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園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位於頤和園仁壽殿西北,宜芸館東,是中國清代四大戲樓之一,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紅極一時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都曾在此獻技,因此該戲樓被喻為中國京劇藝術的搖籃。

基本信息

簡介

德和園大戲樓德和園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於頤和園內仿暢音閣規制建造的戲樓。

該戲樓位於仁壽殿西北,宜芸館東。占地385平方米,總高約22米,相當於7層樓高。

德和園大戲樓是晚清宮廷戲劇活動的主要場所,見證了晚清的戲劇高峰,慈禧太后曾在這裡聽戲多達305次。具有極高的文化、科學和社會價值,被喻為中國京劇藝術的搖籃。

它與故宮博物院暢音閣大戲樓、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清音閣大戲樓以及圓明園同樂園大戲樓,並稱為中國清代四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是目前(截至2013年)中國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

歷史

清代宮廷每逢慶典都有演戲活動,乾隆以後此風愈盛,戲樓、戲台也就成了宮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建築物。

德和園前身叫怡春堂,始建於乾隆十五年,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期是乾隆遊園的臨時休憩場所,毀於道光二十四年的一場火災。光緒時期重修頤和園,為滿足帝後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娛樂生活,樣式雷第七代傳人雷廷昌負責將怡春堂舊址改建為德和園。

慈禧嗜好京劇,聽鸝館內小戲台已不適應當時的需要,因此另選仁壽殿與樂壽堂之間的怡春堂舊址興建德和園大戲樓。儘管大戲樓成了慈禧個人的享樂之地,但她的愛好也無意中促進了京劇流派的發展。當時紅極一時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曾在這裡獻技。

結構布局

德和園大戲樓德和園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總高約22米,第三層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層舞台總寬17米,總深16米。

戲台共有三層台面,名福、祿、壽三台。每一層台面都設上下場門,可同時演出。大戲樓首層上部有七個天井,地面有六個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後台,演員可從中出入。雪花可從天井飄下,水景可從地井噴出。台面地板下還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鳴作用。戲台還設有翻板和高壓水機等機關。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驚險壯觀。

大戲台的後半部分是兩層的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後台,演員們在此化裝和上場前的候場。

大戲台對面是慈禧看戲的頤樂殿,殿中有專設寶座,但慈禧一般總坐在頤樂殿西裡間窗前的木炕上。頤樂殿東西兩側的看戲廊原來是分成一個個小間,按規定凡被賞看戲的王公大臣、貝子貝勒均坐在此處看戲。

修繕

德和園大戲樓德和園大戲樓

1955年,曾對德和園大戲樓進行過修繕;

1983年、1994年進行過油飾彩畫整修;

2003年,頤和園對德和園景區進行了縝密的勘察,為日後修繕積蓄了完備的基礎材料;

2011年10月,對德和園大戲樓進行了規模最大、最科學嚴謹的一次修繕。包括大戲樓、頤樂殿、慶善堂等24座古建築,總占地面積約59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940平方米。這次修繕遵照不改變文物原狀、不破壞文物價值、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最小干預的原則,保留德和園的建築法式、不同時期的構造特點和歷史遺存。

2013年4月25日,德和園正式對外開放,德和園大戲樓每天9時至16時,每逢正點均有戲曲、歌舞等演出。此外,頤和園正在籌備一部歷史大劇,並與北京京劇院合作,將恢復百年前在這裡演出過的部分傳統劇目。

清宮四大戲樓

名稱 簡介
德和園大戲樓 位於頤和園內,是慈禧觀戲的場所,被喻為中國京劇藝術的搖籃。
同樂園大戲樓 位於圓明園內,南有化妝室5間,北有觀戲樓5間,原建築已不存在,僅剩一處遺址。
清音閣大戲樓 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內,上中下層分別為清音閣、雲山韶、向葉鈞天,原建築已不存在。
暢音閣大戲樓 位於故宮內,上中下層分別叫福台、祿台、壽台,在此演出的大多是吉祥神仙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