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

德道

語出:帛書易《要》篇的“德義”和思孟學派《五行》篇所說的德道。

基本信息

詞語

德道

拼音

dédào 

注音

ㄉㄜˊㄉㄠˋ

基本信息

童子問易童子問易
德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她來自於“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是種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平、合作之道,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思想淵源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依據李學勤先生隸定的清華簡《保訓》篇“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提供的線索,運用紙上、地下多重證據旁徵博引,提出:“德道”思想源於作為“重卦之人”的舜帝;它是文王、周公“以德配天”思想的升華。孔子與史、巫“同途殊歸”,重點在於觀《周易》之“德義”,創立了偉大的德道學說。
李學勤先生堅定地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易學作為儒學之首,講的是哲學。孔子關於“《易》不見,乾坤‘息’的普遍聯繫思想”,“荷天衢,道屢遷的有機、合規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性善論思想,“天人‘有分’‘合一’的天地人‘合德’”思想,“‘明罰敕法’、‘明慎用刑’、‘赦過宥罪’、‘刑罰清而民服’”等法治思想,“方其正也,直其義也”、“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等有關社會公平、正義的思想,“‘一言九鼎’的誠信思想”和“家國神聖”的國家信仰,“革故鼎新”、“開物成務”的改革、開放、發展思想,“王用三驅”博愛、厚生思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湯武革命順乎天”更在於“應乎人”的自由、平等思想,“文明以悅,大亨以正”的文明嘉匯思想等等,極大地豐富了《周易》的思想資源,多層次、多角度地豐富了《易經》德道思想的內涵。 德道思想是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是以性本善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會通、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理論體系,說穿了,就是尊德性,踐德行。

其它義項

1.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楚竹書《五行》系思孟學派的代表作。《五行》云:仁義禮智四行全,善道也;仁義禮智五行全,德道也。2. 得道,獲道。德,通“得”。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3.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美國學者韓伯祿直接將其譯為《德道經》。

影響

童子問易》尖銳地指出: “德道”思想與“王道”思想有本質上的區別。由道家莊子提出、宋儒導入,清儒發闡,新儒家精心進行體系建構的“‘內聖外王思想’絕不是儒家真傳!”所謂的“王道”思想是宣揚帝王將相的思想,是搞個人崇拜、施行人治的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慾”赤裸裸的反人道的思想。 《童子問易》還詳細考證了儒家思想對西方的深刻影響歷程。正如美國東方學會主席顧立雅所說的:儒家的政制思想、人道主義思想,考試、褒獎、乃至統計等制度在12世紀通過阿拉伯人傳入西西里羅傑二世和英格蘭亨利二世朝廷;隨後的大元帝國把四大發明悉數帶給西方。中華文化對西方影響最為深刻的,還要數十七、十八世紀中華文化的大舉西進。當時西方傳教士捆綁式地將中華文化介紹給西方,朱謙之先生髮現:在歐洲大陸,法國的思想家們從中發現了唯物論和無神論,德國的哲學家們從中發現了觀念論和辯證法;胡陽、李長鐸二位年輕學者鍥而不捨地翻遍歐洲各大圖書館,終於找到了萊布尼茨1716年臨終懺悔《致徳雷蒙先生的信——論中國哲學》,證實萊布尼茨的確是在易經六十四卦圖(始乾終坤“先天圖”)基礎上“發明了”二進制。《童子問易》強調指出:我們查找中國古代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並不在於向西方邀功,只是為我們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正名!中西文化本來就是“以同而異”、“文明嘉匯”、“殊途同歸”的。文明絕不是必然走向衝突。書稿用“五聖同揆說”、“易宗說”和“德道說”、“文明嘉匯說”為易學重新走向國際掃清了主要的理論障礙;提供了近代法制的人文原點;為執政黨長期執政、服務人民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找到了理論依據。
發掘“德道”思想的現實意義在於:我們倡導的社會核心價值觀,絕不是從浩瀚的辭海中搜尋出諸多好聽、好看的字眼讓人們識記。社會核心價值觀,正是來自於我國古老、厚重的傳統文化,來自於《易經》的德道,來自於我們內心深厚的積澱。這才是我們的國情!我們必須革故鼎新,兼容並蓄,注重從我們古老的文明中汲取智慧,創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國情的新文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