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ler高原的岩石,屬於海相(在海洋的環境裡面沉積下來的地層)沉積序列,包括Darai灰岩在內,厚度達1400米。Darai灰岩由漸新統上部至中新統中部藻類和有孔蟲類生物微晶灰岩組成;Nakanai山地的Yalam灰岩更年輕,屬於新統下部至上新統下部,這種生物屑灰岩在顏色、孔隙度和滲透性上與白堊紀相似,它們的厚度在500~1000米不等;我國南方喀斯特碳酸鹽變化範圍很廣,自寒武紀至三疊紀,以塊狀灰岩、白雲岩和白雲質灰岩出露,在貴州和廣西,沉積序列厚度達3000米。我國南方喀斯特區在Muller高原和Nakanai山地海相沉積形成以前,就已經被抬升為亞歐大陸的一部分。
新不列顛灰岩和我國的碳酸鹽,都被認為是純可溶岩。與之相比,雖然Darai灰岩的一些岩層也是純灰岩,但存在較多數量的不純灰岩與鈣質碎岩屑夾層。我國南方灰岩質地堅硬、成岩程度高;Nakanai山地許多Yalam灰岩具有更為堅硬的屬性;而Muller高原Darai灰岩岩性介于堅硬和軟弱之間。
這3個區域在晚三疊世和早更新世喜瑪拉雅造山運動中被破壞和抬升,當抬升時,遭受了褶皺、斷裂和形成節理,為水滲透石灰岩提供了裂隙。當水積蓄於石灰岩層時,侵蝕運動開始,地下水道的溶蝕與輸出功能相輔相成,共同導致天坑和大型漏斗的形成和發展。
自然地理方面的比較
氣候、植被和水文,是影響上述3個喀斯特區域洞穴發育速率、海外地表剝蝕速率的重要因子。Muller高原的漏斗群,海拔高度為2000~3100米,屬於涼爽的高地熱帶氣候,年降雨量達3.5~4.5米;Nakanai山地為高濕、赤道性山地氣候,具有極大降雨量,年降雨量介於10~12.5米之間;我國南方喀斯特區屬亞熱帶氣候。Muller高原,氣溫的年均值和年變幅均可與我國南方相比。我國南方的氣溫受季節和海拔高度控制;但是Muller高原,氣溫僅僅受白晝和海拔高度影響;在Nakanai山地,氣溫的年平均值最高,年變幅最低。
Muller高原的植被類型,從混交熱帶雨林經苔原森林至含灌木叢與草地的無林地;Nakanai山地被原始熱帶森林所覆蓋;目前我國天坑處於農耕用地和亞熱帶森林複合地帶。在這3個地區里,氣候和植被條件是產生二氧化碳的理想場所,而二氧化碳對灰岩喀斯特溶蝕而言,又是必不可少的。
大型洞穴發育和地下河的存在,是形成大型塌陷漏斗必不可少的條件。洞穴塌陷後,河流有3個作用:溶蝕搬運碳酸鹽岩崩塌物,機械侵蝕搬運碳酸鹽和不可溶崩塌物,以及通過岩壁側蝕使洞穴繼續擴大。
在Muller高原,Atea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枯水期流量為4立方米/秒,豐水期流量超過30立方米/秒;我國小寨天坑地下河流域由碳酸鹽岩、砂岩和頁岩組成,面積為28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7~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74立方米/秒。在Nakanai山地和我國南方,季風雨產生的大量徑流都是破壞性非常大的機械侵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