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職位
徐百川教授。江蘇海安人,生於1909年10月25日。1926年考入河海工科大學,翌年河海工科大學併入國立中央大學,193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土木系。畢業後先在國內從事建築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後去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即回國。1937年起先後在焦作工學院土木系、西北農學院水利系、西北工學院土木系執教。1946年到重慶,回母校中央大學土木系任教。此後中大遷回南京,1949年解放後改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組建了南京工學院,至1988年更名為東南大學,他始終在學校土木系任教,長達50年之久,其間,自1950年代中期開始任土木系系主任,直到1980年改任名譽系主任,對東大土木系的發展貢獻至鉅。
徐百川先生從事教育工作半個多世紀,治學嚴謹,一生坦淡,為學校土木工程系的振興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在1951年,徐百川先生先後出版了第一本土木類中文教材《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為當時許多高校採用,在教育界、工程界影響很大,也為全國高校編撰我國自己的教材樹立了榜樣。東南大學土木系在徐百川先生的引導下十分重視教材建設,不斷編寫出有自己特色的各科教材和專著,為提高東南大學的聲譽和教學水平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56年受教育部的委託,徐百川先生負責起草全國《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的教學計畫。此後許多年內,有關工民建專業教學計畫的修訂工作,均以我校土木係為主要負責單位。
1962年,教育部召開修訂若干有代表性專業的教學計畫會議,徐百川先生主持了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小組的教學計畫修訂工作。這次會議是在總結50年代蘇聯的高校辦學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重新修訂適合當時我國國情的教學計畫的重要會議,在教學體系、課程設定、教學環節的實施等方面,均作了重大的改進,為6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這段時期內教學的穩定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對工科院校來說,除了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之外,最大的任務,莫過於建設好能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的實驗室。中央大學土木系留下的僅有"建築材料實驗室"和設備不全的"道路實驗室",沒有大型的結構實驗室。為此,徐百川先生矢志要建立一個比較現代化的適應教學科研要求的"結構實驗室",經他多方奔走呼籲,從露天試驗,搭建簡易房屋入手,直到1964年建成了當時國內同類專業中堪稱一流的結構實驗室,無論在布局、設備、實驗能力方面為學校結構工程專業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提供了硬體支撐,也為土木系的科研、研究生培養,服務於國家、省市重點工程的建設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
徐百川先生多年從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5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引進預應力技術時,他以其遠見卓識,確認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我國將會有很大的發展,在土木系立即組織開展預應力理論、科學與技術的研究,一直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也是學校取得成果最多的研究方向。60年代初學校正式成立了預應力技術研究組,由於徐老的倡導,土木系逐漸形成了一支頗具特色的預應力專家隊伍,90年代初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預應力工程研究所,從而在預應力結構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今東南大學在預應力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成就已蜚聲海內外,呂志濤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我國該領域研究的領頭人,楊宗放是國內著名預應力工程專家,孟少平、郭正興等年輕教授已在國內預應力界有一定的影響,徐百川先生實為東大預應力學科的先導者和奠基人。
徐百川先生不僅治學嚴謹,品德高尚,為人謙和,平易近人,且十分關愛學生,獎掖後進,受到學生們的尊敬。80年代後,先後受到國家教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建築學會的表彰,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對高等教育事業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授予其榮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