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24年(1935年)重修後,曾舉行過一次“祭孔”活動。1939年後 ,會城淪陷,學宮建築遭日寇嚴重破壞,僅存化龍橋、欞星門、石牌坊、泮月池和大成殿。大成殿是學宮的正殿,面寬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下檐斗拱為外轉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與故宮太和殿相仿。四周通廊置24根檐柱,內為12根金柱,正脊為“鹹豐辛酉如壁店造”的花脊,上塑有雙龍擁珠,中間為葫蘆寶剎,重檐四角還掛有陶鍾。
孔廟是用來祭祀孔子的,但加封“學宮”之後,它更是文人學子搏取功名的先進之門。 由於科舉制度的建立,學宮歷來是生員統考入仕的考場。
新會博物館
設在新會學宮內,成立於1958年9月。成立前後,通過民間徵集、民眾捐獻、考古發掘、上級調撥、市場購買,不斷充實館藏。現有上自遠古,下迄近現代各類藏品5000餘件。
特點
這些文 物藏品,有如下三個特點:
2002年收藏,票價1元,圖案為牌坊,繪畫版。
(收藏編號:2014020100-1)
第一,具有地方性,充分展現新會發展的悠久歷史。新石器時 期的石斧、石石奔、石網墜、骨飾、陶簪等的出土,證明4000年前已有百越(粵)族人在新會生息繁衍。一具3000年前的鱷 魚骨骼,對考證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古代新會自然風貌和經濟開發,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造型獨特,紋飾精美的唐代陶魂壇、青釉魂罐,省內罕見,為研究唐代陶瓷工藝和墓葬提供了實物依據。三批出土南宋之前的錢幣,與宋末皇朝復滅於新會崖山的歷史有關。鐵鑄“烏利單刀”,是殺人不眨眼的元將烏利,被周郡村民連人帶刀弄到河裡淹死,元軍查不出個究竟,後來村民撈回烏利的單刀,放在村廟裡示眾,譏笑害民賊的愚蠢和糊塗。還有許多新會籍明、清時代著名書畫家的手跡。反映新會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後繼英勇鬥爭的歷史文物,亦有200餘件。
第二,青銅器藏品豐富,中國歷代錢幣成套,商代的父乙簋、青銅 鏡,戰國的編鐘,漢唐的銅鏡、銅壺,三國的銅鼓等等,是稀有的珍品。尤為難得的是邑人 錢幣收藏家、鑑賞家盧翰屏先生,無償捐獻的一套錢幣,上自海貝、刀貝、布貝、秦半兩,下迄清末民初的銅錢,琳琅滿目,足以反映中國貨幣發展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貨幣文化。
第三,歷代著名書畫家的手跡多姿多彩。明代大理學家、書法家陳獻章的《茅龍行草詩手卷》,張穆、高儼的《秋獵獲熊圖》,戴文進的《山水手卷》,李之世的《草書條幅》,周之 冕的《山雞木棉圖》,吳石仙的《春景山水圖》,吳谷輝的《山水中堂》,吳昌碩的《楹聯》等等,均屬國家一、二級藏品。有兩幅繪於一對木門板上的古典油畫《木美人》,據專家鑑定,它是迄今在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西洋油畫,比美術史界多認為西洋畫傳入中國 之始的16世紀末,還早100多年,對研究西洋美術傳入中國的歷史,具有重要學術意義。近 現代著名書畫家林則徐、鄭績、甘天寵、李魁、胡方、梁啓超、徐悲鴻、齊白石、郭沫若、高奇峰、田漢、邵宇、石魯、鄒魯、關山月、黃新波、陳子毅、麥華三等等的手跡,收藏豐碩。
展廳
新會博物館分設有12個展廳,每個展廳100、200、300、500平方米不等。其中,相對固定陳列的展廳4個。大成殿,正中安放漢白玉石的孔子雕像;沿牆懸掛的地氈絨鋪面的板架上,展出《子生平事跡孔》。尊經閣、蹈和殿、履中殿3個廳,採用通體玻璃櫃,以自然光為主,配以燈管,闢為“歷史文物陳列”,輪換展出館藏文物。並設有臨時陳列展廳。西室、西庫、西廡,以夾板墊底,灰色地氈絨鋪面,自然光配以黃白日光燈照射,經常展出書法、美術、攝影作品,成為培育地方一代藝術新人,開展海內外文化交流的陣地。館內還建有蘇家美術館,展出蘇華、蘇家芬等蘇氏五姐弟創作的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