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第2輯)》是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中西政治哲學比較研究專題
從中西比較的觀點看中國傳統價值和思維方式
政治哲學新論
簡論中西政治哲學的形上學基礎的不同
“天命”與“契約”——孔子與洛克的政治正當性(1egitimacy)觀念比較
中西政治文化中的朋友之道——以先秦儒學和古希臘哲學為例所進行的比較
民本與民主:20世紀50年代殷海光經歷的兩場論戰
從“德性”與“理性”角度看中西政治實踐的基礎——以牟宗三和蔣慶的論述為中心
西方哲學
黑格爾所有權理論的哲學詮釋
萊布尼茨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及其對中國文化的推崇
霍布斯與人類合作問題
走向後實證主義的數學發展觀
尼采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及其警示意義
中國哲學
超越民主:孟子的“民貴”思想
“道”何以“法”“自然”?
析論《春秋觳梁傳》兄弟倫理
從反恐到原始儒家精神喪失的思考
《新民說》發表百年後的思考
翻譯與闡釋
塑造民族認同鍛造國民特性——從“中西比、較角度看嚴復的翻譯”文化思想
英語世界的《墨辯》研究
宗教哲學
略論耶佛對話的兩個維度
“O”是什麼——對圓融觀的反思
宗教文化傳統的差異對膜拜團體法律界定的影響
書評與會議綜述
民主中國化需要的哲學思考——兼評吳根友《在道義論與正義論之間》
中西政治文化中諸觀念的比較——2009年“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文摘
作為所謂本真性的另一層體現,朝向未來、無限開放的人必然具有其獨特的、不可通約的本己性,他的一切都源於自身的決斷,由其自身所決定的;其對世界、對生命意義的領悟、對價值的選擇和設定永遠是本己的;如果說人有某個最終的意圖和目標的話,那這一目標決不是別的,只能是成為他自己,成為本真的個人,孤獨的、絕不同質的“這一個人”。
從這一視野出發,尼采對作為傳統理性主義精神成果的“主體”、“自我”概念展開猛烈的討伐。尼采深刻地指出,所謂理性的自我或主體是將我的存在從時間之流中抽取出來而創造出來的在時間中保持常住性和同一性的虛幻的“統一體”,一種附加到活動本身之上的虛構。而實際上“在作為、行動、過程背後並沒有一個‘存在’;‘行動者’只是被想像附加給行動的——行動就是一切”。這種實體化的主體概念既是形上學的產物,也是整個形上學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其具體體現是,基於對人的類特徵的抽象概括,將人定義為“政治的動物”、“社會的動物”、“理性的動物”等等,由此賦予人以某種確定的本質。“他們不自覺地認為‘人’是一種永遠真實的事物,一種在一切流變中保持不變的事物,一種可靠的事物尺度……他們不知道,人是生成的。”
序言
狹義的“判教”活動,是指中土佛教理論中一種依於自己對佛教教義的理解,而對佛教教義次第展開的內在邏輯進行理論分析的宗教學術活動。廣義的“判教”活動,則是指學術研究過程中某些學者或思想家從自己推崇的一種理論出發判別其他理論成就高低的學術活動。這樣一種廣義的“判教”學術活動,在中國先秦學術史中就已經出現了。《莊子·天下》篇從道家理論出發,對各家各派的理論加以評判;《荀子》一書中的《非十二子》、《解蔽》等篇則從儒家的角度對各家各派的理論得失進行評判。《韓非子》一書中的《顯學》、《五蠹》等篇也有少許的廣義“判教”思想。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則是介乎廣義的判教與“比較”研究之間的一種“判教”。
編輯推薦
吳根友主編的《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第5輯)》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編的學術連續出版物《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的第5輯。此前已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4輯。本輯文章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雲南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討會上所提交的論文為主,以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為中心主題,兼收入少量其他專題論文。
目錄
論長短而取捨察同異以會通(代序)——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理論思考之二
方法談
比較哲學與方法及其理論難題的化解
李石岑對西學的傳介及其對中西哲學的比較
對話篇
儒家的原罪意識與基督教的原善質素
佛耶比較視閾中的《壇經》心性論和修行觀
儒耶人格修養觀比較——以孟子的“養氣”和保羅的“稱義”為核心
萊布尼茨、朱熹與有機論哲學——對李約瑟相關思想的分析與回應
“元氣論”與“原子論”的比較研究
日本近代的漢學塾與儒學的傳播——以“二松學舍”為中心
皮爾斯人格觀與當下我國教育問題的兩點思考
生態學智力——一種契合中國文化特色的新智力觀
中西哲學與文化
尊周——《春秋轂梁傳》政治秩序重建的起點
荀子——儒家關於超越性的另一種理路及其意義
康德實踐哲學中的共同體概念——人所具有的向善稟賦通向完滿的必經之路
康德的“目的王國”釋義
對立同一:愛的哲學——兼論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督教神學起源
感覺的貧困化與生活世界變遷的原動力
論葛蘭西對柏拉圖修辭思想的繼承與更新
走向政治解釋學——伽達默爾後期思想中的世界主義眼光
創造與鑑賞——維根斯坦對人類基本思維能力的思考
生命科學的人文性
NExtQ4中的瀕表格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