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之鄉

恐龍之鄉

“中華恐龍之鄉”稱號是中國地質學界權威機構對廣東河源、雲南祿豐、四川自貢等的官方認可,許氏祿豐龍是最早出現的恐龍之一(2億多年前生活在雲南地區的侏羅紀早期),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 “中華恐龍之鄉”是中國第一具裝架的恐龍化石(1941年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於1941年研究命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是中國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河源恐龍蛋繼成功申報“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世界第一”金氏世界紀錄之後再一次在國際視野中成功亮相。據了解,目前河源博物館館藏有“黃氏河源龍”化石和1萬多枚恐龍蛋化石。 從1996年恐龍蛋首度現身河源之後,伴隨富有效率和力度的開發保護,河源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的恐龍蛋化石主要出土地和館藏地,也是世界罕見的同時發現恐龍蛋化石、恐龍化石、恐龍腳印化石的地方。

基本信息

內蒙古二連浩特

地處內蒙古北部的二連盆地埋藏著十分豐富的恐龍等脊椎動物化石,被古生物學家稱為“恐龍墓地”。這裡是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區之一,恐龍化石品種繁多,其中的白堊紀恐龍化石代表著全球恐龍活動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徵,科研價值極高。一個世紀以來,先後有俄、美、加等國和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在這裡進行過六次大型考察和挖掘,已陸續發現盤足龍、歐氏阿菜龍、鴨嘴龍、似鳥龍、甲龍、角龍化石等恐龍骨骼化石以及大量的恐龍蛋化石。

研究表明,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二連鹽池一帶遍布湖泊沼澤,氣候濕熱,密林叢生,是恐龍生息繁衍的樂園。後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大氣環流的改變,該地區逐步變乾。

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設立查乾諾爾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後來建立的二連浩特市恐龍博物館,陳列有古生代海洋動物化石;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至今已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不少人留下了“恐龍之鄉,名不虛傳”的讚嘆。

二連浩特恐龍景區景點 二連浩特恐龍景區景點

二連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正北部,與蒙古國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東南西三面是廣闊的二連盆地。市區距中蒙邊境線僅4.5公里,是我國通往蒙古國的唯一鐵路口岸,是我國陸路連線歐亞最捷近的通道,也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

雲南祿豐

世界恐龍谷 世界恐龍谷

從1938年開始,祿豐境內先後發掘出恐龍化石190多具和不同數量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被學術界譽為“恐龍之鄉”、“化石之倉”、“亞洲人類發祥地”和“天然的自然博物館”。

1995年,在川街鄉老長箐發掘的恐龍化石資源豐富獨特,據中外專家推測,在面積達10000平方米範圍內,估計還有化石400餘具,全部揭出將成為震驚世界的恐龍集中埋藏大墓地。恐龍谷已被中外專家評為巨大潛力的雲南23個優選景區之一,以恐龍化石為主體的古生物旅遊資源在這裡埋藏豐富、種類繁多、風格獨特,在全國旅遊資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具有極強科考價值、科普價值、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的世界自然遺產。

2004年1月,被列為國家級地質公園,4月被列為雲南省“六大旅遊產業基地”和“八大旅遊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之一,也被列為楚雄州文化旅遊產業重點發展的龍頭項目。

許氏祿豐龍是最早出現的恐龍之一(2億多年前生活在雲南地區的侏羅紀早期),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是中國第一具裝架的恐龍化石(1941年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於1941年研究命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是中國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

浙江東陽

東陽市位處浙江腹地,全境以丘陵地貌為主,中生代地層分布廣泛,占總面積58%以上。隨著基本建設的蓬勃開展,東陽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與恐龍蛋化石點,到目前為止,已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點三十餘處,城區附近更為密集,可以說只要有建築工地,就會有恐龍化石出土。東陽不僅恐龍化石點多,而且類型豐富,已經發現恐龍有中國東陽龍、鴨嘴龍等,恐龍蛋有圓形蛋、樹形蛋、格線蛋等。

在迄今發現的恐龍與恐龍蛋地層中,還有豐富的矽化木等化石。在這么小的範圍內發現有這么多的恐龍化石點和恐龍種類,說明中生代時期的東陽恐龍非常繁盛,是恐龍生息繁衍的理想場所,是恐龍的和諧家園。 2007年9月在東陽市白雲街道白殿胡公山發現的恐龍骨架化石,經國內外權威專家鑑定,確認為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新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東陽龍”

2008年首次發掘的骨骼化石包括十個背椎、六個薦椎、二個前部尾椎和腰帶部分,化石呈自然狀態連線。除了神經棘缺失、左腸骨前突錯位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整。如此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在浙江甚至華東地區都是首次發現。此事引起了古生物方面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和極大興趣。其中,國際著名古生物專家、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副館長東洋一兩次(2007年9月22日、2008年1月30日)帶研究人員到東陽參加現場發掘和清理、鑑定;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博士、古生物專家呂君昌到市博物館恐龍清理現場進行研究、鑑定(2008年1月3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古生物中心主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季強兩次來東陽博物館對東陽龍進行考察(2008年4月8日、4月23日),並對東陽市政府提出的命名東陽為“中國恐龍之鄉”的要求表示支持。2008年4月,《地質學報》(英文版第二期)公開發表了由呂君昌(博士、古生物專家)、東洋一(國際著名恐龍專家、日本福井縣立博物館副館長)、陳榮軍(東陽市文物辦主任、博物館館長)、鄭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專家)、金幸生(國內恐龍專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等人撰寫的《浙江東陽晚白堊世早期一新的巨龍形類恐龍》一文,正式把東陽發現的恐龍新屬新種命名為“中國東陽龍”,這就意味著如果世界上其它地方發現同種恐龍化石,都將歸入到這個種類,也必須稱之為“中國東陽龍”。

東陽城區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有恐龍骨架化石 (經鑑定為鴨嘴龍)和多種恐龍蛋化石發現,自“中國東陽龍”骨架化石發現後,又在多處發現恐龍蛋化石。根據資料,專家們認定,在中生代時期東陽至少生活著三種以上的恐龍。東陽發現85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及豐富的恐龍、恐龍蛋化石,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影響。

廣東南雄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

2011年6月20日,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正式授予南雄市“中國恐龍之鄉”稱號,成為廣東省第二個獲此稱號的城市。這是該市深度發掘“恐龍”文化取得的初步成果,繼3月獲得“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美譽,南雄榮獲的又一個國家級“金字招牌”。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

素有“中國黃煙之鄉”、“中國嶺南銀杏之鄉”等美稱的南雄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大庾嶺南麓,毗鄰江西、湖南,自古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沖”、“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南雄市南北兩面群山連綿,中部丘陵沿湞江伸展,形成一狹長盆地,地質學稱之為“南雄盆地”。南雄盆地沉積一套晚白堊世晚期到古近紀的紅層。南雄出露的地層從老到新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堊系、古近系、第四系。南雄的白堊系與古近系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理想的陸相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剖面研究地之一。白堊系與古近系的劃分與對比一直是我國地層學研究的熱點。南雄盆地晚白堊世紅層發現了大量的恐龍、恐龍蛋、龜鱉類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是恐龍蛋化石分布廣泛。除了恐龍、恐龍蛋、恐龍足跡之外,在南雄盆地內還發現有龜鱉類的骨骼化石等。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專家稱國內和世界罕見。作為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區,最早於1961年在盆地中發現骨骼化石,楊鍾健和周明鎮(1962)研究之後認為屬於獸腳類的虛骨龍類。此後不久,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對盆地內地層、古生物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其中最為重要的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962-1976年間,這一階段以南方紅層為主的研究在晚白堊世紅層中發現了大量的恐龍、恐龍蛋、龜鱉類等脊椎動物化石,而在古近紀紅層中發現了大量的哺乳動物、鱷類、龜鱉類等脊椎動物化石,這一階段所取得的成果在1976年11月24日至12月6日南雄召開的華南白堊紀-早第三紀“紅層”現場會議予以總結。參加此次會議的有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的90多個單位,180餘名代表。第二階段從1983年開始,這一階段主要針對盆地內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蛋化石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地層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古地磁學、年代地層學等多個方面的綜合研究,認為南雄盆地是我國乃至全球研究晚白堊世恐龍滅絕生物事件和晚白堊世與第三紀界線的重要地區之一。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

自1962年,南雄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以來,截止目前南雄所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總計6蛋科、9蛋屬16蛋種,還有一些恐龍蛋化石未研究。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發現並記述的恐龍類包括獸腳類、蜥腳類、鳥腳類類等總計4屬4種,龜鱉類1屬1種,此外還有一些屬於肉食龍類、虛骨龍類、結節龍類以及蜥蜴類的骨骼化石。

南雄不僅是迄今世界上恐龍蛋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在保存質量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南雄盆地中已採集有14個類群的恐龍蛋化石,約占世界已知類群的三分之一。為保護和研究南雄市的恐龍古生物化石,南雄市人民政府多年來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保護區,並建立專門機構,開展更詳細的保護和研究。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

南雄恐龍化石群遺蹟是地質歷史時期的寶貴自然遺產,保護區內的恐龍化石群集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和系統完整性於一身,屬於一種特殊環境條件下保存規模較大的古生物化石遺蹟,在國內是少見的,在國際上有重大的影響和特殊的科學研究價值;能為國內外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研究全球晚白堊世末生物絕滅事件、地質災變事件、全球性的地層劃分和對比、生物進化、生態環境的演替、氣候變化、恐龍家族的興衰及絕滅等科學問題,提供多方面的證據;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

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專家稱屬國內和世界罕見。為保護和研究南雄市的恐龍古生物化石,廣東南雄恐龍省級地質公園總面積為85.18平方公里,由主田—水口園區、楊梅坑園區、蒼石寨園區組成,主要景觀類型為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恐龍足跡化石,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價值,依託公園內的丹霞地貌和水體景觀,也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通過兩年來的建設,地質公園已按要求完成了地質博物館和地質公園主碑、副碑等各項建設工作。

邢立達(左)和馬丁·洛克利(右)在發掘南雄龍的足跡化石。 邢立達(左)和馬丁·洛克利(右)在發掘南雄龍的足跡化石。

在南雄市油山楊梅坑的鴨嘴龍足跡保護區,學者們將保護區內覆蓋恐龍腳印的紅砂石挖開,進行細緻的探索。他們經過仔細發掘,發現了一批埋藏在紅砂石下的恐龍足跡。馬丁·洛克利表示,此次在南雄的科考成果非常豐富,在8乘以4米的面積里,發現了大概25個足跡,是由13道行跡構成的。初步判斷是來自白堊紀的最晚期,也可以說是中國目前“最年輕”的恐龍足跡。

南雄龍 南雄龍

四川自貢

四川自貢是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這一帶侏羅紀(1.35億年-2.1億年前)的陸相地層相當發育,恐龍化石就埋藏在侏羅紀早、中期陸地層中,而此期的恐龍化石正是世界恐龍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所以自貢的恐龍化石為世界研究恐龍的演化,提供了豐富的關鍵性的原始資料。

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區11公里。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博物館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積為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分。主體館舍內設有化石埋藏館、中央大廳、化石裝架陳列館、報告廳和恐龍生態環境廳。恐龍埋藏遺址有1900平方米,可見到多種恐龍的骨骼錯落交織,分布在近水平狀延伸的砂岩層中,是巨大恐龍墓地的縮影。在裝架館內,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龍”和多具恐龍的復原骨架組合,以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館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塊堆壘而成,使整個建築與恐龍發掘現場相協調,立意新穎,造型獨特,引人入勝。大山鋪發掘的各種恐龍及伴生物化石數以百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恐龍動物群”。其中包括了3個綱、11個目、15個科的屬種,既有陸生、水生、兩棲類,又有空中飛行的古脊椎動物;有長達20米的草食長頸椎蜥腳龍、兇猛的肉食恐龍和數量多而完整的短頸椎蜥腳龍,也有僅14米長的鳥腳龍。最珍貴的是目前世界上發掘最早的中侏羅紀劍龍和首次發現的翼龍,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自貢恐龍博物館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自貢博物館在世界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東北郊約11公里的大山鋪鎮旁,是一個盛產一億六千萬年前的中侏羅世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的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該遺址最早於1972年發現,1977 年首次發掘,獲得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1979 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 年間先後組織三次大規模的清理和發掘,在約2800平方米範圍內獲得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200多個個體的上萬件化石骨骼標本,從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龍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似哺乳爬行類等18個屬21 個種。估計整個化石群集中埋藏範圍約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萬塊以上, 被譽為"恐龍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該遺址上修建有我國第一座大型的恐龍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具有化石藏量巨大、門類齊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等特點。作為一處罕見的自然歷史遺產,它所產出的化石不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遊觀光價值,而且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侏羅紀早-中期恐龍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對研究恐龍及其相關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內(江)樂(山)公路旁,分別與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鐵路連通的內(江)宜(賓)高速公路和內(江)昆(明)鐵路也經過此地,並分別設有出口和火車站。該地距成都202公里,距重慶204公里,交通便利。

博物館簡介

恐龍博物館的外型,很象一座巨大的岩窟,造型奇特美觀,是我國繼西安半坡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館之後修建的又一大型專業性現場博物館。它占地2.5萬平方米,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分為三層。陳列以大山鋪恐龍化石埋藏現場及出土的恐龍化石為主。展覽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著重介紹與恐龍相關的基礎知識、如生物進化、化石、地質年代、恐龍的演化與分類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大山鋪的各類恐龍化石。它們陳列在高大寬敞的裝架廳里,這裡有幾副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龍”是該廳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支的老高,離地面約10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大廳里除了“天府峨嵋龍”之外,還是一具兇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龍”的“建設氣龍”的骨架,但它全身長僅四五米。其他還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地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身軀細小,兩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多齒鹽都龍,早期的比較原始的劍龍-太白華陽龍,空中飛翔的龍和遨遊水中的兇猛肉食性蛇頸龍等等。

第三部分是恐龍埋葬遺址。這裡向人們展現了大面積的發掘現場。左圖就是“天府峨嵋龍”[點擊放大]看看博物館對它的介紹1979年在自貢大仙鋪發現恐龍群窟,經過整理,共有200多個恐龍個體,其中較完整的骨架18具,如此眾多的恐龍共處一窟,頓時引起世界的關注,之後又陸續發掘出大批珍貴的恐龍化石,成為一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至今自貢已有70餘處發掘出恐龍化石。

據地質考察,這裡曾是恐龍的“極樂世界”。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屍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屍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後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岩層。 這個化石群中,相當部份是新屬新種,有長達20米的亞洲第二長龍、植食性長頸椎蜥腳恐龍、兇猛的食肉性恐龍、身體矮小的鳥腳類恐龍和極珍貴的原始劍龍,在國內外同地質時代的地層中極為罕見。1987年,在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發掘現場,修建了亞洲最大的恐龍自然博物館,是繼美國、加拿大之後的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被譽為“東方龍宮”。

博物館主館建築遠望如一堆黃色巨石,與周圍中生代殘存植物相映生輝,給人一種遠古洪荒的印象。從大門進去,一步跨過時間千萬載,進入遠石恐龍時代,眼前呈現的是一個蔚為壯觀的史前景象:中央大廳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廳,眾多的動物遺骸,酷似慘遭殺戮後被活埋的“萬龍坑”。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狀況,這種神奇的自然景觀,令人驚嘆不已。

此外,在發掘現場還發現不少魚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及哺乳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也都經過整理,陳列在博物館內的知識廳及標本陳列廳內,展示了侏羅紀恐龍動物群落的生態面貌。

甘肅永靖

位於甘肅省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是由世界罕見的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群、恐龍臥跡、尾部拖痕、糞跡以及白堊紀晚期地層剖面、第三級夷平面、古生物化石點、泥痕和波痕等沉積構造、正斷層和褶皺構造等構成的自然地質遺蹟景觀,具有極高的科研、科普和旅遊觀賞價值。

2009年7月25日甘肅恐龍展在蘭州市體育館舉行,當日,永靖縣榮膺“中國恐龍之鄉”稱號。

山東諸城

有著“中國龍城”之稱的山東諸城,有一個叫“龍骨澗”的地方,就是在這毫不起眼默默無聞的山澗里,陸續出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諸城恐龍化石群以大型植食性恐龍———鴨嘴龍為主,後發現的恐龍屬種至少已達10個,包括三種大型角龍,兩種暴龍,至少兩種以上的鴨嘴龍,以及甲龍、虛骨龍等。其中,超大個體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北美地區以外首次發現的大型角龍類化石,完整的原角龍類化石骨架,以及較完整的大型暴龍類化石等重大發現,均填補了恐龍研究領域的空白。還有許多新的化石或個體等待恐龍專家進一步鑑別方能確定屬種。此外,還發現了恐龍腳印和同時期的龜鱉、蚌類化石存在。 恐龍新屬種的發現極具科考價值。

2009年8月,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成功入列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奇觀。

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又稱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公園項目位於“中國龍城”----山東諸城龍都街道,項目總規劃面積6000畝,其中核心區1500畝,主要建設“一園兩城三大基地”。

“一園”,即:白堊紀公園;“兩城”,即:恐龍科學城、恐龍文化城;“三大基地”,即:恐龍和地質科研科普基地、恐龍動漫影視基地、恐龍娛樂休閒基地。採用恐龍形狀建設主場館,主要展示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長廊、世界品種最多的恐龍化石集群、世界個體最高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等多個世界之最,其中恐龍化石骨架展示將達100多具。

恐龍博物館

大美龍城 大美龍城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隸屬諸城市建設委員會,位於密州路西首、恐龍公園園內東側,始建於1995年,1997年7月1日竣工,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該館由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院設計,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建築風格獨特,俯視似八條巨龍相抱互擁,給人以騰飛的動感;平視似古埃及金字塔。

恐龍館內設六大廳:序幕廳,迎門一幅大型恐龍生活情景石雕壁畫;標本陳列廳,展出了一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同時還陳列著新的屬種恐龍化石標本近百塊;模擬廳,安裝了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模擬恐龍;發掘廳,“原汁原味”反映了恐龍出土發掘現場的情景;環幕電影廳,讓人們觀看環幕電影《龍城風光》;報告廳,是科研工作者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弘揚祖國恐龍文化的重要基地。 恐龍館是一座融知識性、科研性、娛樂性於一體的生動藝術殿堂。建館以來創經濟效益36萬元,98年接待遊人20萬人次,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恐龍公園

諸城市恐龍公園位於諸城市密州路西首,於2007年4月實施改造擴建,工程總投資1700萬元, 改擴建工程突出恐龍文化主題,以綠化、硬化、亮化為重點,共栽植樹木1.2萬株,草坪7萬平方米,硬化道路7500米,廣場1.68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76盞。建成了六大功能區,即恐龍館科普科研區、恐龍苑文化娛樂區、恐龍島密林休閒區、恐龍園陽光花房觀賞區、恐龍湖水上遊覽區、龍塔登高鳥瞰區。
館內分為三個“篇章”:

一是走進龍城,貼近恐龍。改造裝修了世界第一龍―――鴨嘴龍標本廳,天下第一奇骨―――神妙龍骨廳,鴨嘴龍大家族―――聲光電科普廳,恐龍大觀園―――白堊紀模擬仿真廳。

二是美麗的龍城,神秘的恐龍。以環幕電影廳為主體,製作播放三維仿真演示作品《龍城風光》、虛擬演示作品《神秘的白堊紀》。

三是難忘的龍城,難捨的恐龍。改造裝修了龍城怡韻―――商務休閒廳,龍鄉風情―――演藝娛樂廳,龍城墨香―――書畫藝術廳。使遊客充分品味諸城文化、諸城古琴演奏藝術。改造後的恐龍公園、恐龍博物館成為集科研、科普、觀光、健身、休閒娛樂於一體、多功能地域級中國北方最大的恐龍文化主題公園。

河南西峽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峽發現的恐龍蛋化石達數千枚,分別歸於7科9屬18種,分別占我國總數的二分之一、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西峽恐龍蛋化石分布範圍之廣,埋藏面積之大,蘊藏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原始狀態保存之完好,蛋骨共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對於探討1億4000萬年到6500萬年間恐龍時代的恐龍棲息繁殖、自然環境、地質結構、氣候變遷、生物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一處極其難得的研究恐龍滅絕之謎的實物資料寶庫,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科學文化遺產,被稱為“震驚全世界的科學發現”、“20世紀世界第九大奇蹟”。

200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正式下文,授予西峽縣“中國恐龍之鄉”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