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徐偉強工藝美術師 青年陶藝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1974年生於陶藝世家,自幼愛好陶藝。1992年進入紫砂工藝廠,接受叔叔(高級工藝美術師)徐元明啟蒙,勤學苦練、虛心好學,打下了紮實的制壺及設計茶壺的基礎。1995年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後經徐漢棠大師悉心指點紫砂工藝技術和創作設計。思路不斷寬闊,作品富於變化,端莊典雅,線條流暢和諧,工藝精巧。2000年創辦了“徐偉強陶藝工作室”。2008年考上助理工藝美術師,2012年考上工藝美術師,作品多次在書籍、報刊上發表,深得海內外收藏家所喜愛並收藏。是紫砂界年輕一代中的一位傑出青年陶藝家 .獲獎經歷
2002年6月作品《竹福壺》榮獲中國名茶博覽會暨首屆碧螺春文化節中國紫砂藝術精品展“銀獎”;2004年作品《蓮花水浪壺》榮獲第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4年作品《仿古壺》榮獲杭州西湖博覽會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5年作品《景山松石瓢壺》榮獲第八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銅獎”;
2006年作品《福龍壺》榮獲第八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6年作品《風順壺》榮獲第八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銅獎”。
2010年作品《紫砂玉乳壺》被無錫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0年作品《四季如意壺》在手工制陶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2011年作品《仿古如意壺》在第十二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獲得“金獎”;
2012年作品《稱心如意壺》在手工制陶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精品介紹
八方井欄壺井欄壺為傳統壺型,“井欄壺”初創有個典故:清嘉慶年間的某一日,制壺知己楊彭年來訪,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設席庭院,以紫砂茗壺為題,相互交流心得。彭年問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搖頭道:“近日公務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萬物皆可成壺!”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飲甚歡。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有一丫環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丫環取水,腰身彎得有如一隻彩蝦,二人見狀相視而笑。曼生緊盯井欄與汲水丫環,慢慢地丫環化為一隻優美的壺把,井欄化作壺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傳下人送筆墨,當即在石桌上描繪開來,數遍而終成一壺。彭年曰:“此壺命為汲水壺如何?”曼生搖頭曰:“此壺天成,唯曰井欄。”二人相視大笑。井欄還有很深的寓意,深井有如文山書海,知識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誡世人:學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徐偉強的井欄壺,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加以自己的創新,做工精緻,造型別致新穎,值得收藏與把玩。稱心如意壺作品製作手法全面,線條流暢,別具一格,泥醇,形美,工精,韻深,壺身做成兩個大紅的紅心形狀,寓意美好,裝飾如意形紋,稱心如意因此得名,稱心如意,稱你心意。四季如意壺原礦小煤窯,朱泥調砂,全手工製作,如意式樣貫穿於整把壺中,如心意,如新意,如心儀,一把好壺,說的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的故事,一個好的工藝美術師,早就的是傳統與創新的工藝紫砂. 高升提梁壺此壺整體外觀簡練端莊,敦實和諧。壺身曲線運用十分得當,彎提梁使之別有韻味,壺身裝飾典雅大方,包漿漂亮,做工精細,壺名高升寓意吉祥。竹福壺竹福天成神韻動,佐靜添幽別有功,芝麻段泥出黃龍,聲敲金玉乍搖風,採用黃龍上的上等芝麻段泥,色澤純正,做工精細,品質優良,造型典雅,值得收藏和把玩的好壺。蓮花水浪壺江南水鄉,人間天堂,她遼闊、肥沃、豐饒,那一面面明鏡般的池塘,就如鑲嵌在江南水鄉的一粒粒晶瑩的珠子,池塘里,朵朵蓮花競相開放,植根於大自然,寄情于山水間,作者將蓮花塑造為壺身,壺嘴似魚頭,一朵捲曲的浪花裝飾為壺鈕,動感強烈,既有抽象的表現,又以具象的表演手法將自然界的美好瞬間捕捉,不由得讓欣賞著陶醉在美妙的律動中,並引起心靈的共鳴。乳香壺截蓋與壺身自然天成,線條柔和似美女輕搖蓮步款款而動,而壺嘴和飾上下飛的環扣把,卻顯得剛健有力,剛柔相濟,圈足的設立,使壺身在豐腴中透出挺拔俊秀,讓人愛不釋手。景山松石瓢壺怡情冶陶尚古風,耐得清寂不苟同,悠悠歲月石瓢壺,不老青春景山松。原礦朱泥,上等手工,造型古雅,整個壺彰顯著松樹的古樸蒼勁和紫砂的高貴大氣,是一把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福龍壺蝙蝠翩翩福齊天,祥龍降瑞喜連綿,鴻運伴君永相隨,玉露甘霖賽神仙,黃龍上的清水泥製作而成,二龍相互纏繞,瑞氣橫生,妙不可言,此壺在第八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獲得“銀獎”風順壺一帆風順飛輕舟,紫砂奇葩譽神州,漱玉能消煩惱愁,桃花源里不知秋。原礦紫砂泥料,精心製作而成,壺蓋上一帆揚起的風帆,象徵著前行的帆船,整器線條流暢,造型別致,新穎,心印,新意,心中有帆,就能遠航!
“仿古”情緣
宜興《丁蜀鎮志》記載:丁蜀以盛產陶瓷而聞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稱有著得天獨厚的陶土資源其中紫砂材質為世界獨有,有“寸土寸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之說,紫砂壺以器型,泥色和儒雅的風采取勝,始於宋,盛行於明清,流傳至今。每一件紫砂茶具的問世,無一不是將生活注入其中,將人的愛好、追求與審美心態注入其中,特別是當文人學士和陶藝師接觸並參與合作之後,就逐漸開創了一個集雕塑、詩詞、書法、繪畫、篆刻於一體的新局面,從此,妙壺佳茗給予人的不僅僅是唇齒啜飲間的享受,還使人享受到一個愛不釋手的含有豐富想像性創造性實用性的視覺盛宴。
“仿古如意壺”以具有悠然典雅之美的傳統“仿古壺“為藍本,飽滿圓融,演繹著經典的味道。首先從整體器型的氣勢談起,壺型整體的把握是藝人眼光水平的體現,基本的衡量標準是比例恰當輪廓線條流暢在實際使用中能使人拿捏舒服,相對而言,這把"仿古如意壺"可謂骨肉亭勻,身筒剛勁挺拔,流與把銜接非常連貫流暢,細看“仿古如意壺”壺鈕為如意形橋樑式,平緩舒展合體,巧妙地凸起能令壺的重心上移壺的口沿與壺蓋截成一條圓線,口蓋各占一半,蓋子蓋上即合成飽滿的圓線,口蓋採用暗工銜接,極為嚴整,一彎嘴胥出悠長秀美,含蓄挺拔,富有力度,收放得宜,出水乾淨利落,壺把隨壺身乘勢而起,張弛有度,收發自如,與壺的流遙相呼應,構成一種飽滿的氣勢,且與壺身如意貫氣,過渡也做得較好,其走勢以及線面過渡都較為靈動,壺身圓融,腹似虛實有通,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使整把紫砂壺器經由行雲流水的線條之美呈現出一種柔而不弱的爽利感,給人以豐腴的貴妃美人體的感覺“仿古如意壺”是全手工壺,傳統經典再次演繹,簡潔飽滿,壺體的凹凸面隨著線條的流動組合,若浮雲漂浮,詩意盎然。
“仿古如意壺”的創作理念源於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祝願,壺身以四個豐滿肥碩的如意雲紋組成雲紋舒展有致,形似花朵,自然爾雅,朵雲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雲”象徵高升和如意,別具一格。如意雲紋既是紋樣,又是構成器型的一個組成部分,使壺的裝飾與造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滿了悠然富貴的氣質,以“雲”作為
審美對象是對中國傳統審美加以探討,頗具典型意義,雲紋裝飾以極大的時空跨度和極盡豐富的形象顯示了中華民族對“雲”的文化。興趣和審美熱情,顯示了中華文明把自然現象提升為文化和藝術現象的創造力量。
“仿古如意壺”的泥色成熟穩重,端莊肅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色調,能安定心靈,親和力甚佳用朱泥做這把“仿古如意壺”的難度是比較高的,壺身的“如意紋”只能手工修飾出來,不僅頗費功夫也是對製作功底的檢驗,從設計輪廓來看如意紋樣大方舒展,十分靈巧、美感十足,而從線面來看,過渡、柔和、筋脈明朗、有肉有氣,可謂動人心弦的“活如意”這把壺猶如謙謙君子力蘊內中,身相應和渾然一體,而且能夠在泥色的襯托下呈現悠然,典雅之美,每當端起這把“仿古如意壺”的時候,輕盈的壺身和舒適的手把所帶來的特有韻味馬上瀰漫全身,觸摸著光滑圓潤的壺頸,欣賞由壺蓋和壺口的兩條線合成的飽滿圓線,轉動著銜接緊密的壺蓋時,是一種毫不矯作的美的生活姿態和高雅的情趣表現
我們在欣賞,把玩紫砂壺時,通常有一個審美標準。具體而言,首先要把握一個“潤”字,好的泥料色澤自然,溫潤凝重拿在手上感覺光潤古雅,也要把握一個“美”字,壺美得吸引人,養人眼,百看不厭,其光澤、花色、筋紋、嘴、蓋、把、形體神貌合一、自然大氣。還要把握一個"深“字,每一件精品無不融入作者自身的素質,修養和對美的追求,即功夫在壺外,更要一個“情”字,壺是有靈性的,人體與紫砂的觸摸情與土的天然相吻,你喜歡它,它喜歡你,久而久之,你離不開它,它也離不開你,紫砂的肌理、質感、高潔、敦厚、純樸、大雅就會呈現在
你的面前,也正是因為“仿古如意壺”符合潤、美、深、情的審美標準,才誕生了如此美侖美奐,令人難忘的工藝造型,久久熨貼著人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