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遲(1914~)
正文
現代散文學家。浙江吳興人。1914年10月15日生於一個教師家庭。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1931年開始寫詩,1934年開始發表詩作《寄》、《沉重的BUS》、《詩拔萃》等,後結集為《二十歲人》。1936年起陸續發表散文《歌劇院及其它》、《貝多芬之戀》、《理想樹》等,後收入《美文集》、《狂歡之夜》。徐遲早期創作受歐美現代派影響。特別是他的詩作,追求意象的蘊蓄,節奏的跳躍,有些作品較為難懂。散文創作則因受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影響,稍趨明朗,敘寫細膩,富於詩情。正如作者所說:“已經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寫入散文中的詩味比我的詩中的更加濃郁。”(《自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遲創作勤奮。50年代的前七年,他兩次到朝鮮戰場,4次去鞍鋼,6次到長江大橋工地。詩集《美麗·神奇·豐富》、《戰爭·和平·進步》和《共和國的歌》,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論文集《詩與生活》等,是他這一時期的創作收穫;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間,他擔任《詩刊》副主編。1960年定居武漢後,以主要精力從事報告文學的創作,寫成《火中的鳳凰》、《祁連山下》、《牡丹》等作品。記述兩個愛國知識分子常書鴻、孫健初的《祁連山下》,發表後受到廣泛好評。1976年以後,徐遲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學領域的生活,寫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生命之樹常綠》、《在湍流的渦漩中》等一系列反響強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刑天舞乾戚》,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徐遲以詩人氣質寫報告文學,特別是寫知識分子題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論、詩和散文於一爐;結構宏大,氣勢開闊,語言華美而警策,獨具風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選)、《徐遲散文選集》、散文集《法國,一個春天的旅行》,論文集《紅樓夢藝術論》、《文藝和現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