七日,指七個七日共四十九天,在七七日中作佛事,並不限於頭七或二七的日期,而是四十九天內都可以作。在四十九日內,請出家人誦經禮懺,設齋供養,以此功德回向先亡。在亡者下一生的業報還未現前的過渡階段,使亡者從惡道中轉回來改變受生的目的地。
佛教的“七七日”受報原理:人死後,有的即刻受果報,有的經過一段時間才受。作無間重罪的,此一念死,後一念立刻下地獄,中間一念距離都沒有,即成無間獄。生天道亦是這樣,若作重善業,此一念死下一念即生天。若生人間、畜生、餓鬼等,大多經過一段時間才受果報。從死後到再受生這一階段名“中陰身”,中陰身七天死一次,死後在第二念立即再受另一中陰身。可能在第一天或第二天受後生果報,最久經過四十九日的七生七死,即決定受生。中陰身是過渡階段的過渡形態。《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七七日內,亡者在念念間,都希望眷屬為之祈求三寶加庇且廣修福德,而能在墮落的邊緣得到改善機會。死者在中陰身無力做主,只有希望眷屬為他拔度超薦。若過了七七日無人濟拔,只好隨業受三惡道苦。
超度佛事的功德分配:家屬為死人誦經念佛,功德並不完全歸於亡人。《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若人命終後,為他布施作福誦經念佛等,所得的一切功德,活人多而死人少。作功德者得六分,死者得一分。所以《地藏經》說:“存亡兩利”。同時《地藏經》強調,在七七日內為亡者做功德,需要家屬和誦經者的共同虔誠,才能發生效用。如果齋主殺生食肉,或僧眾作佛事不精進,死者不能獲益。所以眷屬以清淨心誠懇心,並參加素食,在三寶中生信心,才有效果。
(另)十齋日誦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如果在“十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十日)持齋並讀誦一遍《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能遠離疾病,衣食富足。

菩薩大願

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於名號上皆加一讚詞,如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願是十度中第八願波羅密。《瑜伽師地論》說:“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密多與精進波羅密,而為助伴。”願是精進的動力,精進是達到願力的志趣。實賢大師說:“常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願有總願和別願,四弘誓願是總願,無論發什麼願,都離不開四弘誓願。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均稱別願,本願。本即根本,即最初發心時所立的志願,乃至成佛,與本無異,故稱本願。

昔婆羅門女於覺華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令得解脫。”光目女於清淨蓮華目佛前,發誓願言:“若我母永離三毒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地藏菩薩的大願,可以概括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由於大願具足,度眾生速度(精進)是驚人的。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眾生。於過去無量恆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願,皆悉成就一切眾生,莊嚴勢力,猶如雷震。於一食頃,而能成就無量億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輪經》亦說:“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就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於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使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為法所求意願滿足”。地藏菩薩的大願,即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

藏經記載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過去無量劫前,有一位婆羅門種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生前不積善因,死後必墮惡趣,遂變賣家宅,供養佛寺。後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點,以念佛力來到地獄,見到鬼王無毒,得知因自己供養佛、寺並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親以及其他地獄的罪人受到感化,順行正道,得以脫離地獄之苦,超拔升天,婆羅門女便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殊勝功德

由於地藏菩薩悲願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議。《十輪經》卷一說:“諸大菩薩所,於萬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悉得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經上又說:若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求己所願,如求健康,求財富,求斷煩惱等。於一百劫中,求諸大菩薩,還不如有人,於一頓飯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名念誦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功德大,若有所求,皆得圓滿達到願望。釋迦佛也曾讚嘆地藏菩薩的功德說:“如聞是菩薩名字,或讚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見《本願經》上)。超越三十劫罪,生天不墮惡道,不受女身,受身尊貴端嚴,鬼神護衛。若人“臨命終時,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見《本願經》)。

地藏菩薩為什麼能具有不可思議功德?《占察經》說:“地藏菩薩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薩婆若,即一切智,佛的智慧。薩婆若海,形容佛的大覺悟大智慧,如海洋一樣的深廣。此說地藏菩薩於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故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普度眾生。《楞伽經》也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是說菩薩以大悲願力,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雖然功德智慧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現菩薩身,於十方世界,修行度脫眾生。​

菩薩道場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據說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真身寶殿,俗稱“肉身塔 ”。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日益流行。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大慈示現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地藏本願經》又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為幽明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託,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觀音的“大悲”、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相呼應。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現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現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等記,由於地藏菩薩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薩像還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狗為坐騎的,其名號曰:“諦聽”或“善聽”。曾資助過金喬覺的閔姓山主及其兒子,後來皆隨金喬覺出家,九華山成了地藏道場後,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薩的脅侍。

僧金喬覺

地藏菩薩地藏菩薩

金喬覺(公元696——794年),生於新羅國王族。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719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髮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金喬覺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覽勝,嘆為稀有。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棲居岩洞。渴飲澗水,飢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俞盪等人寫獻,得以歸山。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深無人跡處,有一和尚,坐禪於洞穴內。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著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大為驚異。詢知此乃新羅王子,遠來求法。諸葛節等人,深愧未盡地主之誼,遂發心倡議為地藏比丘建造禪宇。時九華山地為閔讓和所有,建寺須請其施捨山地。閔公堅信佛教,素懷慈念,樂善好施。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數。聞知諸葛節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歡喜,樂意捐助山地。閔公對金喬覺說:“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為我有,任意所需。”金喬覺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閔公許之。金喬覺遂將袈裟一展,遍復九子山峰。閔公見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金喬覺建大道場。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寺院建成後,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別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因國內外僧眾鹹集於此,生活即發生困難。金喬覺于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麵粉,供眾食用。寺中僧人為求法而來,雖然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被人稱為“枯槁眾。”但是他們在金喬覺的領導下,團結、精進,一心向道,以苦為樂。後新羅國王得知金喬覺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金喬覺於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旋即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鍾嘶啞,跏趺而滅。其屍坐於函中,三年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乃立小浮圖於南台,此即金喬覺生前宴坐之地。這就是九華山建寺之因緣。由斯九華山與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齊名,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國佛教徒朝拜的聖地。金喬覺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深為民眾所信仰。

受佛重託

《地藏經》中分身集會品第二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只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百千萬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別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盤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利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囑累人天品第十三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嘆宣說汝之不可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慈悲度生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昔於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於釋迦寂滅以後,未來佛彌勒未生之前,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娑婆世界眾生由誰來負責度化?釋迦佛把這一重擔,交給地藏菩薩。並殷勤囑咐他,對那些尚在惡趣受極大苦的眾生,要特別關心,令其改邪歸正,離苦得樂。至彌勒佛出世時,使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皆得解脫。《十輪經》卷一說:“地藏菩薩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無佛世界,成熟有情。說明地藏菩薩於無佛出世的過渡時期,教化眾生,非始於今日,無量無數大劫以來,一貫如此。

地藏菩薩每天怎樣工作呢?《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每日清晨,入恆河沙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就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地藏菩薩每日清晨還以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悲,除疫病劫,除饑饉劫,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深信因果

地藏菩薩根據穢土眾生惡習根深,多造罪業的特點,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里,著重宣傳因果報應說,並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業感緣起、自作自受的道理。在由因感果的問題上,說得如此具體和入理,在其它經典里,尚不多見。地藏菩薩的用意,是將因果關係說清楚,使人們都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由少造惡業,到不造惡業,這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著積極意義。欲知二十三種因果報應的具體內容、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地藏菩薩說因果報應,很少神秘色彩。只是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由此而引發的必然後果。這二十三條的內容,包括有關社會、家庭、個人等諸多道德範疇。如果我們能仔細體味,認真尋求,必能從中吸取很大的教益。所以說,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十分有益於社會、人心,這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至理的深意所在。

【二十三種惡業因果】

地藏菩薩

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

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

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

若遇惡口者,說眷屬斗諍報。

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

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

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

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

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

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

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

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

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喑啞報。

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

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

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

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

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

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

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

若遇兩舌斗亂者,說無舌百舌報。

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粗略說。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

一實境界

《占察經》中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言:云何開示求大乘者?地藏菩薩答說:應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地藏菩薩對一實境界的開示,有以下三方面:

(一)生佛無別,同一真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不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一真如故。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地藏菩薩的一實境界,即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里說的真如緣起。

(二)妄心無體,妄境不實。在地藏菩薩看來,天下本無事,只因眾生無明痴暗,薰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若無知覺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

(三)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與諸妄境,相依而有。所謂心生故,則種種法生,法生故,則種種心生。諸法從心所起,與心相應,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一切境界,隨心所緣,念念相續,生滅不停。一切諸法,這一互相依賴的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如鏡中像,無去無來,本性空寂。

唯心識觀

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隨心有所緣念。令心知己內心,自在念想,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自見有差別相。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是名修學唯心識觀。修學唯心識觀的步驟有以下三點:

⑴修色寂三昧:守記內心,則知貪嗔痴想,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陽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⑵修奢摩他觀:得色昧三昧已,進一步當修奢摩他觀,思維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去無來。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⑶修毗婆舍那觀:想見內外色,隨心生滅。乃至見佛色身,也隨心生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非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離一切執,去一切見。

地藏菩薩認為能如是修習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

真如實觀

修此觀者,當知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妄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時,受、想、行、識,粗分別相,不現在前,輾轉得入心寂三昧。

上述二種觀道的修學,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猶如夢幻。陰蓋輕微,散亂心少,當修真如實觀。鈍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著情深,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令先修唯心識觀。

至於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諸惡煩惱,不得調伏。畏墮惡道,畏不常值佛、菩薩,不得聽聞正法。可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念地藏菩薩名號。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身體性平等,無二差別,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此人捨身,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又地藏菩薩教導,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幽冥教主

地藏菩薩於十方世界救度無量眾生,在我們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令眾生不墮落黑暗的惡道,得福無窮,故稱之為幽冥教主。

而地藏菩薩對我們實施的教育有三種:一為斷惡。二為修福。三為修三昧。斷惡是不墮惡道的保證。修福是福報的源泉。修三昧是超凡入聖的因。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地藏菩薩的大慈悲拔苦精神。菩薩教導我們行菩薩道要不怕艱難,心不退轉。己身要勤修戒定慧,遠離貪嗔痴。把佛法教與眾生,把財物施與貧苦大眾,深入服務於弱勢人群之中。不管身在任何職業任何身份,要盡職盡份幫助大家。這就是地藏分身無數去度眾生的菩薩精神。

由於地藏菩薩救度三惡道苦,以及妙法門使大眾不墮落三惡道去受苦,故人們尊敬稱為:南無幽冥教主本尊大願地藏王菩薩。摘自方海權居士法語

示現故事

破地獄偈文

(術語)宗鏡錄九曰:“纂靈記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無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為二人引至地獄,於地獄門前見一僧,雲是地藏菩薩,乃使誦偈云: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夜摩天宮品,覺林菩薩之偈)。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能破地獄之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得一四句偈。具說如上。王遂放逸,誦此偈時,當聲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

又謂無量壽經之“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文。漢朝玄通律師,破戒到閻魔廳。誦此文,閻魔禮拜。又法華經譬喻品之“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又壽量品之“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為破地獄之文。又密咒圓因往生集有智炬如來心破地獄咒。陀羅尼也。

成佛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闡釋地藏菩薩是早已成佛示現菩薩形 華嚴部經典《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時有十佛剎極微等諸佛。各各從本國土。來至於此。為欲莊嚴鞞盧遮那。為眾會故。示菩薩形。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無垢稱菩薩。善成(二本威)德菩薩。能棄諸蓋菩薩。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如是等眾。皆來集會。

受天快樂

三昧名:摩訶缽頭摩

出象腋經闡釋: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得受天快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摩訶缽頭摩。得此三昧已。為諸眾生入於地獄受天快樂。是諸獄人。見其菩薩受地獄苦。菩薩以福力故。與諸罪人普為說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受諸天快樂。

地藏歌偈

地藏贊

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親姻蒙接引,九蓮台畔禮慈尊。

南無九華山幽冥世界地藏菩薩摩訶薩。

地藏菩薩靈感歌

南無地藏王菩薩,昔為慈孝心,弘願渡母娘。

諸佛前弘願廣,分身化十方。

如意寶命珠,降魔金錫杖。

聖號若稱揚,消災除罪障。

大慈大願,十輪拔苦,本尊地藏王。

慈悲不可量,悲願如海洋。

忉利天禮法王,世尊囑地藏。

彌勒未生前,娑婆作慈航。

願佛莫憂傷,願佛莫憂傷。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猶示聲聞相。

南無地藏王菩薩,降跡新羅鄉。

渡海入大唐,九華山建道場。

閔公修供養,化一袈裟地,遍復九子峰。

大願地藏王,大願地藏王。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大願地藏王。

歸依供養功德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告訴觀世音菩薩,將來世界中,若有緣人發慈悲心去救助眾生。當他們渴望獲得解脫,見到地藏菩薩的佛像或者聽聞起名,衷心皈依並供養的人,必然心隨所願。佛陀還告訴虛空藏菩薩,若有緣人見到地藏菩薩像及《地藏菩薩本願經》,朗誦並供養它,就能得到二十八種益處,故稱“地藏二十八益”。天龍鬼神等,也可通過朗誦瞻禮供養,獲得七種益處。

地藏禪院

地藏禪院為供奉地藏菩薩之寺院,目前有以下幾處:

嘉善地藏禪寺

高郵地藏禪寺

蕭山地藏禪寺

九華山地藏禪寺

大乘法門

真義聞思

一實境界:《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說,求向大乘者應當依止“一實境界”,才能修信解並進入菩薩種性。 對此地藏菩薩宣說了四點:

①生佛無別,同一 真如: 眾生心體本是 不生不滅而清淨無礙,沒有分別而 平等無二。一切的眾生心聖賢心和諸佛菩薩心,都是這樣的 真如。

②妄心無體,妄境不實:眾生因虛妄心而起種種分別, 五蘊覺知等 心識都因 無明而生 妄境,本質也虛幻不可得。 虛妄心生滅而不可實見,所以沒有本體。如果不墮虛妄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但因為眾生妄心分別而有一切差別相。

③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一切法都依妄心為本而生,但是妄心並無自體,它也是依妄境而有。 妄心和境界是相依而生而沒有先後。就像夢境因妄念而生,而夢境又再影響心念而增妄想,這是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

④妄心和妄境相互產生,但若妄心消逝則夢醒,一切境界完全消失,所以妄心還是根源。所以一切法都以心為本從心而生,一切法的本質是“心”。

一心二相:地藏菩薩以一實相境界為體,認為心有“心內相”和“心外相”二種相。

① 心內相:又有真和妄二種。“真”心就是所謂的真心 實相本體, 佛性 真如沒有差別,清淨圓滿沒有障礙,由於太細微隱密所以眾生難以發現,無論眾生生死輪迴到哪一處,真心都恆常不壞。反觀“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別覺知,攀緣思慮,憶念思想等心識作用。雖然念念相續不斷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但都虛妄不真實。

② 心外相:指的是依靠妄心“心內相”所顯見的種種虛妄境界相。所以“心外相”是妄境的異名,是“心內相”所生。境界現前便知道是內心和內心的差別在起作用。 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為果為因。皆依無明妄識。心俱痴暗,因緣薰習力故,現妄境界;依妄境界薰習力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名眾生。

③二相關係:內相和外相是因果關係,也是體用關係。心內相是因是體,心外相是果是用。所以一切法(物質和精神)本質都是“心”。境是妄心的造作,像夢一樣是虛妄而不是真實。

觀道修學

唯心識觀:

①在一切時一切處,觀照身口意的所有活動,知道是心在造作。

②乃至任何外境,當心念執著在上面時,必須很快覺察不要忘記。如果忘記便走出了唯心實觀,反而去攀緣外境。(分別性觀門)

③念念間都應觀察,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緊緊追隨心中所起的任何念頭,這樣使心對所起的任何念頭都能清楚知道。(分別性止門)

④知道一切念頭是自己內心分別生出,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別。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無量念頭,都是自己內心所生,而外面一切境界並沒有生起分別來。(依他性觀門)

⑤眼前一切境界,自身沒有分別念想,那他本身也不會有長短有無。觀察成熟時,得知一切外境由心而生,如果離開心就無任何一法任何一相,也不能自見自身有什麼差別。(依他性止門) 進修:地藏菩薩說修唯心識觀通過觀色唯心悟本寂而達到“色寂三昧”。得到色寂三昧也僅是名字位中的入手觀法,而定慧不深,所以需要進一步修“ 奢摩他”和“ 毗婆舍那”這二種觀心方法。得到成就能很快超登佛慧,達到“唯心識觀”的“最上智慧門”。

真如實觀:

①觀門:真如實觀是對 真如實性的觀察,這是由唯心識觀中依他性止門,觀察一切唯心想生,唯心生滅無暫時住,而進入 真如實性的觀門,觀察心性原本 不生不滅。觀察清楚則是真如實性的觀門成就。

②止門:因為心性本沒有生滅,並不是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不能 見聞覺知。也不能另外就不可 見聞覺知的 境界,拿來當作 心性,因為這些都是分別,所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心性雖不可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的 本體就是心性,不可認為凡不見聞覺知的就是心性。這是 真如實性的止門。

印度作品與傳說人物

印度作品、作者和古代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古代傳說中的形象。

佛教八大明王

又名八大明王。大妙金剛經說八大菩薩現身作八大明王。
他們是: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虛空藏菩薩慈氏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