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德性、修辭與政治哲學》
副標題: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解讀
作者: [美]特西托勒
譯者: 黃瑞成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3-3
頁數: 177
定價: 29.8
裝幀: 平裝
書號: 9787561798119
內容簡介
晚近以來,西方學界對亞里士多德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興趣復興引人矚目。尤為引人矚目的是,這種復興並未局限於單一的思想流派,而是同時出現在許多不同的學科領域,在這些學科領域中又有許多不同視角。且不論這些著述中的大多數質量如何,事實上此類著述沒有完全擺脫對學科的非亞里士多德式割裂,這種割裂正是現代學術的特徵。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研究,固然時有過人之論,但特點是缺乏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說由以提出的政治維度的深入評價。相反,研究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說的上乘之作,幾乎無一例外地聚焦於《政治學》(Politics),以至於忽視了他的倫理學論著。儘管這種專門化有其合理需要,但仍需要一種研究以發皇亞里士多德將其思想的兩個方面結合為一體的獨特方式。
在亞氏三部倫理學作品中,《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問題至關重要,它一開始就主張,倫理學研究只是更大的政治科學研究的一個部分。本書作者打算通過表明《尼各馬可倫理學》——如亞里士多德本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致力於評價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嚴密無間之特質。本書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專注於研究指導《尼各馬可倫理學》實踐目的政治關切與潛在的哲學視角之間的相互影響,這一視角只對最有心的讀者才表露出來。
漢語學界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以《形上學》為顯學,《政治學》與諸《倫理學》全然以《形上學》視角為統攝,或基於卷七,或基於卷十二,即所謂哲學的視野和神學的視野,固然此不失自新柏拉圖主義以來的家法統緒,但自施特勞斯於國內開派以來,政治哲學的視野在亞里士多德的研究上還是付之闕如。本書的出版,當是漢語學界第一本原汁原味引進的政治哲學視野的亞里士多德的研究,這個視野將對亞里士多德的探索更好地拉近到希臘古人的德性追求的世界,在那裡沒有如今嚴格窒礙的學科研究的界限,而是一以貫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固然天下小為希臘之城邦世界,然亞歷山大的帝國已經隱然於亞氏的身後,接著還會有羅馬那寰宇下的帝國。
目錄
致謝
文獻縮略表
導言
第一章《倫理學》的聽眾(卷一)
第二章德性(卷二-六)
第三章新的開端:不自製和快樂(卷七)
第四章德性、友誼和哲學(卷八-九)
第五章使城邦成為哲學的安全之所(卷十)
結論
書評摘錄
特西托勒的論證前後一致又言之有據,他認為《尼各馬可倫理學》所針對的聽眾是雙重的,他們是參與政治生活公民和哲人,而亞里士多德修辭目的的複雜性,又是理解他的傳言之精妙的關鍵所在。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開啟了解讀《尼各馬可倫理學》的新思路,為解決亞里士多德研究中最棘手的問題發出了一道亮光。
——潘戈(Thomas L.Pangle)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of Toronto)
特西托勒的解讀專注於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聽眾之分野,專注於促動亞里士多德論證的不同目的,為當今討論亞里士多德關於人的美好生活、尤其是關於德性和理論活動的關係的教誨,作出了與眾不同的有用貢獻。
——伯格(Ronna Burger)
圖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
這本書不僅有犀利的洞察力和重要的澄清,又為亞里士多德的讀者提出了有趣的新問題。文筆從頭至尾清晰可讀,又不過分簡單,學術水準高,資料覆蓋了相關的德語、法語和英語文獻。解釋論證娓娓道來,又具有說服力。
——薩爾克弗(Stephen Salkever)
布林馬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
特西托勒陳述的引人之處在於,他試圖解決困擾著歷代學者的基本難題——但他的做法卻另闢蹊徑,他並不想做什麼不可能之事,他不是要證明亞里士多德在任何地方都不自相矛盾,他只是將漫步學派的文本中的緊張追溯到了文本作者所面臨的修辭問題。特西托勒提出了一項有說服力的實情:在這本書和他的《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向兩類不同的聽眾講話,他們或許彼此不和,但亞里士多德卻著眼於讓雙方協調一致。依我看,特西托勒的做法值得稱道,我覺得讀這本書頗富激發性。
——拉赫(Paul A. Rahe),
《古代和現代的共和國》(Republics Ancient and Modern)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