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後葉催產素,全稱為垂體後葉催產素,簡稱催產素,是一種垂體神經激素,由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的巨細胞製造,經下丘腦一垂體軸神經纖維輸送到到垂體後葉分泌,再釋放入血。後葉催產素作為大腦產生的一種激素,男女都有。催產素能夠促進分娩過程中子宮的收縮,並因此得名(發現這一特性的科學家用希臘語中的“快速生產”來命名他發現的這種物質)。
臨床上主要用於催生引產,產後止血和縮短第三產程。此外具有廣泛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對女性而言,它能在分娩時引發子宮收縮,刺激乳汁分泌,並通過母嬰之間的愛撫建立起母子聯繫。此外,它還能減少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以降低血壓。
結構
後葉催產素的結構非常簡單,僅由9個胺基酸構成。人類與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催產素的化學結構如下:
半胱氨酸─酪氨酸─異亮氨酸─谷氨醯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甘氨酸─NH2
後葉催產素的結構和抗利尿激素(半胱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醯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甘氨酸─NH2)非常相似。
生理功能
具有刺激乳腺分泌和子宮收縮的雙重作用,以刺激乳腺為主,後葉催產素還是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的起源,戀人們之所以會渴望擁抱親吻正是由於催產素在起作用。當人體催產素含量上升時,會隨之釋放出大量能夠緩解壓力、延緩衰老的激素、更能促進細胞重生。
對乳腺的作用
催產素可使乳腺腺泡周圍的肌上皮樣細胞收縮,促使具有泌乳功能的乳腺排乳。哺乳期的乳腺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不斷分泌乳汁,貯存於乳腺腺泡之中。
對子宮的作用
催產素對子宮有較強的促進收縮作用,但以妊娠子宮較為敏感。雌激素能增加子宮對催產素的敏感性,而孕激素則相反。
對腦扁桃體的作用
研究證明,後葉催產素對腦扁桃體有直接影響,腦扁桃體是人腦內影響社會交往和感知情感威脅的關鍵區域,負責處理和儲存情緒反應。
美國《心理科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催產素可以幫助社交場合因羞澀而受人冷落之人克服社交羞澀感。以色列西弗自閉症研究和診療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在一個人的鼻子裡噴灑催產素有助於克服其社交羞澀感,增強自信,並且能使其更容易“合群”。但是催產素噴鼻對本來就很自信的人不起作用。
當心情開朗或有強烈歸屬感時,心臟會分泌催產素,壓力也得到舒緩。同時,體內組織的供氧量大量增加。
分泌調節
催產素的分泌主要受神經反射性的調節。嬰兒吸吮乳頭時,刺激信息傳入到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引起催產素分泌,使乳腺射乳,稱為射乳反射,屬於神經內分泌反射。在此基礎上可形成條件反射,嬰兒的哭聲或撫摩嬰兒即可引起射乳。
分娩時,子宮頸和陰道受到壓迫和牽引,可反射地引起催產素分泌,有助於分娩。必須指出,催產素雖然能刺激子宮收縮,但它並不是發動分娩子宮收縮的決定因素。此外,情緒反應如驚恐、焦慮等可抑制催產素分泌。
臨床套用
1953年,美國科學家迪維尼奧(VincentduVigneaud)成功合成了醫用的催產素分子,並因此獲得了2年後的諾貝爾化學獎。
天然催產素早在1911年就開始套用於臨床實踐中治療滯產了,1927年則在臨床用於引產,而1953年那是精確測定了催產素的結構並第一次人工合成,並不是說此前催產素沒有套用於臨床。
催產素的其它潛在商業用途,包括在食肆噴灑,以舒緩食客的情緒;或者舒緩示威者情緒,代替作用較強烈的催淚氣體。
研究發現
提高對伴侶的忠誠度
早在20世紀80年代,神經內分泌學家休·卡特就在研究中發現,大草原田鼠是一種“忠貞”的動物,雄鼠與雌鼠交配之後,一般不再與“第三者”發生性關係。隨後,科學家通過對人類自身的研究發現,人類的情愛活動與3種基因有關,這3種基因分別促使身體分泌多巴胺、苯乙胺和後葉催產素。後葉催產素與內啡肽有協同作用,前者啟動依戀他人的願望,後者則提供與愛人在一起時那種溫暖陶醉的感覺。因而,也有人把後葉催產素稱為“愛情激素”、“戀愛興奮劑”。
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雖然多巴胺、苯乙胺、後葉催產素等愛情化學物質的大量釋放,會使人產生愛的感覺,但是,我們的大腦不可能長期不斷地大量釋放這些物質,因為神經細胞只有受到新異刺激時才會興奮。固定的兩性關係時間一長,相互間再無新鮮感,也就再難以興奮起來,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情便消失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生化博士辛迪·奈克斯調查了37種不同文化氛圍中生活的5000對夫婦,並進行醫學測試,得出的結論是:18至30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男女相識、約會、結合和生子,之後,雙方都不會再有心跳及冒汗的情況。奈克斯說,愛情其實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雞尾酒”,是由化學物質多巴胺、苯乙胺和後葉催產素促成的,時間長了,人體便會對這三種物質產生抗體,而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雞尾酒”便會失效。之後,男女要么分手,要么讓愛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