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盛福酒窖

“德盛福”糟坊和“元興和”糟坊始建於明代初期,分別得名與其創始人葉德盛,趙元興。 據傳,在葉德勝創建“德盛福糟坊”和“德盛福酒肆”之際,約1436年,走馬街88號就已是一家何姓開辦的“前店後坊”,因何氏一家遷住雲南昭通,故將糟坊與酒肆易主葉德盛,更名為“德盛福糟坊”和“德盛福酒肆”。 明代以來,以多種糧食混合釀製白酒已成為宜賓地區獨特的釀酒工藝,在“德盛福”糟坊的配方中,用糧之多甚於其他糟坊,歷來有“九糧酒”之稱,歷500百餘年,不絕於傳。

德盛福與元興和

“德盛福”糟坊和“元興和”糟坊始建於明代初期,分別得名與其創始人葉德盛,趙元興。糟坊位於四川省宜賓市信義街1號,兩店僅一牆之隔,其前部均為臨街酒店,後部為釀酒糟坊,屬典型的明代前店後坊式組合格局,其所產雜糧酒頗富盛名,深受當時消費者的喜愛。
“德盛福”糟坊有明代老窖池九口,其中有四口已確認為明代成化(1479年——1505年)年間的老窖池,“元興和”糟坊有明代窖池七口(1568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之一,一直延續至今仍在使用。1999年5月,經宜賓市人民政府批准,“德盛福”糟坊(老窖池)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四川景盛集團德盛福九糧老窖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德盛福文化

明代初期,宜賓依託三江便宜的水運交通,逐步在宜賓市靠金沙江沿岸形成了商品交易的集市貿易街(走馬街)。沿走馬街,釀酒糟坊、酒肆、棧房、商鋪、茶鋪應運而生。據傳,在葉德勝創建“德盛福糟坊”和“德盛福酒肆”之際,約1436年,走馬街88號就已是一家何姓開辦的“前店後坊”,因何氏一家遷住雲南昭通,故將糟坊與酒肆易主葉德盛,更名為“德盛福糟坊”和“德盛福酒肆”。從此,葉德盛以“德盛福”為字號,後坊釀酒,前店經營坐堂飲酒、小吃和出售大、小陶壇酒,成為當時宜賓規模最大,產銷合一的著名“前店後坊” 經過多年積累,葉家逐步修繕和擴建了雕花式柱板相間的二層木樓前店,又在毗鄰右邊小巷口(現和平街)一側修建棧房,取名為“葉德盛棧房”,至此,“德盛福”集釀酒、吃、住為一體,大大方便了川、滇、黔、渝的各方商人。

德盛福釀酒史

明代以來,以多種糧食混合釀製白酒已成為宜賓地區獨特的釀酒工藝,在“德盛福”糟坊的配方中,用糧之多甚於其他糟坊,歷來有“九糧酒”之稱,歷500百餘年,不絕於傳。據著名釀酒師“德盛福”第28代傳人葉治華介紹,“雜糧酒”是受彝人的小麥,青稞和玉米(四川人習慣將大米、糯米以外的其它糧食統稱為“雜糧”)三種“雜糧”釀製的啟迪,以多種糧食釀造的“雜糧酒”是漢、苗、彝等多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如今,人們運用現代科技,對多糧配方、釀酒工藝和酒的勾調做了創新和改進。

宜賓名酒窖

清同治年間(1863年),由於天災,戰亂,老闆更迭等原因,宜賓整個釀酒業轉讓兼併,現在形成“利川永”(北門)、“長發升”(五糧液租用窖池)、“張萬和”(北門)、“德盛福”(九糧液窖池)、”永和糟“(喜捷鎮)等5家,購置和保存了從明初至清末以來所建的近20口酒窖。
“德盛福”位於城區南門外走馬街84號,前店後窖,整個廠房占地2000多平方米,店主葉德勝,該糟房是前輩祖人於明代年間建立酒窖的,最初只建3口,後發展為9口,最初釀土酒,後釀麯酒。以老窖所產“尖莊曲泡”最為著名,可比“利川永”、“長發升”兩家糟房的質量。年產三四千斤,大都在門市銷售,生意興隆,信譽卓越,在城區南方最有聲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