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端鈞

徐端鈞

徐端鈞,男,1949年生於浙江杭州,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導。長期從事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研究與教學,擅長X-射線晶體結構研究。發表SCI論文30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79年9月考取浙江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研究生,師從韓世鈞教授學習化學熱力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82年春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赴大阪大學學習結構化學,獲大阪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日本的京都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回國後長期在浙江大學從事物理化學教學、科研工作,1997年任化學系教授,1998年任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1、生物模擬物功能配位化合物的研究、光合作用放氧反應中心複合體模擬。

2、生命有關的超分子結構化學。分子有序聚集過程、聚集體內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研究。

3、新穎功能材料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具有特殊電磁性能(例如一維導電性能)和可用作新一代計算機存儲材料的分子光開關。

4、晶體工程。利用分子識別形成共晶體,達到異構體的有效分離。

5、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理論計算。

6、藥物晶型與手性研究。

學術兼職

浙江大學化學學科學位委員會主任;

浙江大學化學公共課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

國際晶體學聯合會主辦的《國際晶體學報》的編委。

主講課程

物理化學(甲) (化學系本科生)

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化學系碩士研究生)

高等結構化學 (化學系博士研究生)

普通化學 (本科生)

獲獎者

徐端鈞 徐端鈞

徐端鈞教授熱愛教學工作,有高度的教學責任感,在浙大擔任了二十多年本科生基礎課程教學和基礎研究工作,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對教學和科研問題有獨到的深刻見解。

徐端鈞教授在浙大擔任了20年“物理化學(甲)”課程的主講,長期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的互動教學方法,課程講授深入淺出、條理清楚,注重結合科研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思想,教學效果出眾,他所講授的“物理化學”課程,一直深受學生喜愛,連續多年獲得學生的優秀評價。徐端鈞教授擔任本校“普通化學”課程負責人工作,組織新的教師隊伍,扎紮實實地進行普化課程改革:編寫出版反映全新教學理念的新教材,注重傳統知識和反映時代性的新知識的有機結合,教學內容生動反映自然科學多學科間的內在聯繫,使得學生通過普化課程對化學的本質有全新的認識,並在課程中初步學到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徐端鈞在理學院和竺可楨學院講授的普化課,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2006年被竺院學生評為“最佳上課教師”。作為課程負責人,徐端鈞組織普化任課教師開展經常性的教研活動,一學期四次的集體備課、每周的課堂教學觀摩,使得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全校普化課程面貌發生大的改變,2005年普化課程被評為浙江省精品課程。徐端鈞又帶領普化教學團隊加強網路課程建設,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努力著。浙大普化教學的改革已受到國內同行的關注,2005年高教出版社主動出資在我校舉辦全國普化教學研討會,推廣我校普化課程改革中的創新理念。

徐端鈞教授在研究型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他指導本科生在畢業論文和SRTP活動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能力得到顯著進步的同時,還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有12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SCI論文;2001級西藏民族班的嘎多同學,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SCI論文。他指導的研究生中,有2人獲得竺可楨獎學金,1人獲得中科院獎學金。

徐端鈞教授教育學生注重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鼓勵學生把提高自身學識放在第一位,不以短期內取得科研成果多少衡量學生的優秀程度。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關係,鼓勵學生以健康愉快的心情為社會作更大的貢獻。關心生活困難的學生,主動資助經濟上困難的學生,使其順利完成學業。

徐端鈞教授充分認識教學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主動熱心指導青年教師,把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研究心得傳授給青年教師,幫助他們儘快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為提高學校辦學水平貢獻力量。

經學校推薦,徐端鈞教授於2000年被教育部聘請擔任全國中學教材審查審定工作。在由多所重點高校教授組成的化學教材審定小組中擔任負責人,為全國基礎教育的教改做出重要貢獻,在化學教育界贏得了較高的聲望。

在化學教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徐端鈞教授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長期以來在結構化學領域從事基礎研究,在超分子體系中分子間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統的成果,所進行的芳環堆積本質的超分子化學研究和配合物中配位鍵本質的基礎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創造性。在浙大工作期間發表了百餘篇SCI論文,H指數達到12。在晶體結構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為國際矚目,2005年2月受國際晶體學聯合會(IUCr)邀請擔任國際權威期刊Acta Crystallogr.,E的國際編委,成為在IUCr主辦的系列學術期刊中受邀擔任國際編委的第一位中國內地學者。兩年多來,徐端鈞教授為該SCI期刊處理了近400篇稿件,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國際專家。

人氣端哥

徐端鈞 徐端鈞

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徐端鈞教授一直在浙江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他擔任本科生“物理化學”課程和研究生“X射線晶體結構解析”課程教學20餘年,擔任“普通化學”課程教學負責人,編寫出版了《普通化學》、《新編普通化學》等教材。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發表SCI論文300餘篇,兩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徐端鈞教授對教學內容理解準確深刻、課堂講授深入淺出,每學期教學評價都是優秀。所講授的物理化學課程對化學系學生而言是難度較大的課程,但是學生普遍反映內容雖難但是聽課易懂。學生對徐教授的物理化學課的評價很高:“您教給我們理性的思維,贏得我們一致的尊重”,“您嚴謹而質疑傳統的科學態度,清晰的思維,讓艱深的物理化學變成彩虹色的”;學生孫滌非說徐教授的物化課“是我在學校里見過的最有人氣的”課。化學系學生之間親切地稱徐端鈞教授為“我們的‘端哥’”,都說“以聽過端哥的課為榮”。這些評價生動反映了徐端鈞教授在化學系學生心目中地位。

自2002年起,徐端鈞教授擔任竺可楨學院“普通化學”課的教學任務,對普通化學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提出的“培養未來化學家合作夥伴”、“利用化學教學的平台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普化課程教學新理念,得到高教出版社的特別重視。在此基礎上編寫出版的新教材和講授的普通化學課程中,他把化學知識發展的背景、化學知識獲取的過程、化學與其它學科的內在聯繫,以及化學知識體系存在的缺陷,儘可能清楚地介紹給學生。竺院學生姚立莉對普通化學課寫下了這樣的學習感受:“一個學期的化學課中收穫頗豐,不僅較深入地理解了書中的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些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繫,並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思想方法,這是能讓我受益一生的東西;高中對化學一直沒有什麼感覺,現在很高興地看到自己對化學這門學科有了全新的認識”。徐端鈞教授被竺院學生投票評為“最佳上課教師”。

徐端鈞教授把自身較強的科研背景,很好地融合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提升了所講授課程的水平,增添了課程的魅力。徐端鈞教授長期從事結構化學基礎研究,對於從分子結構的微觀角度認識化學的本質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課題組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不少成了他所講授課程中的“故事”,吸引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啟發了學生對學科的深入理解。他講課的內容,不局限於課本知識,更融入了他對化學這門迅速發展的學科的深刻理解,所以學生到課率特別高。

徐端鈞教授為浙大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講授了近20年“X射線晶體結構解析”的課程,結合課程指導研究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徐端鈞教授指導的研究生中,兩人獲得“竺可楨獎學金”,一人獲得“中科院獎學金”;徐端鈞教授本人獲得浙江大學研究生教學成果獎。

作為普通化學課程負責人,徐端鈞教授團結化學系各專業15名教師,一起承擔著全校普通化學的教學任務。組織經常性的教學研討,數十次組織公開觀摩課,使教學團隊的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高,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成為教學的骨幹力量,課程建設與發展後繼有人。

所獲榮譽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

主要論著

1. Z. Chen, Duan-Jun Xu, Z. Li, J. Wu and M. Y. Chiang,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olymeric benzimidazole complex of Mn(II) bridged by succinate, J. Coord. Chem., 56(4), 253 (2003)

2. S. Shan, Duan-Jun Xu, C. Hung, J. Wu and M. Y. Chiang, Benzaaldehyde-2,4-dinitrophenylhydrazone Acta Cryst., C59(3), o135 (2003)

3. Y. Liu, Duan-Jun Xu, J. Nie, J. Wu and M. Y. Chiang,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bis- (imidazole)(m-succinato)manganese(II), J. Coord. Chem., 56(3), 155 (2003)

4. J. Nie, Duan-Jun Xu, J. Wu and M.Y. Chiang, Separ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chiral S-malic acid hydrate,Chin. J. Chem., 20(4), 395(2002)

5. Z. Hu, J.Nie, Duan-Jun Xu, Y. Xu and C. Che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olecular complex of camphoramic acid with mandelic acid, separation of a racemic mixture of mandelic acid by (1R,3S)- camphoramic acid, J. Chem. Crystallogr., 31(2),109(2002)

6. Z. Wu, Duan-Jun Xu, J. Wu and M. Y. Chiang, Bis(thiourea)chlorocopper(I) di(4,5-iazafluoren-9-one) monohydrate, Acta Cryst. C58, m374 (2002)

7. Z. Wu, Duan-Jun Xu and Z. Feng,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roperty of Ni(II) complex with tetraglycol aldehyde bis(methionine) Schiff base, Polyhedron, 20(3-4), 281(2001)

8. S. Chen, J. Nie, J. You, Duan-Jun Xu and Y. Chen,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yrrolinenitroxide radical, (N-2,2,5,5-tetramethyl-1-oxo-3-pyrroline-3-carbonyl)(N,N'- diisopropyl) urea, J. Chem. Crystallogr., 31(6), 339 (200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