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有人推算過:一匹馱貨物的馬一天之內至少要走六千步,如果每走一步四個腳都留下腳印的話,這匹馬一天至少要有兩萬四千個腳印。按這種方法推算,一條恐龍一生要留下多少腳印啊!但事實上已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並中是很多,甚至是稀少的。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腳印是不能保存下來的。在乾硬的地面上,動物走過以後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隨之便消失了。假若地面過軟,含水量較高,流動性較大,腳印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當泥沙的溫度適當時,腳印才能被保留下來。更重要的是,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適時地被外來的沉積物所覆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所以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為動物活動錄下的“特寫鏡頭”,是自然歷史的腳印!足跡分類
恐龍足跡可分為正型與負型兩種:正型指下凹的足跡,即恐龍踩下的腳印本身,保存在岩層正面;負型指凸出的足跡,它保存在岩層的底面。恐龍踩出的腳印如果未被覆蓋,天長日久變成岩石後,就成了正型腳印。如果腳印立即被由水帶來的沉積物所掩埋,形成岩石後,如果保存凹形足跡的下部岩層比較軟,它們就容易被風化掉,於是在其上層岩層的底面上便留下的凸出的足跡。這個凸出的印痕,可以看成是恐龍腳的鑄模,是腳的軟體組織化石。具體觀察

專業術語
在描述腳印化石時,科學家常常會使用一些術語,如墊、墊間縫、跖趾墊、趾長、全長、步長等。墊是指腳印凸出或下凹的部分。墊間縫是指負型足跡中兩個墊之間的下凹部分或正型足跡中兩個墊之間隆起的脊。我們在野外或室內看到恐龍足跡時,總是要了解趾長,這是指從跖趾墊的中部到趾尖間的距離。如果想知道足跡的全長,就是測量從足跡的跟部到第Ⅲ趾趾尖間的距離。趾與趾間的夾角是區別恐龍足跡的重要數據,也必須予以測量。恐龍一步所走的距離,即足跡學上的步長,也稱單步或步幅,是指相對應的兩隻腳走路時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是右前腳(或右後腳)至左前腳(或左後腳)印跡上對應點的距離。同一隻腳運動一次前後印跡的對應點間的距離,稱為復步,也叫步距。
具體追蹤
人們希望找到的並不是單個恐龍足跡,而是兩個以上一系列的足跡。同一條恐龍留下的兩個以上一系列連續的足跡,在足跡學上叫行跡。在觀察恐龍足跡時,比較難的是區分這一足跡是恐龍左腳留下的還是右腳留下的。一般從四個方面來區分,即趾間距、趾長、方面和位置。在三趾的足跡中,從趾間距上看,以中間的Ⅲ為準,Ⅱ趾與Ⅲ趾間的距離最近;從趾長看,Ⅱ趾向內彎曲,Ⅳ趾居中;從方向上看,Ⅲ趾向前伸出,Ⅱ趾向內彎曲,Ⅳ趾向外彎;從位置上看,Ⅲ趾靠前,Ⅱ趾次之,Ⅳ趾靠後。要知道,在一趾的足跡中,除中間的Ⅲ趾,左右腳的Ⅱ趾和Ⅳ趾的位置恰好相反。因而,綜

對於四足動物來說,有一個數據相當重要,那就是從兩個相鄰的後腳印的連線中點到兩個相鄰的前腳印連線中點的距離。這個距離實際上是動物活著對坐骨窩到肩窩的距離,也就是動物軀幹的長度。
人們在發現恐龍腳印時,常常希望及時了解這是哪一種恐龍留下的。如果恐龍骨骼與腳印是同一層位發現的,而且相距甚近,就比較容易得出結論:腳印是它旁邊的恐龍留下的。1878年,在比利時的伯爾尼薩特煤礦發現了大批禽龍化石骨架,同時也找到了一系列腳印,經專家印證,確認這些腳印就是禽龍留下的。後來英國、挪威及我國等國家又陸續發現了禽龍的腳印。1960年,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來到了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島,這裡距北極點大約有一千一百多公里。在一個懸崖上,他們發現了一行恐龍腳印。科學家們在昏暗的光線下將十三個腳印繪了草圖。第二年,他們又來到這個化石點,克服艱難困苦,終於把腳印做成了模型。經鑑定,專家們確認它們是禽龍足跡。1995年6月30日,筆者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的古生物博物館,看到了這批禽龍的腳印模型。
在一般情況下,恐龍足跡專家難以根據腳印判斷這是哪種恐龍的,所以在研究恐龍遺蹟時,將它們分為遺蹟科、屬和種。但是也應該看到,不同類

大型肉食性恐龍的前腳通常都是三趾的,但在一些進步的類型中,外側趾退化,前腳只有兩個趾。如霸王龍的前腳就只有兩趾。這類恐龍的前腳比後腳小得多,有些種類前腳的各趾都互相平行。它們的後腳各趾都較粗壯,一般有三個向前伸出的大趾(即Ⅱ、Ⅲ、Ⅳ趾)。在許多種類中還可見到Ⅰ趾,不過不得多,而且與其他三個趾相對應。從足跡上看,大型的肉食類恐龍的足跡都具有三趾或四趾,足跡的形狀都是長度大於寬度,而且Ⅱ、Ⅲ、Ⅳ趾向外散開,左右對稱,形成錐形。
小型肉食性恐龍如虛骨龍類的前足比後足短,前足的長度只有後足一半。它們一般是兩足行走的,復步與足長的比例為7:1至8:1。後足足跡也是三趾型或四趾型,與大型獸腳類的足跡相似,區別在於長度的一般較短,通常不會超過20厘米,最短的只有2厘米,足跡的長度也大於寬度。三個主要趾的夾角比較小。

原蜥腳類恐龍前腳五指,後腳也是五趾,但後腳只有四個功能趾。前腳的足跡不如後腳那么深。就目前所知,全世界只有我國四川彭縣發現了兩個連續的原蜥腳類腳印,即彭縣足跡。

澳大利亞的托尼?蘇爾邦在研究幾大類型恐龍足跡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事實表明,恐龍足跡研究已成了恐龍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