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到大醫院看病的人可能都有過這種心理體驗:排在隊伍前面的人進診室後與醫生聊了很久,輪到自己時,話還沒說幾句,就被打發出來了。“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為廣大患者所詬病,人們也將其稱為“快餐式”看病。據中國醫師協會統計,90%以上的醫患糾紛由溝通不當導致。其中一個突出體現是為趕時間醫生打斷患者的敘述,或醫療告知無法詳盡。
原因
三分鐘快餐式門診成因很複雜,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生資源緊缺、醫生超負荷、“醫”“藥”定價不合理等等均是幕後推手,這讓醫生在門診看病時不得不快速“流水式作業”、多開藥、多檢查。說到底,醫生既是“三分鐘快餐式看病”的責任方,同時也是受害者,是醫患溝通不暢、醫患矛盾、醫鬧的受害者。
資源分配不均
總體上來講,我們國家的醫生數量是不足的,這是造成看病難的一個原因。同時,又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的問題,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占全國人口的20%住在大城市,也就是說20%的城市人口享受了80%的醫療資源,80%的農村人口享受了20%的醫療資源,而現在整個社會經濟水平提高了,大病小病都到大醫院。醫生超負荷
醫生也許也在抱怨一上午看幾十個病人,要問病史、查體、開化驗單、開處方、再分析做進一步檢查……一上午連口水都沒喝、廁所都沒時間上,累得筋疲力盡。服務人數太多,醫生們只能人為地壓縮接診時間醫、患雙方都不願看到這種場面。
無論是對醫生,還是對患者而言,這種“挑戰”可能都是弊遠遠大於利的。畢竟,一家醫院能提供的醫療資源是有限的,一個醫生接診病人也並不是越多就越好。如果醫生總在超負荷工作,很可能將意味著醫療服務質量下降。
如果醫生長期工作超負荷、體力消耗大、心理壓力,身體不健康,心理狀態處於“負面”水平,出現差錯的幾率可能將水漲船高,最後造成誤診誤治,最後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個醫生每天的服務能力是有限的,在確保看病質量的提前下,時間與精力只足以應對30—50個病人。
危害
幾乎每個人都不止一次經歷過類似的“三分鐘快餐式看病”並深受其害——誤診、漏診、錯診,亂檢查、亂開藥、亂治療,醫患矛盾、門診糾紛、醫鬧事件……究其原因,“三分鐘快餐式看病”都是“元兇”。自己的病情還沒說完,還有很多問題欲問,醫生卻已經迫不及待地只想把自己打發。這都將進一步削弱醫患之間的信任,影響到醫患關係的和諧。排隊時間和看病時間的對比,加劇了患者心理上的消極感受。這其實是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結果。如果不加大醫療投入並對就醫進行分層引導,“快餐式看病”情況只會愈演愈烈。
應對
國內部分醫院制定出詳細的醫患溝通時間表,規定醫生接診初診患者時間不低於8分鐘,主刀醫生必須在術前與患方談話15~20分鐘等。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逐漸消弭醫患雙方的負面情緒,恢復和諧醫患關係。院方表示,初診8分鐘只是提倡的時間,不同專業問診時間肯定不同,重症患者的問診時間顯然比普通感冒患者問診用時要長。希望以此增強醫生的溝通意識,而不是拿塊手錶計時。
建議
人大代表陳建平建議,向全體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責任由政府承擔,補充醫療、高端醫療服務則應發揮社會力量。既要發展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端醫療服務,也要注意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網路的建設,讓不必到大醫院就醫的患者,能放心地走進社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