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徐芑南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36.3.4
籍貫: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學歷:大學本科
工作單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簡介
徐芑南是我國深潛器高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早年主持創建的迄今我國最大的深海模擬實驗設備和潛艇圓柱耐壓殼結構強度穩定實驗技術已成為各種潛艇、水中兵器和深潛結構研製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為我國向深海進軍奠定了基礎。
2013年5月22日,中國工程院發布公告,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遴選工作於4月25日結束。經形式審查和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有效候選人共560人,徐芑南在列。
2013年12月19日公布的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中,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 。
榮譽
20世紀80年代末,徐芑南作為總設計師,成功研製了300米仿人型常壓潛水器,載人或無人雙功能常壓潛器,600米重型纜控作業型無人潛器,863計畫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還任副總設計師研製成1000米無纜水下機器人,為我國深潛器高技術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貢獻。
獲江蘇省第一屆和無錫市第二屆勞動模範;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部級科技進步特、一、二等獎,上海市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共9項;獲“上海市科技功臣”、光華基金一等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5項個人獎。
成就
徐芑南是我國深潛技術的開拓者和著名專家之一,20世紀60年代,主持與創建了我國最大深海模擬試驗設備群和潛水器耐壓殼穩性試驗技術;80年代創造性地為我國自行研製了多型載人潛水器和水下機器人,是業內公認的載人深潛之領路人。為我國深潛技術、載人、無人多種潛水器設計、建造、套用以及海洋和深潛器工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009年率隊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一千米記錄,圓滿完成試驗任務。
人物貢獻
長期從事潛艇、潛水器結構強度與穩定性套用研究和水下機器人工程研製開發,是中國最大的深海模擬試驗裝置的創建者。80年代中期後,主持(單人和無人)潛水裝具,纜控無人水下機器人(ROV)和863無纜自治式水下機器人(AUV)工程開發研製,先後擔任4個項目總設計師,獲國家科技獎勵1項,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科技獎勵2項,上海市、省部級獎勵5項。作為“八五”重點項目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項目總設計師,從設計、建造到進行太平洋深海試驗,攻克種種技術難關,1995年帶隊勝利完成太平洋深海試驗性能考核,獲取到5300米深海底錳結核的照片和錄像。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擁有此項技術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蛟龍”號總設計師
“蛟龍”號是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2011年7月26日上午9點,“蛟龍”號深潛試驗再傳捷報,在下潛試驗中成功潛至5057米,突破了5000米水深大關,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歷史。5000米深度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到達地球70%以上的海底。也就是說,我國對深海生物、深海化學、深海地質的調查研究,可以擴展至地球70%以上的海底領域。
作為潛水器總設計師,不能親眼看著自己研製的產品上浮下潛,就猶如一個母親不能分享孩子的每個成長瞬間一樣,多少有些遺憾和無奈。作為“蛟龍”號的總設計師,75歲的中船重工702所設計師徐芑南很遺憾也很無奈。“蛟龍”號是他晚年才主持研發的產品,也可能是此生最後一個作品,但是,他那顆帶病的心臟已不允許他再到大洋遠航。他只能“決勝於千里之外”,每天接收船上的同事們電子郵件的信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陪伴著傾盡心力的“蛟龍”號。
一生為了深海探測不留遺憾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這是人類對陌生世界的無限遐想。不過,千米以下的大洋,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五彩斑斕,而是漆黑一片,而且水壓極強,到了5000米海底的水壓,就相當於一個手掌大面積要托起5輛10噸的卡車重量,其科研和探測難度可想而知。
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蘇聯等國家就開始向大洋深處進發,先後發展了三種類型潛水器來配合完成水下科研和工程任務:一是有纜水下機器人(ROV),可長時間在水下定點作業;二是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AUV),可實施長距離、大範圍的搜尋和控測、並實時傳輸信息;第三種就是載人潛水器(HOV),能使人親臨現場進行觀察和作業,具有極強的精細作業能力。
徐芑南很幸運,1958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後,50多年都在從事水下運載器設計工作;徐芑南又有點遺憾,畢竟第三項任務還懸而未決。“我們國家要從一個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必然要發展載人的大深度潛水器。”
2002年6月,經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同意、大洋協會任命徐芑南為“蛟龍”號總設計師。儘管家人擔心他高血壓、心臟病隨時可復發而堅決反對,但接到回國主持“蛟龍”號設計的邀請後,徐芑南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
世界第六艘深海載人潛水器
“當今世界只有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2002年,中國開始研製的‘蛟龍’號是世界第六艘深海載人潛水器,2010年成功實現3700米深度,2011年挑戰5000米深度,明年要達到7000米深度,與此同時,2011年立項再生產一台4500米的載人潛水器與‘蛟龍’號共同探海。”談起載人潛水器的發展,徐芑南如數家珍。
“以前我們沒有經驗做這么大潛深的載人潛水器,所以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提高自己。”徐芑南說,從2002年到2005年完成了設計和加工製造,2006年開始總裝,因為資料方案欠缺,往往是一邊設計一邊試驗,所有設備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相當於7000米外水壓的實驗考核。回想起研製“蛟龍”號的那些日子,徐芑南感慨地說:“全靠團隊精神,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很重要。”“蛟龍”號的研製人員必須保證在7000米水下滴水不滲、安然無恙,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連小小的螺絲帽都要擰到位,否則後果不堪構想。
徐芑南清楚地記得2009年第一次1000米級海上試驗時的情景,船剛一離開長江口就遇上超強颱風,16位年輕人中11位都暈船。“暈船也照樣要工作!”就這樣,老中青三代人齊心協力克服了海上一切困難,對自己設備的情況及時改進、完善……
“我們團隊中還有潛航員,比如“蛟龍”號潛水器的主駕駛操作員葉聰。”徐芑南告訴記者,由於葉聰對總體性能比較熟悉,便自告奮勇擔任“蛟龍”號主駕駛。而他也被大家戲稱為深潛“的哥”。
徐芑南很欣慰,“經過這十年,終於有了一個團隊,可以繼承深潛事業了。”去年當“蛟龍”號成功抓起3700米海底那條體長十幾厘米的柔軟海參,把鈦合金的國旗插向海底時,徐芑南那些老專家們都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為了更廣闊的藍色戰略空間
地球上,廣袤的藍色海洋是如何劃分的?此次“蛟龍”號下潛到5000米又意味著什麼?
國際海底環境管理局規定,要申請哪個地區的預先開採權,就必須要有載人潛水器在底下,獲得樣品和圖像來作為依據。西方已開發國家加緊發展深海載人潛水器就是要搶先獲得“藍色公土”的占有權。
達到3700米深度,就相當於能去50%的海洋面積底下;今年“蛟龍”號下潛到5000米,就可以到達75%的海洋底下;明年達到7000米深度時,就可以到達99%的海洋面積底下。
利用上世紀90年代研製的深海探測設備,以大洋協會為主的研究所和有關單位參加勘察,我國在檀香山以南一塊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優先開採契約,得到了聯合國的批准。徐芑南相信,有了“蛟龍”號,未來科學家的海底研究,工程界對海底資源的勘察和開發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特點
徐芑南大學畢業即投身海洋裝備事業,先後擔任了四項水下潛器的總設計師,創造性地研製了多型深潛器和水下機器人。他碩果纍纍,成為載人深潛領路人:他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碩果纍纍,上述研製的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當時的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他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八項,還多次獲得勞動模範、先進個人和科技功臣等榮譽。他培養鍛鍊了一批年輕人,為我們今天的深潛隊伍打下了紮實的人才基礎。2002年,徐芑南擔任7000米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帶領國內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組成的科研攻關隊伍,歷經6年,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2007年完成了潛水器的設計、總裝建造和水池試驗。2009年74歲高齡的徐芑南親自擔任海試現場副總指揮,在海試現場發揮了關鍵作用,解決了一個個技術難點,如載人潛水器的坐底方法、下潛上浮流程、應急技術等。徐芑南在水面的指揮調度清晰沉穩,是試驗成功的重要保障。
徐芑南是潛水器海上試驗的靈魂,在他的帶領下,所有參試人員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狀態,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1109米的記錄,圓滿完成了試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