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 校園歌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由於 政治上和 社會的原因,它首先在我國的最南部的寶島台灣,開始了悄悄的萌芽(掀起的一個小小的角),它這個時候有了一個比較通俗話的“小名”——校園民謠。
"民謠"的意義在這裡被泛化了,傳統意義上的台灣民謠淵源應該是屬於當地土著居民的台語山歌的,當然大陸東南沿海赴台的先民們帶去的民歌也是重要的一支。正是這些因素的輾轉和融和,孕育了純真質樸的本土歌謠,比如曾廣為流傳的《思想起》、《高山青》......,雖然劉雪庵、賀綠汀、陳蝶衣這些我們熟悉的名字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已顯年代久遠,但《秋水伊人》、《香格里拉》等民歌經典卻仍然在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讓人回味。
歌詞
《思想起》
思想起日頭出來啊滿天紅
枋察哪過去啊里多是楓港
噯唷餵希望阿妹(君)來痛疼噯唷餵
噯唷餵阿哥(小妹)做工人噯唷餵
思想起桓春過了啊是車城啊
花言巧語啊里多不愛聽噯唷餵
阿妹(君)講話若有影噯唷餵
噯唷餵
刀作路也敢行
噯唷餵
這是一首幾乎人人都會哼唱的曲調,民眾可依據這首曲調的基本架構,自由、隨興的發揮。從這裡可以看出民謠的最質樸的一面,再加上校園的定語,它的內涵上我們就可以知道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