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理學藝術化
以科學心理學為基礎,追求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和表現形式。
“心理學藝術化不是去科學化”,這是區別於以往藝術實踐的地方。
心理學藝術化與科學、藝術之間的關係
1. 心理學藝術化作品與其他思路發展的藝術作品中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心理學藝術化作品是基於心理學科學原理和事實,因此富含原理和事實的心理學藝術化作品往往很容易引起目標客群的共鳴。而這一點在其他思路發展的藝術作品裡面,往往只能在經典作品才能夠做到,而且這些名家做到的方式往往是潛意識的,而心理學藝術化能夠讓這個過程顯性化而且可複製、可遷移;
2. 心理學藝術化對於科學真理的作用在於,能夠根據特定真理的含義找到它最具衝擊力的表達方式,而論文描述真理的方式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論文可能不是最適合的表達方式。正是基於這樣的具衝擊力的表現方式的機理是 “直指人心” ,使得心理學藝術化有可能發現一些過去在科學視野和角度很難發現的一些研究範式,而這些研究範式的提出和發現將會反過來促進科學研究的進展。
3.心理學藝術化作為一個新生的領域和話語系統,打破了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框架,並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論及思維模式。傳統心理學研究一方面要求實驗的嚴謹性,而另一方面又要求生態效度,現有的研究機制很難同時滿足這兩方面的需求,最終導致追求實驗嚴謹性而放棄了生態效度的要求。在呈現出來的實驗設計中,顯得研究者似乎只看到了實驗與數據,而忽略了“人”本身,可以說這並不是一個人本的實驗設計。而心理學藝術化的方法論“心理事件分析法”關注個人在實驗中的反應,分析其事件情境、物理情境、關係情境,挖掘其心理事件,可謂“直指人心”。同時,實驗前的引入,實驗後的解釋等,都將實驗變為一種順其自然而發生的“驚喜”。
“心理學”與“藝術化”的關係
在心理學藝術化中,心理學是基礎,而藝術化則是表現形式和思維模式。對於科學發現,論文和數據的呈現往往無法給人以共鳴,而藝術化的呈現則可以直接觸動人們的心弦,使科學發現產生更大的衝擊力,打動人心。
心理學藝術化中物化的位置
在Carl Ratner 的巨觀文化理論中,文化包含社會、人造物質、文化概念三個層面,之間互相作用形成特定的文化。傳統的人造物質對文化概念的作用,主要見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如網路帶來的影響。而概念於物質的作用,通常是藝術家借展覽、出版和講學等途徑影響人,再間接作用於物質。心理學藝術化旨在建立從概念到物質的直接連結。心理學作為連結的起點,作品可以直指人心。
物化作品的作用定位除了欣賞、實用以外,如果從巨觀文化理論的高度和視野來審視,物化作品是通過作用巨觀文化理論中的人造物質層次,帶動社會和文化概念兩層面的轉變,進而促進整體文化的演進。而這種物化作品對於文化演進的促進作用,過去是從哲學思想的發生和轉變開始的,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幾十年)思想注入建築師、藝術家,才由他們通過建築或藝術品表達出來。過往心理學發動的文化演進只有蛛絲馬跡可循,不成氣候,路線策略都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