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清文鑒

漢書之右,譯以國書,惟取對音。 以國書之聲,多漢字所無,故三合以取之。 漢字之聲,則國書所具,故惟用直音也。

古籍簡介

《御定清文鑒》·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綱》·二卷

四庫提要

乾隆三十六年奉敕撰。我國家發祥長白,實金源之舊疆。《金史·章宗本紀》載:“明昌五年,以葉魯穀神始制國字,詔依倉頡立廟例,祀於上京。”又《選舉志》稱:“進士科以策論試國人,用國字為程文。”陶宗儀《書史會要》則稱金太祖命完顏希尹撰國字,其後熙宗亦制字並行。希尹所制謂之大字,熙宗所制謂之小字,其字型波磔繁密,頗類籀文。當時必有字書,今已無考。惟趙?函《石墨鐫華》所載天會十二年《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一篇,僅存其形制而已。蓋有元一統之後,其法漸不傳也。我太祖高皇帝肇建丕基,命巴克什額爾德尼以蒙古字聯綴國語成句,尚未別為書禮。太宗文皇帝始命巴克什庫爾纏創造國書。以十二字頭貫一切音,因音而立字,合字而成語。今內閣所貯舊籍(今謂之《老檔》),即其初體。厥後增加圈點,音義益詳。亦如籀變小篆,隸變八分,踵事而增,以日趨於精密。我聖祖仁皇帝慮口傳筆授,或有異同,乃命別類分門,一一排纂,勒為《清文鑒》一書,以昭法守,惟未及音譯其文。皇上復指授館臣,詳加增定,為部三十有五,子目二百九十有二。每條皆左為國書,右為漢語。國書之左,譯以漢音,用三合切韻。漢書之右,譯以國書,惟取對音。以國書之聲,多漢字所無,故三合以取之。漢字之聲,則國書所具,故惟用直音也。至於欽定《新語》,一一載入,尤為詳備。蓋字者孳也,許慎《說文》九千餘字,李登《聲類》已增至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案《聲類》今無其書,此據《封演聞見記》)。陸法言《切韻》一萬二千五十六字,陳彭年等《重修廣韻》已增至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呂忱《字林》、丁度《集韻》以下,更莫能殫記。是由名物日繁,記載遂不能不備。聖人製作,亦因乎勢之自然,為事之當然而已。伏而讀之,因漢文可以通國書,因國書可以通漢文。形聲訓詁,無所不具,亦可雲包羅巨細、辯別精微者矣。書中體例,兼列字型、字音,宜入訓詁類中。然譯語得音,駢音為字,與訓詁之但解音義者不同,故仍列諸字書類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