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湖

得勝湖

得勝湖,據史籍記載,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擔任通泰鎮撫使的抗金英雄岳飛由楚州(今淮安)奔赴興化,駐軍於得勝湖南岸蘆洲旗桿盪,並在湖中操練水軍。該湖集名勝古蹟、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古代水戰場於一體。

方圓20多平方公里的得勝湖,猶如一顆碩大無比的璀璨明珠,鑲嵌在興化城東約6公里處。由於該湖集名勝古蹟、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古代水戰場於一體,歷史上為興化及其周邊地區市民百姓、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遊覽、憑弔、謳歌之地,因而被列入“昭陽十二景”之中。據史籍記載,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擔任通泰鎮撫使的抗金英雄岳飛由楚州(今淮安)奔赴興化,駐軍於得勝湖南岸蘆洲旗桿盪,並在湖中操練水軍。為此,清代興化著名詩人王熹儒賦詩讚道:“海濱曾駐鄂王營,至今湖水留其名。”在當今如火如荼的抗金鬥爭中,有一支由興化漁民張榮率領的抗金義軍。張榮不但水性極好,而且足智多謀,英勇善戰,被稱為“張敵萬”。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張榮與孟威、賈虎、鄭握在梁山義軍首領宋江遇害後,組織義軍餘部抗擊金兵,並輾轉進入興化境內縮頭湖(即得勝湖),安營紮寨,自稱“水滸寨”。當他們得知金兵即將從占據的泰州侵犯興化時,便在湖中打了數以千計的暗樁,布成水中“八卦陣”,然後設計將金兵引入湖中。由於縮頭湖地區河港湖汊縱橫交錯,地形極為複雜,加上湖面蘆葦叢生,水中暗樁密布,金兵如同進入迷宮,處處被動挨打。這一仗,張榮不但擊退金兵主帥撻賴(完顏昌,金穆宗之子),殺死、溺死附馬胡蘆巴等數千金兵,而且還活捉了撻賴的胞弟破辣叔等5000多人,繳獲大小船隻和戰略物資無數,沉重地打擊了金兵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抗金戰爭的重大勝利,將金兵趕出江淮地區。此戰在宋史中稱之為“縮頭湖之戰”,又稱“得勝湖大捷”。戰後,興化民眾將縮頭湖改名為“得勝湖”。張榮也因此被朝廷委任為泰州知州,並總攝興化等縣事。由此,張榮等義士後來成為施耐庵創作小說《水滸傳》中“阮氏三雄”和浪裏白跳張順等水上英雄的原型而流芳百世。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興化草堰閘人張士誠舉起反元大旗,率領鹽工起義,沿著水路進軍興化城,同時“結寨得勝湖”,粉碎了元軍將領福壽率領的幾千官兵的圍剿,取得了勝利。接著,又在湖中訓練水師,積極備戰。同年五月,張士誠率領義軍在得勝湖與納速剌丁率領的大批元軍激戰。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義軍與元軍統帥董摶霄激戰,犧牲了許多將士,鮮血染紅了得勝湖。由於得勝湖在古代曾發生過許多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反抗強暴、抵禦侵略的正義之戰,引得興化歷代前賢先哲及廣大有識之士和市民們的景仰。每逢金秋季節,人們便成群結隊乘船而來,以觀賞湖水、秋月為名,憑弔、祭掃抗金、反元英雄將士,激勵後來者繼承英雄們的偉大業績。久而久之,興化地區便形成了一個秋天去得勝湖賞月觀景和遊覽湖畔名勝古蹟的習俗。到了明洪熙元年(1425年),興化籍進士(後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即副宰相)高谷,在遊覽觀賞得勝湖湖光月色美景時,發現皎潔月光下一望無際的得勝湖,天水一色,銀波泛泛,四周綠樹隱掩下的村莊和古建築樓閣殿宇若出其內,使游者恍惚進入蓬萊仙境;而湖中的蘆荻在秋風送爽中瑟瑟作響,仿佛數以萬計的戰馬在奔騰嘶鳴,使遊人觸景生情,回想起古水戰場的一幕幕悲壯慘烈的戰鬥場景,便勾起一縷縷思古之幽情,遂將此景再次命名為“勝湖秋月”,列入“昭陽十景”之中,同時賦詩云:“小湖搖碧接孤城,月色澄秋分外明。光澈玉壺棲鳥定,影沉金鏡蟄龍驚。漁舟未許張燈臥,吟客惟宜載酒行。何處一聲吹短笛?誤疑身世在蓬瀛。”明萬曆九年(1581年),興化知縣凌登瀛又將“勝湖秋月”美景列入“昭陽十二景”之中,並賦詩道:“澄湖薄東溟,湛湛注凝碧……”清雍正七年(1729年),“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感嘆人生遭遇,融入“勝湖秋月”景區的情韻,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不朽名篇《道情十首》,其中第一首中的“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傳神地描繪了得勝湖的旖旎風光。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揚州學派”前期代表人物、著名經學家任大椿先生,對“勝湖秋月”美景情有獨鍾。生前曾多次憑弔得勝湖,並賦詩謳歌,其《得勝湖懷古》堪成名篇:“湖闊草根白,客淚灑天表。大廈已不支,勝敗勿復較。月照將軍心,松風挾秋到。平湖不聽天,氣候皆自造。低星避弱水,查競寒上草。”詩中對岳飛、張榮、張士誠的抗金反元的英雄壯舉發出無限的讚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