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德州學院前身是德州師範專科學校。1997年,為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組建了德州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跨步邁入了全國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之林。2001年10月順利通過了山東省普通高校辦學條件與教學質量評估,成績優秀。2002年7月順利通過了山東省高校“雙基”教學實驗室評估,學院有3個實驗室被評為省一級實驗室,2個被評為省二級實驗室,物理基礎教學實驗室被省教育廳批准作為基礎教學示範中心項目進行立項建設。2002年,學院被評為山東省花園式單位;2003年以優異成績通過了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校園文明建設評估,跨入了山東省高校“文明校園”行列。2005年11月順利通過了山東省德育評估,取得了優秀的成績,12月被評為省級愛國衛生先進單位。2006年11月,在山東省同類院校中第一個順利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學校立足地方性、套用型、有特色的辦學定位,把培養高素質套用型人才作為辦學宗旨,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不懈追求,努力建設富有區域特色、具有國內影響、適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學。注重突出人才培養特色,提出了培養“厚德品質、全球視野、追求卓越的創新性套用型人才”的理念,確定了“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高素養、重責任”的人才培養總體目標,高質量成才率、高社會滿意率的人才培養特色日益凸顯。注重突出學科專業特色,加大套用型學科專業建設力度,積極開展套用型研究,大力實施科研項目落地工程,逐步形成以文理學科為基礎、工管學科為主體,服裝、新能源、食品生物、材料化學、食品經濟等特色學科引領的紡織服裝、能源機械、食品生物、化工製藥、信息管理優勢專業群和具有傳統優勢的教師教育專業群。注重突出地域特色,確立了紮根德州、立足山東、輻射周邊的服務定位,圍繞山東省實施一圈一帶戰略和德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戰略,加大校地協同創新力度,把學科專業與地方產業相對接,把人才培養與地方需要相對接,加大企業行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力度,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學校特色。注重突出文化特色,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文化精神,浸潤淳樸厚重的區域文化特質,不斷發揚“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勵志育人”的辦學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全校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著力促進學校的轉型發展。
歷史沿革
德州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71年5月的德州師範專科學校。建校時,校址位於 德州市德城區三八路46號,從1971年5月11日起啟用"山東德州師範專科學校"印章。1971年5月15日第一批工農兵學員入校,當時設中文科、數學科、物理科、化學科四個二年制專業,共招收241名工農兵學員。1977年,中央決定恢復聯考制度後,在省、市領導的支持下,德州師專積極準備 招生,在原有四個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藝術科音樂、美術兩個教育專業,77級共招收普通生355名。
1978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德州師專成為 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的辦學逐步走向正規化。1982年全校教職工共有199人,其中專任教師151人,講師46人,校舍面積為22531.49平方米(約33.8畝)。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的實際能力,1978年增設了體育系,1979年又增設了政治系,1980年增設了外語系(英語專業)。
1982年,經地委和行署研究決定,並且經省 政府批准,德州師專在德州市東北郊北園路東首原學農基地建設新校,占地320畝,分南北兩院,北院為教學區,南院為教職工生活區。新校於1988年初基本建成並交付使用,同年6月全部師生遷入新校辦學。
為適應德州市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州師專擴大辦學規模,批准招收非師範專業學生。1993年7月有公關文秘、計算機及套用、電子電氣技術、化工、經貿英語5個非師範專業。1994年又增設實用美術、法學2個非師範專業,均列入國家招生計畫。
1996年6月,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關於德州師專、德州 教育學院、德州市直業大合併辦學的決定》,開始了三校合併辦學的準備工作。1998年3月9日,國家教委同意將以上三校合併,組建德州高等專科學校,同年3月25日在德州師專學校門口舉行了德州高等專科學校揭牌儀式,德州高等專科學校正式成立。1999年,德州高等專科學校又將原德州第一職業中專和德州紡織工業學校併入管理,德州第一職業 中專更名為德州高專職業部,德州紡織工業學校更名為德州高專工業部,使得學校各方面的條件都有了顯著提高,為學校升級為本科院校增加了籌碼。
2000年3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德州高專基礎上成立德州學院。2000年10月26日,德州學院舉行了掛牌儀式。德州學院的成立改變了魯西北沒有本科高校的歷史,成為德州市高等教育發展的里程碑。
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的 本科教學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專家組的充分肯定。
2013年,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定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學校汽車工程系的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紡織服裝工程學院的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和醫學系的生物製藥專業順利獲得教育部備案。至此,學校本科專業總數已經增加到62個,專業布局更趨合理,專業設定更加科學。
辦學規模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032人,其中專任教師625人.其中教授32人, 副教授222人, 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37.75%,講師206人,占專職教師的41.37%。從學歷層次上看,博士生8人、碩士研究生216人。教師中有13人獲得曾憲梓優秀教師獎,14人獲得省級以上 優秀教師獎。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治學嚴謹、教書育人,積極開展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獲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學院有教職工1745人,其中專任教師1238人,博士153人,碩士593人,教授108人,副教授426人,兼職碩士生導師28人。有12人獲得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擁有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首屆中國職業院校教學名師1人;擁有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山東省重點學科首席專家3人、山東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貢獻學者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4人、山東省優秀教師14人、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人、山東省高校思政課骨幹教師1人;擁有德州市首席專家4人、德州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3人,德州市優秀中青年專家8人。學校大力建設適應套用型人才培養的人才隊伍,積極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擁有雙師型教師166人。2011年至2014年間,選派75位教師到企業做"訪問工程師",聘請相關企業和產業領域的130位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學校的特聘教師。學校還聘有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著名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兼職教授128人,其中院士5人。
硬體設施
學校占地2021畝,建築面積74.9萬平方米,科研教學設備總值13437萬元,館藏圖書193萬冊,中外文印本期刊1787種,電子圖書42萬種,電子期刊13700種,中外文資料庫總計26個。建有各類實驗室138個、語音室14個、多媒體教室120個。注重信息化建設,網路信息點達到8000多個,無線接入點30個, 校園網出口總頻寬增加到1800Mbps,數字精品課上網門數達480多門,電子郵件註冊用戶總數7700多人,數字資源43000GB,其中電子圖書8000GB。建有系統集成的學校數位化平台,實現了圖書借閱、財務綜合收費、手機教務、學生管理、用電管理、校園網收費等方面的“一卡通”管理。占地1200畝的校區東擴工程和老校區改造正在分期進行,經過2年左右的建設,一所布局科學、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學校園與德州“三河六岸”連為一體,成為魯西北大地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現才智、歷練成才的良好平台。院部設定
學院設21個教學系,2個教學部,1個成人教育學院。27個科研所(室)。47個本科專業,專業設定涵蓋了文學、理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歷史學、工學、農學和管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商科為主、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兼辦專科(高職)教育,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師範教育與非師範教育等多種模式並舉的多元化辦學格局。
院系專業
截至2014年1月,學校有23個教學單位,下設62個本科專業。學院名稱 | 專業設定 | ||
---|---|---|---|
政法學院 | 法學、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師範類)、法律事務 | ||
教育科學學院 | 學前教育(師範類)、學前教育(音樂方向)、國小教育(師範類)、套用心理學 |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對外漢語 | ||
歷史與社會管理學院 | 歷史學(師範類)、公共事業管理 |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商務英語、日語、俄語、英語教育 | ||
美術學院 | 美術學,美術學(書法方向)(師範類)、藝術設計、藝術設計(中俄合作) | ||
音樂學院 | 音樂學(師範類)、音樂表演、音樂教育 | ||
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師範類)、社會體育 | ||
經濟管理學院 | 市場行銷、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會計(專)、國際經濟與貿易(中俄) | ||
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統計學 | ||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套用物理學(生物物理方向)、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方向)、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 ||
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化學、材料化學 | ||
資源環境與規劃學院 | 地理科學(師範類)、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旅遊管理 |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師範類)、生物技術、生物系統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 ||
信息管理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網路工程、軟體外包、計算機網路技術、計算機套用技術(中澳合作) | ||
機電工程學院 | 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製造自動化及測控工程 | ||
汽車工程學院 | 交通運輸(汽車運用工程)、 汽車服務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汽車)、汽車檢測與維修、機械製造與自動化 | ||
紡織服裝學院 |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表演方向)、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紡織工程專業、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 | ||
生態與園林建築學院 | 風景園林、藝術設計(景觀藝術設計)、園藝(園林規劃設計方向) | ||
醫藥與護理學院 | 護理學、製藥工程、生物製藥、口腔醫學技術、護理、中澳合作護理 | ||
其他教學單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大學外語教學部 |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學院有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精品課程39門,設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2010年至2013年期間,學校共承擔省部級教改立項85項,獲得省級以上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45項。
學校設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實驗 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
服裝設計與工程。
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
能源與動力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6個)
思想政治教育、服裝設計與工程、物理學、漢語言文學等。
省級精品課程(39門)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力學、量子力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離散數學、服裝材料學、外國文學史、資料庫系統概論、婦產科護理學、服裝工藝、服裝設計、服裝製版、數據結構、複變函數論(雙語)、數學建模、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社會醫學、化學基礎實驗、材料合成與製備實驗、高分子化學實驗等。
德州學院畢業生考研上線人數連續多年占普通本科畢業生人數的30%左右,其中,超過50%的學生被"211"或"985"等全國重點大學錄取。特別是2010年,畢業生考研上線人數占普通本科畢業生人數的43.3%,在上線人數中,有超過60%的學生被"211"或"985"等全國重點大學錄取。並且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畢業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著名高校錄取為碩士研究生,已有部分學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展示了學生良好的素質和學風。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學院在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文化競賽中獲得獎勵1160餘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41項。學校大學生在全國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全國一、二、三等獎55項,其中國家一等獎10項,省級獎勵480餘項。2010年,在有清華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參加的全國首屆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學校代表隊取得了國家級一等獎的好成績,成為山東省高等院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學校。2011年,學校學生設計的《害蟲自殺式太陽能滅蟲器》榮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特等獎第一名。2012年,學校學生設計的作品"大頭控"在第七屆"畢升RIGOL杯"全國電子創新設計競賽中獲得全國唯一的特等獎;學校參賽作品"藏在拐杖里的愛--任你行智慧型拐杖策劃案"獲得國際市場行銷大賽本科組全國總決賽第一名。2013年,學校兩個代表隊在美國大學生 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德州學院作品獲第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銀獎,學校獲"全國高校優秀組織單位"榮譽稱號。
對外交流
學校十分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已與美國、英國、加拿大、 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韓國等國家40多所大學建立了友好校際關係,並開展了合作辦學、互派教師與留學生、合作科研等實質性合作,學校可面向各國招收留學生到本校學習漢語和其它專業課程。每年有十幾位外籍教師來我校任教,每年派出教師到英國、美國、加拿大進修、訪問或合作研究。經教育部和省級主管部門批准,我校與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開展藝術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專業的合作辦學,與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大學開展生物技術及套用專業合作辦學,與美國底特律大學開展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合作辦學、與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開展計算機套用技術、護理兩個專業的合作辦學,獲批“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首批開設 會計學、環境設計兩個本科專業,現已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中外合作在校生63人,近二年派出35名學生赴馬來西亞、韓國和台灣交換學習,2名學生赴韓國極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我校在國外留學歸來的畢業生大部分在國內政府機關、高校及大型企業就業,充分體現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學校成功舉辦“中國德州——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文化周”、“教育部俄羅斯美術藝術大師班”、中俄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進一步拓寬了學校對外交流的渠道和領域,提高了德州學院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學院已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韓國等國家的40多所大學建立了友好校際關係,並開展了合作辦學、互派教師與留學生、合作科研等實質性合作,學校可面向各國招收留學生來學習漢語和其它專業課程。每年有十幾位外籍教師來學校任教,德州學院每年派出教師到英國、美國、加拿大進修、訪問或合作研究。
經教育部和省級主管部門批准,德州學院與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開展藝術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專業的合作辦學,與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大學開展生物技術及套用專業合作辦學,與美國底特律大學開展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合作辦學、與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開展計算機套用技術、護理兩個專業的合作辦學。大部分在國外留學歸來的畢業生在國內政府機關、高校及大型企業就業,充分體現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
德州學院成功舉辦"中國德州-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文化周"、"教育部俄羅斯美術 藝術大師班"、中俄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發展規劃
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加強學科建設,增設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新媒體等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專業和新興學科。德州學院新校區是根據德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校區東擴項目,項目 投資概算9億餘元,總規劃建築面積438250平方米。整個項目計畫於2014年建成,屆時德州學院招生規模將超過26000人。
院系介紹
政法系
政法系始建於1979 年,現設思想政治教育、法學2個專業。設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哲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經濟學、理論法學、民商法學、刑事法學等教研室。擁有多媒體教室、 電教室、資料室、模擬法庭實驗室、微機室等教學科研設施。現有教師 59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人; 博士9人,碩士 32人;律師 4人。3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師教師獎,1人被評為山東省高校首屆教學名師,6人獲省市級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先後出版著作、教材 150餘 部,發表論文 562篇,主持和完成校級以上科研立項課題 27 項,開發計算機軟體 1 項,其中多項成果獲省市級獎勵。多年來,政法系已為社會培養政治、經濟、管理等各類人才 4000 餘人,培訓各級幹部 600 餘人。歷史系
歷史社會學系建立於1984年,經過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較強的辦學實力。現有歷史學、公共事業管理2個本科專業,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和公共事業管理4個教研室,建有“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東亞文化交流研究所”、“歐美文化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現有教職工30人,教師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教學科研水平較高,總體學歷水平在全院名列前茅。其中教授2人、兼職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講師8人、助教5人、管理人員4人,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50%;博士6人、 碩士7人、學士13人,碩士學歷以上教師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50%;校級“教學名師”、“教學骨幹”、“中青年學術骨幹”各1人,“師德標兵”和“師德先進個人”4人。
先後承擔“歷代中菲交流研究”、“歷史名人大辭典”、“高校套用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重點課程內容體系研究”、“高校歷史專業教學改革”等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近幾年出版著作、教材20餘部,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市級以上科研獎勵20餘項。2006年首屆本科生考研上線率達到69.23%,錄取率為50%。
外語系
外語系成立於 1980年,現有英語、 日語、英語教育3個專業,在校本專科生總計1200餘人。 外語系現有教職工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約占教師總數的31%,出國留學人員5人,博士3人,碩士16人。另外聘請北京外國語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知名學者做兼職教授,外語系還同國外高校保持交流,常年聘請3-4名英語國家、日語國家的外籍教師在系內任教,教師隊伍顯示出較強的業務能力與發展潛力。其中一人獲校級學術骨幹榮譽稱號,一人獲校級教學骨幹榮譽稱號。2001年以來承擔各類科研立項16項,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著作、教材12部,獲省、市、校級科研獎36項。先後有7人獲院級教學大賽一、二等獎。在全國學術組織擔任理事者3人,常務理事2人,在省級外語學術期刊擔任編委者1人。外語系學術交流頻繁,多次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舉辦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鼓勵教師攻讀博士、碩士學位;通過選派教師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做訪問學者,使教師隊伍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快提高。
外語系十分重視課程建設,現已開設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選修課等課群,開出幾十門課程,包括 公共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 、專業選修課(含任選與限選)等課群。其中英語精讀、聽力、泛讀等課程先後被評為院級優質課程。外語系先後承擔省、市、院級科研立項課題10多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 10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辭典、書評、教材、教參40餘部;有3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省、市、院級獎勵。
外語系現設有套用語言研究所1個,開展語言教學、翻譯、 語言測試、辭書編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還為畢業生開設了《英語語法》、《英美報刊選讀》、《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英語教學理論與方法》等課程。本科學生在修完四年的課程並完成實踐環節(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合格後頒發學士學位證書。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學院共設有科研所(中心)47個,其中有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 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山東省生物物理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新型藥物輔料與緩控釋製劑工程實驗室。
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
生物技術與生物資源利用實驗室、配位 化學與功能材料實驗室。
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
食品經濟管理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德州學院基礎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套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研究開發能力,其中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地域文化研究、生物物理、有機化學、生物科學技術、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有較大學術影響。截至2014年1月,學校承擔和參與各級各類科研課題783項,其中國家級18項,省部級190項,在核心期刊發表科研論文3179篇,其中SCI、EI、STP收錄789篇,CSSCI核心庫論文220篇,出版著作161部。獲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85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50餘項,申請和授權中國發明和中國實用新型專利425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學院圖書館擁有紙質藏書124.3萬冊、電子圖書119.8萬冊、裝訂報紙2000餘冊、音像製品920件、光碟10618片、網上資料庫11種,訂購現刊2504種(含外文原版22種)、中外文報紙65種。館藏的《周易程朱傳義》《韓非子》《六書正訛》等古籍均為明代刻本,彌足珍貴。還藏有《四庫全書》、《民國叢書》、《孔子研究》和英文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等大型珍典。
學術期刊
《德州學院學報》是山東省教育廳主管、德州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 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入網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
校園文化
校徽
1.校徽主要構圖為一本打開的書,書的周圍有兩條麥穗圍繞。書本代表知識,麥穗象徵著生生不息、茁壯發展。 2.校徽採用綠色為底色,象徵學校健康成長。3.中英文校名在雙圓中呼應。
校歌
《德州學院校歌》
詞:季桂起
曲:張國慶
我們從祖國各地走來
相聚在魯北平原
我們帶來大海的胸廓
我們展示高山的尊嚴
傳承歷史的火炬
迎接時代的挑戰
崇德啟智 勵志博學
是我們心中永恆的信念
永恆的信念
我們從祖國各地走來
相聚在魯北平原
我們耕耘知識的土地
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
開拓人生的道路
描繪美好的明天
崇德啟智勵志博學
是我們心中永恆的信念
永恆的信念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德州學院主要領導(2014年)
姓名 職務
李保海 黨委書記
馮健 黨委副書記、校長
展德明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季桂起 黨委委員、副校長
鞏建閩 黨委委員、副校長
孫海濱 黨委委員、副校長
王金利 黨委委員、副校長
張明徵 黨委委員、副校長
吳興華 黨委委員、副校長
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
徐學勤(核心組組長)(1971.5~1973.6)德州師專
焦念趙(1979.9~1982.4)德州師專
劉鳳歧(1982.7~1984.7)德州師專
徐學勤(1986.2~1990.12)德州師專
馬勝奎(1991.10~1996.2)德州師專
戚曉耕(1996.2~2000.10)德州師專、德州高專
金清雲(2000.10~2007.2)德州學院
任運河(2007.2~2011.9)德州學院
李保海(2011.9至今)德州學院
院(校)長:
徐學勤(革委會主任)(1971.5--1973.6)德州師專
焦念趙(1979.9--1982.4)德州師專
劉鳳歧(1982.7--1984.7)德州師專
許煥玉(1984.7--1999.2)德州師專、德州高專
楊春喜(1999.2--2000.10)德州高專
閆秉科(2000.10--2004.4)德州學院
賀金玉(2004.4--2013.7)德州學院
馮健(2013.7至今)德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