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陵

怡陵是一座皇室陵墓,分布在河北省。

在河北淶水,橫垣著規模僅次於泰陵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正藍旗和碩怡親王胤祥的王陵。這裡叫雲溪水峪,名字很美,有溪有峪,三面環山一面是水,淶水(拒馬河)從東面緩緩流過,廣闊的天際連綿著起伏的群山,堪輿家眼中的聖水寶地。石碑、牌坊、華表依次列開,守望著三百年的神道。
怡親王園寢坐東朝西,整個神道長三里,從東始沿神道依次建有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牌坊、平橋、華表二、佝僂橋、三孔橋、功德碑亭、神廚庫、井亭、宮門。院內有焚帛爐、享殿、最後是寶頂。
怡陵處於丘陵地帶,占地300畝,站在陵區遠處的寶頂上看遠山近水皆入景,高天厚土如有神,風景極佳;當年怡陵全部建築物有30餘座皆紅牆綠瓦氣勢非凡,三里神道兩側遍植松柏,濤聲瑟瑟古木參天,寶頂與陵墓環以圍牆,牆外設園寢護衛軍,陵寢重地戒備森嚴,陵地東西設兩個營房,東營房駐馬步軍兵,西營房駐護陵旗族員,現仍有東、西營房村名延用至今,問了一下當地村民,發現有意思的是現在東營房仍多為漢人西營房多為滿人,歷史延續的脈絡是清晰的。
他的陵寢卻是超越一般王爺規制,在清朝王爺墳占地最大,規格最高。1935年在地宮被盜時,當地老鄉見地宮的門框是風磨銅滲金的;當年大殿門窗四角的銅荷葉雕有二龍戲珠圖案,各扇大門門釘碩如盈拳,外銅內錫,門鎖尺余,可見雍正對這位弟弟的偏愛。
 沿三里神道前行,怡陵地表留存建築目前還有
 神道碑,龍首龜趺,高5米,寬1.4米,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神道碑”15個大字,一邊是漢字,一邊是滿文。看鐵凝的《孕婦和牛》中這石碑還是躺在地上的,是文革時被推翻在地,這幾年有滿清後人(一說美藉華人)出資立起來。
 火焰牌坊,三門四柱,漢白玉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造形精美,氣勢雄偉。現保存完好。
 五孔石拱橋,長38米,寬7米。橋體保存基本完好,橋洞上方雕有飸餮圖案,橋身原有欄桿已被拆毀。
 三門四柱七樓漢白玉石牌坊,高10米,長25米,柱礎和坊梁有雕刻圖案,工藝精湛保存完好且建造得極其精美,可以算做石碑坊中的上上品。
 平橋,平橋顧名思義就是建在平地上的橋,雖有橋的形狀,但卻不是建在河上,橋身平鋪,橋面石條有缺失,石欄已不存在。
 漢白玉華表,分列神道兩旁高聳入雲。柱礎和柱體均呈八棱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極為罕見,精美絕倫。
僂佝橋向西是三孔橋,現多已殘破。兩橋都為三孔,故疑前人在記載兩橋名稱時順序顛倒,似應在月河上的橋為僂佝橋。
僂佝橋向西是一片廢墟,空有寬闊的台基殿址、碎磚琉璃瓦被厚厚的積雪履蓋,寶頂被公然盜掏的大坑赫然在目,王爺早已乘鶴西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先是在1925年,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馬瑞雲強行砍伐了怡陵的松柏林,把伐得的木材運到各村強行拍賣,得來的銀洋足足裝了一大車,在運贓款到高碑店時,被當時另一支軍閥石友三的三十五帥大刀隊截獲;1931年神道碑亭被人拆毀;1935年地宮被盜,這一次是宋哲元任河北省長時淶水縣長王作舟派一個營的軍隊,押著80多個盜墓賊把墓挖開,將墓內珍物洗劫一空;抗日時有日寇曾有軍隊在怡陵與抗日軍隊發生激烈戰鬥,1944年八路軍為了打擊侵略者,將怡王陵拆除,磚瓦石片和木料用車拉走,至此怡陵地面建築全部被拆毀。
文革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怡陵也未能倖免,紅衛兵們想把牌樓推倒,推不倒就想用藥炸,最後是當地的老鄉跪下了,才只把石碑推倒完事。
前幾年怡賢王陵華表上的一對望天吼前幾年被盜,去年與軍奔等西陵游時聽說,有當地老鄉看到一輛起重車停在地里,第二天發現望天吼沒有了,雖然案子很快被破,但犯罪嫌疑人在逃,那一對望天吼也一直未安裝,華表的上面現在還是光禿禿的。 
十三子謙恭謹慎終年辛勞,剛過不惑之年就重病在身,雍正撥出“內帑”(私房錢)齋醮祈禱,要親自看望被再三懇辭,每過十天半月胤祥還抱病入官晉見,病勢加重後為了不讓四哥為他擔憂,搬到遠離京城的西山居住。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情惡化,竟未等雍正從圓明園趕來見上最後一面就匆匆離開人世;他“悲情難遏”,輟朝三日親臨祭奠,還決定素服一月,為這位最親密的手足致哀。並下旨不避聖諱,將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獎。
安葬之日雍正親往奠送,親筆為十三弟撰寫了多篇祭文、秣文、碑文等紀念性文章,情真意切洋洋乾余言,對其為人稱讚備至;六月諡號賢,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賢字上。
在碑文中,雍正回憶了從小教授十三弟學習算術,“晨夕聚處,感情甚篤”,十三弟“抱病以來,朕縈於懷,無刻稍釋,商榷醫藥,默禱神祗,以翼沉疴頓起。乃今醫藥罔效,祈禱不靈,天何奪我忠誠輔弼之賢王若此之速耶?!王抱恙時居住在交暉園,與圓明園相近。朕聞欲親往看視,王再三懇辭而於一旬半月之間必力疾入圓明園與朕相見。及王病勢漸加,力不能支,唯恐朕心憂煩,則稱交暉園乃起病之所,暫且移避,遂疾於西山。無非與圓明園相遠,令朕不深悉其病狀,可以安慰朕心也。乃王回城中府弟,朕於乞雨回宮前月得雨之後,王屢次奏請朕幸圓明園。是王但恐以病狀煩勞朕心,而於己身之生死全不計及也。聞病勢沉篤,朕方欲命駕臨視,乃王聞之,即脫塵而去。蓋王不欲以永訣傷朕之懷,是以顯此剛訣之相!”
“援筆寫心”誰能不為這一份真摯感情所動容?這字裡行間的深情,非以一般的君臣、兄弟能理解!
聽說雍正在怡親王的棺中放了自己用過的“血淚巾帕及所配香囊”,(野史稗記未及查明)而他在十三爺死後的當天就開始為自己安排後事,其中一道旨意是說“朕萬萬年之後”要將怡親王所留遺物——玻璃鼻煙壺放入梓宮中隨葬。
下面錄入一些與怡親王園寢有關的諭旨:
【錄入】諭大學士張廷玉著與管志寧等悉心辦理怡親王兆域之地
雍正八年五月初六日
雍正八年五月初六,大學士張廷玉奉上諭:怡親王在日曾奏請淶水縣水東村之地為兆域,朕已俞允。今王仙逝,其一切建設事宜,爾可與通曉堪輿之主事管志寧悉心計議,俟高其倬到京之日,再同詳細商酌。海旺著一同協辦,繪圖呈覽。欽此。
出處: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 第五冊 一二三
【錄入】諭大學士張廷玉著管理天平峪工程之保德等辦理怡親王填塋
雍正八年五月十三日
雍正八年五月十三,大學士張廷玉奉上諭:修造怡親王墳塋,著管理天平峪工程之保德、鄂爾奇辦理,其遷移售買民地,一切與百姓交易之處,悉照天平峪之例加倍給予價值。爾傳旨與哈達、博第,將王當日派往相度地勢之人,令其與保德、鄂爾奇一同辦理。仍令哈達、博第不時察看,倘再有需用人員之處,著仍將王府謹慎精細直人再行選派。欽此。
出處: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 第五冊 一二四
【錄入】諭內閣著設立守備千總等弁兵守護淶水縣怡親王園寢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內閣奉上諭:怡親王園寢在淶水縣水東村,現在興工修造,著設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丁五十名,永遠守護。守備等官著總督提督揀選補授,拒收天平峪副將管轄,其兵丁五十名,記著該督等招募補充,其建設營房屋宇等處,著交與保德等料理,地勢著管志寧悉心相度。欽此。
出處: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 第五冊 一二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