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學法

微格教學實際上是提供一個練習環境,使日常複雜的課堂教學得以分解簡化,並能使練習者獲得大量的反饋意見。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它使師範生或在職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它是建築在教學理論、視聽理論和技術基礎上,系統培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

產生

微格教學產生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師範生在畢業前都要進行教學實習,要象教師一樣到課堂上去授課,指導教師提出比較多的意見要求他們立即改正。由於師範生對教學沒有直觀感受,他們往往記不起自己上課的全過程,因而難以進行客觀的自我表現評估和改進。史丹福大學的愛倫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多次反覆實驗,提出了由師範生自己選擇教學內容、縮短教學時間,並用攝像機記錄教學過程,以便課後對整個過程進行更細緻地觀察和研究。1963年,愛倫和他的同事們開始用這種方法訓練師範生的教學技能。於是產生了微格教學——培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在微格教學過程中,強調技能的分析示範、實踐反饋、客觀評價等環節。

基本概念

微格教學的英文為Microteaching,在我國被譯為“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小型教學”等,目前國內用得較多的是“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是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師範生和在職教師教學技能的系統方法。微格教學創始人之一,美國教育學博士德瓦埃.特.愛倫認為微格教學:“是一個縮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學環境,它使準備成為或已經是教師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學技能和教學內容”。

主要體現

(1)授課時間短,這樣可減輕師范生或青年教師的壓力和負擔,也便於指導教師集中精力觀察評估教學;
(2)教學內容單一,只教一個概念或一個具體內容,便於師範生掌握,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3)訓練目標單一,只注意一種技能,使被訓練者容易掌握、指導者容易評估;
(4)學生人數少(4-5人),便於師範生或青年教師控制,減少了怕失敗的心理壓力。

基本特點

(1)技能訓練單一集中
微格教學打破了以往教師培訓的模式,將複雜的教學行為細分為容易掌握的單項技能,如導入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強化技能、變化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結束技能等,並規定每一項技能都必須是可描述、可觀察和可培訓的,並能逐項進行分析研究和訓練。
在微格教學培訓過程中,可以讓被培訓者在規定的時間內練習某一兩個特定的教學技能,而且把某一技能的細節加以放大,反覆練習。通過細微的觀察,就某一方面提出討論和研究。這種集中於對某一教學技能的練習,更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2)技能訓練目標明確
微格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技能訓練以單一的形式進行,要求被培訓者在規定時間內以具體的教學技能完成具體的教學任務。整個教學培訓過程是一個受控制的實踐系統,重視每一項教學技能的分析研究,使被培訓者在受控制的條件下朝明確的目標發展,最終提高綜合課堂教學能力。
(3)反饋及時全面
微格教學利用了現代視聽設備作為課堂記錄手段,真實而準確地記錄了教學的全過程。被培訓者教學技能的套用及表達教學內容和交流方法的優劣,可直接從記錄中進行觀察。這樣,被培訓者得到的反饋信息不僅來自指導教師和聽課的同伴,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於自己的教學信息,可以全面的看到本人上課的全過程。被培訓者從第三者幾立場來觀察自己的教學活動,收到“旁觀者清”的效果,產生“鏡像效應”。

基本過程

1、事前的學習和研究
微格教學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對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的實踐的活動。因此,在訓練前讓師範生或在職教師進行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的主要內容有:教學技能分類、教學目標分類、教材分析、現代教學媒體的套用、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觀察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要求制定培訓計畫。
2、確定培訓技能和提供示範
進行微格教學培訓的方法是,首先把構成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要素分解為不同的教學技能,然後逐個進行訓練。為了便於掌握,每次只訓練一兩個技能,通過多次訓練達到總的目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掌握多少種技能,各國分類的方法各不相同。美國史丹福大學設定了十四種教學技能,而英國的特羅特提出六種教學技能,即導入、強化、提問、例證、說明和變化的技能。
在進行訓練之前,為了使被培訓者對所培訓的技能進行感知,把培訓的目標和要求具體化,通常利用文字材料、錄像或實際角色扮演的方法對所要訓練的技能進行示範,給他們樹立鮮明的樣板。示範的內容一般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節課的全過程。示範如果採用錄像的方法,要對示範的步驟進行說明。說明的方式要視具體條件而定,理想的方法是在錄像帶上作文字說明,便於學習者對某種教學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也可在放錄像時由指導教師隨著示範的進程作現場指導說明,但這種說明要求及時準確、簡單明了、恰到好處,不影響被培訓者的觀看學習。示範可以是正面的典型,也可以是負面示範,或兩種示範的混合使用,但不同的示範在培訓中所套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3、編寫教案
當被培訓的教學技能確定和理論學習以後,被培訓者就要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出較為詳細的教案,運用所確定的教學技能進行教學。微格教學的教案具有不同於一般教案的特點,它不但要詳細規定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要規定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對提問等的反應,以及教學進度的時間分配等。

教學實踐

(1)組成微型課堂
微型課堂由扮演教師角色(師範生或在職教師)、扮演學生角色(被培訓者的同學、同事或真實的學生擔當)、評價人員(被培訓者同學、同事或指導教師等)、攝、錄像設備操作人員(專業人員或被培訓者同學、同事)和指導教師五部分人員組成。其中如果被培訓者的同學、同事擔當評價和操機任務,必須經過事先培訓和現場指導才能較好的完成。
(2)角色扮演
在微型課堂上被培訓者講一節課中的一部分,練習一兩項教學技能,所用時間視技能的要求而定,一般為5-10分鐘。在上微型課之前,被培訓者要做一簡短的說明,以便明確所訓練的技能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的思想。
(3)準確記錄
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可用錄音、錄像等方法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實況記錄,以便能及時準確地進行反饋。記錄的方法是否必須使用攝錄像設備要看培訓所具備的條件而定,錄音對語言說明的技能也很適用。沒有以上設備條件也可用照相、文字記錄的方法,但不如錄像反饋真實、準確、生動。

反饋與評價

能否對被培訓者的角色扮演過程給予準確、及時的反饋和恰如其分的評價,是被培訓者通過微格教學能否得到提高的關鍵。
(1)重放錄像
為了使被培訓者及時地獲得反饋信息,當角色扮演完成後要重放錄像,讓被培訓者耳聽目睹自己的教學行為,並與事先的設計相對照找出優勢與不足。由於這種方法所產生的刺激強烈,被培訓者看後印象深刻,對缺點改正快。指導教師、評價人員、學生角色在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有重點地重放錄像,對於形成較為統一的意見幫助被培訓者改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自我分析
被培訓者觀看自己的角色扮演錄像後,要進行自我分析。檢查實踐過程是否達到了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是否掌握了所培訓的教學技能以及是否存在其它教學行為等問題,以明確改進方向。
(3)討論評價
作為學生角色、評價人員和指導教師都要從各自的立場來評價實踐過程,總結出優點和所存在的問題,指出努力的方向。對微型課堂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每種教學技能培訓目標的要求製作評價量表,明確評價的內容和標準,對教師角色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是,討論後,每個評價人員根據自己的判斷填寫評價量表,然後將每位評價者的評價結果逐項輸入計算機,計算機通過預先編制好的程式計算就會以量的方式結合直方圖或曲線直觀、具體地輸出評價結果。從結果中不但能看出被培訓者掌握某項技能的總體水平,還可以看出每一評價項目所達到的水平,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另一種是在角色扮演時用計算機記錄師生雙方的教學行為,進行課堂教學相互作用分析。這種方法是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都進行範疇化,在角色扮演時把這些行為範疇按出現的順序和延續的時間以數據的方式輸入計算機,在程式軟體的支持下就可以量、圖形和文字說明的方式輸出結果,用以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以指導教學過程。

理論依據

1、以系統的思想為指導研究培訓教學技能
教學過程是複雜的,是由許多環節和許多師生的具體活動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因此,教學是一個系統,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的運行過程。所謂系統,是由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要素而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要對系統進行研究,必須首先對其構成要素進行分解和研究,要使系統達到最佳化,首先必須使各要素達到最佳化。對教學研究也是如此。教學技能是教學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要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化,實現教學的總體目標,首先要使每一個教學技能達到最佳化,然後再把它們有機組合起來,相互作用而形成教學的整體。 在微格教學中,為達到最佳化教學的目的,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確定為不同的教學技能,然後分別學習和訓練,當每一個技能都掌握以後,再把他們組合起來,形成教師的整體教學能力。這也正是把Microteaching翻譯為“微格教學”的思想。在我國有“格物致之”之說,康熙字典對“格”的解釋是:“格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禮記。大學》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等論述。這些都明確地指出,“格”的意義是:分解、推究、研究。同時“格”還有格式、標準的意思。唐書裴光庭傳曰:“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為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為循資格。”因而,微格教學的“格”,既強調分解研究,建立標準,也強調綜合套用,整體最佳化。
2、示範為被培訓者提供模仿的樣板和信息
示範是對事實、觀念、過程形象化的解釋,是通過實際動作、電視等進行演示,來說明某件事是如何進行的,以便讓被培訓者學會應該如何去做。在微格教學培訓中,為被培訓者提供多種風格的教學示範,輔以對各種技能的說明,使他們獲得直接的感受,有了模仿的樣板。示範無論是通過實際動作還是電視提供的,都是從視聽兩個方面作用於被培訓者的感官。許多實驗已經證明,視聽並用的方法能使信息接受者獲得大量的信息,比只用語言描述的方法好得多。有研究表明,視覺神經的信息通過能力比聽覺神經的信息通過能力大15倍。在提供示範的時候,除了通過視聽結合的方法外,語言、文字的指導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它能使被培訓者加深對示範的理解,用所學的理論指導對示範的觀察。人類在利用自身的各種感官接受信息時,由於各種感官的解析度不同,感受時不同,接受信息的比率也不同。但如果把幾種感官綜合起來利用,就會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在資訊理論中,表示信息量的公式是: S=Bt log2(1+ --) 公式中S代表接收的信息量,B表示通道的頻頻寬度,N是原有信息量,P是所傳遞的信息量。其中頻頻寬度B與學習者所接收的信息量是成正比關係。在我們的感官中,聽覺能感受的頻頻寬度為20—20000赫茲,視覺能感受的頻頻寬度為3.9×1014-- 7.5×1014赫茲。在微格教學中用視聽結合的方法提供技能示範,會使被培訓者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對某種教學技能更好地感知。
3、技能訓練是掌握複雜活動的途徑
在微格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對教學技能的分解和分別訓練使被培訓者形成教學能力。技能按其本身的特點可分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兩種。原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等人在對心智技能的研究中,建立了心智活動分階段形成的學說,他們認為:“心智活動是一個從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心理活動的轉化過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對於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之間的關係則作了更進一步較為詳細的論述:“從認識與行動統一的觀點來看,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感知、表象、思維和肌肉運動是組成技能的必要環節。外部動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據,也是它的經常體現者。心智活動又是外部動作的調節者。在完成比較複雜活動的過程中,不知需要心智技能,而且也需要動作技能。”(潘菽《教育心理學》第140頁)這些心理學上的論述,正是微格教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理論根據。
在微格教學訓練中,同樣也包括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兩個方面。它的外部物質活動是藉助講解、角色扮演、錄像示範等為支柱而進行的,通過觀察使被培訓者形成對活動過程和效果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準備教學和實際訓練中,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各種語言階段的心智活動。根據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過程具有不同的階段性,即掌握局部動作階段、初步掌握完整動作階段、動作協調和完善階段的特點,在微格教學訓練中即可分技能、分階段逐步進行,當每一個技能都掌握以後再把它們綜合起來,形成較為完善的課堂教學能力。這種學習和訓練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是符合心理學中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規律和原理的。
4、直接的反饋對改變人的行為有重要作用
反饋是控制的基本方法和過程,其目的是使控制者知道以往的活動或過程的結果,並以此調節下一步活動的過程,實現所要達到的目的。反饋應同時具有兩個條件,一是準確性,二是及時性,二者缺一不可。準確性是指反饋信息必須真實可靠,錯誤的反饋信息會導致作出錯誤的判斷,而使控制失效。及時性是指反饋的速度要大於受控體狀態改變的速度,即反饋要在下一次決策之前完成,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有意義的調節作用,才能達到控制的目的。
人的技能學習是以反饋為基礎的,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反饋強化的過程。例如,在體操館的牆壁上都裝有一塊特別大的鏡子,使體操運動員在練習時能看到自己的動作是否達到了技術要求;外語教師或中文教師在備課時都對著錄音機練習朗讀課文,以便分析自己的發音是否準確,語調是否符合要求;有的教師為了觀察自己的教學行為,備課時對著鏡子試講,看自己的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的要求等。這些事例都說明,人在進行有目的的活動時,都有一種要獲得及時反饋的迫切需求。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錄像技術被廣泛地套用於藝術、體操、軍事、醫學、教育等各種訓練活動之中,為被培訓者及時得到準確的反饋創造了有利條件。微格教學中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條件為被培訓者提供訓練的反饋信息,正是滿足人類學習的這種要求,以保證被培訓者教學技能的迅速形成。
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人類在觀察了自身行為後所得到的反饋刺激要比他人提供的反饋強烈得多。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中有不雅觀的行為習慣,當別人提出時改正可能較慢,而當他自己觀察到的時候,就會立刻注意,急於改正。反饋對於達到一定的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有關反饋重要性的三個實驗,即沒有反饋、反饋間隔較長和及時反饋。 在這三個實驗中,顯然是第三個效果較好,它基本上是沿著目標前進的。這就證明了人類有目的的活動必須有反饋,並且只有及時準確的反饋才能較好地達到目標。微格教學就是要為師範生或在職教師在教學技能訓練時提供及時、準確、自我反饋的刺激,幫助他們較好地形成教學技能。
5、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有利於被培訓者改進提高
在微格教學中對被培訓者的評價是形成性評價,不把評價結果作為最終成績,或對某人教學技能高低進行定性,而作為學習者改進、提高教學技能的依據,明確自己在哪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或問題。微格教學的評價,有自我分析、小組分析、指導教師分析三結合的定性分析評價,也有按照一定評價標準制定的評價量表的定量分析,以量化的結果說明在哪些指標上還存在問題,以及技能整體所達到的程度。定量分析給出具體的量化結果,定性分析找出產生不足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被評價者容易接受。因此,兩種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有利於被培訓者改進和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學技能。

推廣

在教學研究中,人們普遍注意到教學的重要方面是教師的教學質量及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影響。因此,教師培訓的焦點便集中在如何使教師掌握教學技能上。於是又提出了兩個問題,即如何分析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在訓練中如何對被培訓者進行反饋,以便提高培訓效果。在如何分析教學技能方面,提出了教學技能分類的方法,在培訓中逐個訓練,最後再綜合起來,形成整體的教學能力。在如何進行反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使用了音、像等攝、錄設備,使教學技能的反饋能做到及時、準確、具體。
微格教學八十年代初期傳入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研究與實踐,不斷地完善,已漸趨成熟。同時,計算機套用技術的發展,為微格教學培訓提供了強有利的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