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窯村

簡介

名稱:赤城縣龍關鎮徐家窯村村民委員會
地址:河北省赤城縣龍關鎮徐家窯
郵編:075511 電話:購買名錄請諮詢:010 68166107
註冊日期:1984
聯繫人王連貴 經營範圍:村委會
省市:河北 縣市:赤城

赤城簡介

赤城chì chéng
1.指帝王宮城,因城牆紅色,故稱。
2.山名。多以稱土石色赤而狀如城堞的山。在浙江省天台縣北,為天台山南門。《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赤城霞舉而建標。"李善注:"支遁《天台山銘序》曰:'往天台,當由赤城山為道徑。'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撥五嶽掩赤城。"王琦注:"《太平廣記》:'章安縣西有赤城山,周三十里。一峰特高,可三百餘丈。'《海錄碎事》:'顧野王《輿地誌》雲:赤城山有赤石羅列,長里余,遙望似赤城。'"清朱彝尊《羅浮屈五過訪》詩:"況今天地多戰爭,赤城華頂風煙驚。"
3.(2)在四川省灌縣西南。又名青城山。宋陸游《將之榮州取道青城》詩:"倚天山作海濤傾,看遍人間兩赤城。"自注:"青城山,一名赤城。"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一.山川險要》:"﹝青城山﹞一名赤城山,杜光庭記:'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一百五十里,蜀山之望也。'"
4.傳說中的仙境。
赤城,其境遼置望雲縣(今雲州),元升縣為雲州(今雲州)。赤城始置縣於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九月將龍關縣(唐置,名龍門)合二為一,仍名赤城。縣治開始在龍關,而後遷至赤城至今。因此,今述赤城的歷史沿革應包括龍關部分。且龍關就地域而言,靠近宣化(古上谷郡)、涿鹿(古下洛縣、廣寧郡、新州、奉聖州)。人類文明進程較快,開發的也很早。龍關一帶古為縉雲氏地,是黃帝部族縉雲氏的領地,早在漢代其境即已置縣,為女祁縣(縣治址應在今鵰鶚鎮)。唐代置龍門縣(即今龍關鎮)。明代龍關和赤城一樣同屬戰略要地,設定龍門衛,統領中北路,並向東延伸,於東莊(今龍門所鎮)設定龍門守御千戶所(簡稱龍門所)。正如《龍關縣誌》載:“龍關南拱故都,背近蒙疆,左獨石,右張垣(張家口),形勢甲於口北,亘古為屯兵重地。溯自黃帝開疆,縉雲來守,以及晉初悉隸華夏。降至五胡亂華,石晉割賂,以迄有明,時淪異域,時歸中土。置縣、置衛、設路,變化靡常……。”所以,就人類文明開發進程而言,龍關應早於赤城。
龍關古縉雲氏地。堯分天下為九州,此時龍關屬冀州。舜肇天下十二州,分冀州東北為幽州,此時龍關屬幽州。夏禹復並為九州,龍關和赤城一樣屬冀州。商周赤城屬幽州而龍關仍屬冀州。春秋戰國時,赤城、龍關均屬燕國之地。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一曰“上谷”,此時赤城、龍關均屬上谷郡地。
前漢,赤城屬幽州上谷郡,其地在女祁縣(今鵰鶚)北邊,是斗辟縣的造陽。據《辭海》載:“造陽,古地名,在今河北獨石口附近(應在獨石口北“壩頭一帶”,此地有燕長城)。戰國燕破東胡後築長城,西起造陽,東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市)。”據《龍關縣誌》載:“龍門縣在唐以前名斗辟縣,有出土古碑為證”。也就是今赤城南自浩門嶺,北至獨石口北壩頭一帶應是斗辟縣地。《宣化府志》載:“前漢《匈奴傳》說:‘漢朝棄掉斗辟縣的造陽’。《匈奴傳贊》也說:‘漢朝放棄造陽以北九百里的土地’。顏師古(唐朝人,訓古學家,考注經書多種。)註解說:‘造陽,上谷的地方。斗是絕的意思,縣境地形陡險曲折突入匈奴疆界的那地方,就是造陽。’”《宣化府志》又載:“赤城縣地是上谷郡最北面的地方,地形如同牛角一樣突出北邊。所說古斗辟縣的造陽,正是這一帶地域,其地勢大體可以想見。”又載:“漢代上谷北界至女祁縣(今鵰鶚)即到了盡頭。女祁之北不再設定縣邑。所以《匈奴傳》稱為捨棄,然而,《匈奴傳贊》又明白地講:“漢棄造陽之北九百里土地。”其實,所拋棄的只是塞外的地方罷了。今赤城縣地本在邊塞之內,原來就未曾拋棄,所以判斷為上谷郡女祁縣的北境。此時龍關屬女祁縣。
後漢(25年——220年),時赤城屬幽州上谷郡下洛縣(漢置,今河北涿鹿)的北境。《宣化府志》按:《郡國志》里只有下洛,而沒有記載下洛與女祁相連。據《郡國志》載:“在以前史書上列的縣名,而郡志不記載的,都為清順治時合併地方減掉的。”女祁與下洛土地接壤,那么女祁併入下洛就可想而知了。此時龍關也因女祁併入下洛而屬幽州上谷郡之下洛縣。
晉代,赤城屬幽州廣寧郡下洛縣的北境。廣寧郡(郡治為今涿鹿縣境)之前屬上谷,太康年間設郡都尉坐鎮,統領三個縣:下洛、潘、涿鹿。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石勒(十六國時後趙的皇帝,公元319至333年在位。)偷襲幽州殺刺史王浚,以劉翰代理幽州長官。劉翰便把這一帶地方歸給段匹磾,這是晉代廣寧郡、縣淪陷的開始。到晉成帝(東晉皇帝司馬衍,公元325年至338年在位)鹹康四年(338年),前燕王慕容皝(十六國時前燕國君),後趙的石虎(後趙王),打敗了段匹磾,遼的地盤於是歸了後趙。前燕慕容皝又打敗了後趙,幽州的土地又歸了前燕。前秦符堅滅掉前燕,等到符洛北伐什羽犍(北魏拓跋珪之孫),該地又歸了前秦。之後又歸了後燕慕容垂。到晉孝武帝(司馬矅)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北魏王拓跋珪向南攻打劉亢,該地才全屬北魏所有。此時龍關與赤城一樣,於鐵蹄和硝煙中,城頭也在不斷變換著王者的旗幟。正如《龍關縣誌》上說的:龍關地自晉愍帝始,為石勒所襲,轉歸段匹磾,匹磾亦為鮮卑種。歷後趙、慕容、符秦、後燕、拓跋魏諸胡,相互竊據,而後此之蹂躪割棄,日駸駸(馬走的很快的樣子,比喻戰事變化的快)矣。《易》(《周易》)曰:“履霜堅冰至”。夫五胡(即後趙、慕容、符秦、後燕、拓跋魏)之亂,始於建安中,聽其部落散居六郡,遂至漸次猖獗。履霜之戒,惟洗馬江統(洗馬,官名;江統,西晉人,曾任太子洗馬之官。其寫了一篇《徙戎論》勸皇上停止外族向內地遷徙,未聽)之論最為切要,而說不能行。
北魏,赤城屬燕州廣寧郡的北部地區,是北魏六大軍事重鎮之一的御夷鎮(今雲州貓峪南)地。《水經注》載:“下洛,是北魏燕州廣寧縣、廣寧郡的郡治所在地。”《魏書·明帝本紀》載:“泰常八年(423年)在長川(即長川城,今內蒙興和縣)之南修築長城,從赤城向西至五原,東西長二千餘里。”《通鑑綱目注》載:“這裡所說的赤城就是元朝雲州的赤城站。”《水經注》載:“沽水注入大谷水,向南經獨石西,又向南經御夷鎮城西,沽水又往南流出獨固門(即今捨身崖),再向西南流經赤城。”《宣化府志》按:御夷鎮是北魏六大軍事重鎮之一,六鎮都在塞外,御夷鎮最東。”但據李善長的註解:“御夷鎮在獨石之南。”那么,其應在塞內。(詳見《御夷鎮址考》)
北齊,赤城屬北燕州長寧、永豐二郡地。《隋書·地理志》:“廣寧在北齊時設定北燕州,轄長寧、永豐二郡。”《舊志稿》載:“此時,在涿鹿以西設定長寧郡,東面設定永豐郡,赤城一帶應歸屬永豐郡。”龍關此時亦屬北燕州。
後周,赤城、龍關屬燕州。《隋書·地理志》載:“齊的北燕州,後周去掉了‘北’字。”
隋朝時,赤城、龍關屬涿郡的懷戎縣(即今懷來縣)。《隋書·地理志》載:“開皇(隋文帝楊堅的年號)初年,廢掉長寧、永豐兩郡。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初年廢掉北燕州。”《遼史·地理志》載:“隋代廢北燕州,改為懷戎縣屬於涿郡。”
唐初,復置北燕州,後來改為媯州(今懷來縣)媯川郡懷戎縣。爾後又改為新州(涿鹿縣),時赤城為新州龍門縣(今龍關)的北境。《唐書·地理志》載:“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號)十年(626年),討平了高開道,設定北燕州,恢復北齊的舊名,貞觀(唐太宗李世發的年號)八年(634年),改成媯州。”《宣化府志》載:《唐書·地理志》說:“武州缺少一個所領的縣即文德;新州缺少所領之縣四個:即永興、礬山、龍門、懷安。”然而考證《唐書·紀傳》言:“武德以後,沒有新州、武州的名字。到唐昭宗龍紀(唐昭宗李曄年號)以後(889年),李克用(五代後唐的創始人,突厥族,居住在沙陀磧)搶奪地盤,才開始見到新、武兩州的名字。那么,新州、武州應當設定在這時候。”又說:“唐代新州的龍門縣,就是今天的龍門縣,赤城和龍門縣(今龍關)接壤,卻沒有置縣,當時只是龍門縣的一部分,且為縣域的北部邊境。”時龍關為新州之龍門縣。
北宋時赤城、龍門為遼的地域,即遼代。赤城為西京道奉聖州(涿鹿縣)武定軍節度之望雲縣(今雲州鄉)地。龍關為奉聖州武定節度使龍門縣。《遼史·地理志》載:“奉聖州本為唐代的新州(今涿鹿),後晉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時獻給契丹,升其格轄領四縣,即永興、礬山、龍門望雲。望雲縣在新州東北二百六十里。”又載:“望雲縣本來是望雲川地,後來設定縣,直接隸屬於‘章愍宮’(遼景宗的行宮)。”《遼史·百官志》:“各處行宮,都部署總領契丹、漢人各處行宮的事物。景宗(即耶律賢)的行宮為章愍宮。”《遼史》載:“龍門縣有龍門山,兩山相對聳立,望之若門。邊外諸河和沙漠的潦水,都從這裡奔向大海。”這明顯是指今赤城縣境內的龍門峽而言。當時望雲縣距龍門峽僅僅五里左右,為何如此相近 而不屬,卻屬於遠處的龍門縣,這是因為龍門縣從唐代就已設定了。且今望雲縣地是唐龍門縣的北境。所以,這種說法一直歷代相沿,等到望雲縣與龍門縣同時設定時,依然沒有改變。”
南宋時,赤城、龍關為金的地域,即金代。赤城為西京路德興府(涿鹿)望雲縣地。龍關為德興府龍門縣地。《金史·地理志》載:“德興府是後晉之新州,遼時的奉聖州,金開國之初仍為奉聖州。金大安(完顏永濟的年號)元年(1209年),升為府。其轄縣六:德興(今涿鹿)、媯川(今懷來)、縉山(今延慶)、望雲(今赤城雲州)、礬山(今涿鹿)、龍門(今赤城龍關)。”又註:“赤城原來是望雲川的地方,遼代皇帝常在這裡居住,被稱為御莊。”
元代,赤城為上都(今內蒙正藍旗東)路雲州(今雲州)赤城站。是上都路雲州所統領之望雲驛道上的一個驛站,(詳見《明代赤城的戰略地位》)。《元史·地理志》載:“雲州為望雲川地,契丹(遼)置望雲縣,金代沿襲未變。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四年(1263年),升望雲縣為雲州,州衙設在望雲縣。到至元二年(1265年)州存縣廢。”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升宣德府(今宣化)之龍門鎮為已廢的望雲縣,隸屬雲州。所以,龍關在元初為宣德府之龍門鎮,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恢復望雲縣,置於龍門鎮,而屬上都路雲州之望雲縣。
明代,赤城為萬全(今萬全縣)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為明代設定的地方最高軍事機構,都司統領衛、所、堡,構成一方軍事防禦體系。)統領的赤城堡。《明史》載:“赤城堡於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置。堡東有赤城山,又有東河,其為通州(今北京通縣)白河之上游。西南距都司即都指揮使司衙門所在地萬全(今萬全縣)二百里。開平衛設在獨石城,該城也於宣德五年(1430年)築,宣德六年(1431年)將開平衛治由原來的開平舊城(元上都)遷至獨石。龍門守御千戶所(龍門所),宣德六年(1431年)六月設在東莊(李家莊)。雲州在明初隸屬北平府,洪武五年(1373年)七月廢,亦於宣德五年六月築堡,為雲州堡。景泰五年(1450年)置新軍千戶所於此。馬營堡,宣德七年(1432年)築(楊洪率卒築)。”《北中之路志》:“明洪武(太祖朱元璋)二年(1370年),發兵至開平即元上都,元兵逃到應昌,於是明軍收取了開平路(今內蒙克爾克騰旗西)。於故元上都開平城設定開平衛指揮使司。洪武三年(1371年)攻取雲州,各縣全都歸附。爾後廢掉各縣,隸北平都司管轄。宣德五年(1430年),設萬全都司,於是改屬萬全。因為以前大寧失守開平缺乏支援,宣宗(朱瞻基)採納陽武侯薛祿的建議,將開平衛由塞外遷到塞內獨石城,成為宣鎮(宣化)的北路。(明初,攻取開平設定衛所,東設涼亭、瀋河、賽峰、黃崖四驛站,連線大寧。西設桓州、威虜、明安、隰寧四驛站,連線獨石。爾後丟掉大寧,開平難守。至此,依陽武侯薛祿之請,遷開平衛於塞內獨石。而棄塞外之地三百餘里)。宣鎮北路也稱獨石路(詳見《明代赤城的戰略地位》)。其又分上北、中北、下北三路,即獨石、半壁店、貓兒峪、青泉、雲州、鎮安、君子、松樹、馬營、倉上、鎮寧、赤城為上北路;牧馬、龍門所、樣田、滴水崖(今後城)、長伸地、寧遠(今後城上堡)為下北路;金家莊、龍門衛(今龍關)、三岔口、鵰鶚、長安嶺為中北路。時龍關為龍門衛。
清初,赤城為赤城堡。於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置赤城縣。《畿輔通志》載:“赤城清初仍屬宣府鎮上北路赤城堡,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赤城縣。將開平衛(今獨石口)、雲州、龍門所、鎮安、馬營、鎮寧、滴水崖七堡併入,屬宣化府。龍關清初仍為龍門衛,亦於康熙三十二年,廢龍門衛,復置龍門縣。
縱觀赤城歷史沿革,正如《赤城縣誌》所言:“赤邊垣(邊牆,即長城)居全府(宣化府)之半,縱橫所直,皆古戰場也。明初徙治開平(即將開平衛治遷至獨石),外藩自撤(把抵禦外族的藩籬自己撤掉),已巳“土木”之變,馬營、獨石,實先蟻潰。嘉靖中,邊臣繕備,尺列寸守。於北路(即獨石路)尤三致意焉。然則縣境,實全府(宣府)之首領,神州之鎖鑰矣……。”

參考文獻

http://www.68166522.com/b303/b3039165.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968587.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