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脈痹阻證

心脈痹阻證,中醫病證名。是指瘀血、痰濁、陰寒、氣滯等因素阻痹心脈,以心悸怔仲、胸悶心痛為主要表現的血瘀證。

病因

多因正氣先虛,心陽不振,運血無力,逐漸發展而成。常因氣滯、血瘀、痰阻、寒凝等誘發,故其性質為本虛標實。

辨證要點

心陽不振,失於溫養,心脈失養,心動不安,故見心悸怔仲;陽氣不運,心脈阻滯不通,故見心胸憋悶疼痛;手少陰心經之脈橫出腋下,循肩背、內臂後緣,故痛引肩背內臂,時作時止。

瘀阻心脈的疼痛:以刺痛為特點,伴見舌質晦暗,或有青紫色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或代等瘀血內阻的症狀。

痰阻心脈的疼痛:以憋悶為特點,多伴體胖痰多,身重睏倦,苔白膩,脈沉滑或沉澀等痰濁內盛的症狀。

寒凝心脈的疼痛:以痛勢劇烈,突然發作,遇寒加劇,得溫痛減為特點,伴見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寒邪內盛的症狀。

氣滯心脈的疼痛:以脹痛為特點,其發作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常伴見脅脹,善太息,脈弦等氣機郁滯的症狀。

常見證型

心血瘀阻證

臨床表現: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中藥: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桔梗、枳殼、當歸、生地、降香、鬱金。

氣滯心胸證

臨床表現: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中藥:柴胡、枳殼、赤芍、香附、陳皮、川芎。

痰濁閉阻證

臨床表現: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宣痹。

方劑: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加減。

常用中藥:瓜蔞、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參、茯苓、甘草、石菖蒲、陳皮、枳實。

寒凝心脈證

臨床表現: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常用中藥:桂枝、細辛、薤白、瓜蔞、當歸、芍藥、甘草、枳實、厚朴、大棗。

預防調護

注意調攝精神,避免情緒波動。注意生活起居,寒溫適宜。注意飲食調節,禁菸限酒。注意勞逸結合,堅持適當活動。加強護理及監護。

轉歸預後

胸痹緩作者,漸進而為,日積月累,始則偶感心胸不舒,繼而心痹痛作,發作日頻,甚則心胸後背牽引作痛。急作者,素無不舒之感,或許久不發,因感寒、勞倦、七情所傷等誘因而卒然心痛欲窒,甚則可“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本病多在中年以後發生,如治療及時得當,可獲較長時間穩定緩解,如反覆發作,則病情較為頑固。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見心胸猝然大痛,出現真心痛證候,甚者可“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