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溪鎮[福建廈門市集美區下轄鎮]

後溪鎮[福建廈門市集美區下轄鎮]

後溪鎮是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下轄的一個鎮。廈門北站也位於此鎮。位於廈門市集美區工業區北部,集美工業區、文教區、新城區的組成部分,轄有10個行政村,總人口68734人,面積44.1平方公里。後溪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左右,絕對最高氣溫38℃,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後溪鎮旅遊資源豐富,轄區內名勝古蹟星羅棋布,白虎岩地勢壯觀險要,奇石林立;皇帝井、皇渡庵、薴溪橋、聖果院、壽石岩留下古老的傳說;碗窯古窯址、城內舊城遺址,記載著後溪的文明,還有田厝的獨木成林大榕樹正被闢為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後溪鎮下轄2個社區:新村社區、英村社區。10個行政村:前進村、溪西村、後溪村、侖上村、崎溝村、東宅村、後埯村、岩內村、黃地村、許莊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後溪鎮常住人口37848人,流動人口44906人。 以漢族為主。

地理環境

後溪鎮 後溪鎮

後溪鎮位於廈門市集美區工業區北部,集美工業區、文教區、新城區的組成部分,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廈門第二大流域——後溪流域流經本鎮的後溪村、前進村、溪西村。這裡年平均氣溫21℃左右,絕對最高氣溫38℃,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

水產資源

後溪鎮依山傍海,在杏林灣開發水產養殖1257畝,盛產蝦、鰻及鰱、鯉、羅非等淡水魚。

經濟概述

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

到2000年底,後溪鎮轄區落戶的三資企業已達20家,三資企業按照國際慣例進行管理,生產經營趨勢較佳,產值利潤連年遞增,2000年全鎮工業產值14049萬元。轄區擁有工業園2個,已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熱土。後溪鎮物產豐富,品類繁多,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長足發展,是廈門經濟特區輕工業原料和“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基地。全鎮15498畝耕地,除種植水稻、甘薯、大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蔬菜、花生、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全鎮水果面積16844畝,主要有龍眼、荔枝、柑桔、香蕉、臍橙等。2000年全鎮農業產值5230萬元。此外,以生豬、家禽為主的禽蓄養殖業也比較發達。

綜述

2012年底,全鎮常住人口37848人,流動人口44906人。實現工業總產值34億元,同比增長13.33%;實現財政總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24.74%,其中鎮本級財政收入1.06億元,同比增長30.86%。2012年農業產值6920萬元。第一,二產業2012年生產總值為33.69億元,同比2011年的28.73億元增長17.26%。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為50億元,比2011年同比增長25%

第一產業

2012年,圍繞既定的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要求,多措並舉,廣開渠道,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全鎮果樹種植面積17309畝,總產量3450噸,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9130畝,總產量5811噸。是年畜牧業生產情況良好,出欄家畜43310頭,產量3421噸,奶產量376.5噸。出欄家禽348210隻,禽蛋產量158噸。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3元,同比增長11.99%;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767人,完成區下達任務數的118%;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407人,完成區下達任務數的119%。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發放種糧農資綜合補貼18.02萬元,水稻良種補貼3.57萬元,農機具購機補貼26.43萬元。至年底,全鎮已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30家,其中琴鷺鮮花專業合作社獲“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稱號,被列入國家農業部、發改委、科技部等12個部門聯合發布的全國首批示範合作社名錄,成為福建省規模最大的鮮花切花科技示範基地。

第二產業

2012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4億元,比2011年的30億元同比增長13.33%,完成年度計畫(37億元)的91.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富爾泰(福建)實業有限公司實現工業產值4469萬元,青木針織服裝實現工業產值4345萬元,鵬嘉得服裝織造實現工業產值4296萬元,飛鵬運動器材實現工業產值4122萬元,大海漢輕紡實現工業產值4049萬元。工業集中區中宏璟紙品已封頂投產,華懋新廠、華鋰能源、洪海機械也已完工正式投產,康柏機械連續兩年產值增長20%,以機械製造、紡織、高科技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鏈逐步形成。

第三產業

集美後溪鎮 集美後溪鎮

2012年,新開發大中型服務業項目16個,其中在建8個,包括新城際廣場、海西汽車物流中心等項目,總投資約59億元;籌建8個,包括IOI、萬科等大型房產項目。以廈門北站、集美新城建設為契機,後溪鎮商貿服務產業向現代化、多樣化、集群化發展。隨廈門郵件處理中心正式投用,海西汽車物流中心、建發進口大眾4S店等一批物流項目加速推進,物流樞紐地位凸顯。龍廈鐵路、廈安高速公路通車,海翔大道、天馬路全面打通,後溪長途汽車站、廈安瀋海高速樞紐互通、新324國道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快,北站道口經濟區域成型。至年底,新站營運中心9家營業,創新大廈竣工, 10家機構入駐,樓宇產業拉動作用日益顯現。集美城隍文化節成功舉辦,閩台文化古鎮正式落成對外開放,軟體園三期有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落地生根。中駿四季陽光1080套房源全部售罄,新引進萬科、IOI等一批規模大、層次高、帶動效益顯著項目,持續推進後溪花園等在建項目,後溪鎮三產布局基本完成。

社會事業

教育狀況

後溪鎮 後溪鎮

後溪鎮區域內有1所中學和1所中專學校,在校學生1663人,有11所國小,在校學生3001人,幼稚園13所。95年通過省“兩基”和“六督導”的檢查驗收。

基礎設施

設有後溪郵電局,代辦多種業務。全鎮電話裝機已進入平常百姓家,還擁有眾多行動電話,通訊手段日趨現代化。

後溪鎮水源充裕,水質良好,建有日供水3萬噸的後溪自來水廠,境內還有3大自然溪流,可充分滿足生產、生活用水。後溪轄區內擁有眾多的配電器,可完全滿足全鎮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電和外商投資的需求。

交通運輸

廈門新火車站動工 廈門新火車站動工

後溪鎮交通十分便捷。路寬60米的同集路為緊臨我鎮東部,路寬32米的324國道橫過本鎮西部兩個村,路寬36米的孫坂公路貫穿本鎮東、西部,與同集路、324國道相連線,泉、廈、漳高速公路及田(厝)集(美)連線線從我鎮穿過,這些高等級公路與港頭、岩內、田頭等縣鄉公路配套,組成高密度的交通網路。鎮政府距高崎火車貨運站13公里,距高崎國際機場15公里,距東渡港20公里,距廈門客運碼頭27公里。 通訊後溪鎮的通訊網路已併入廈門程控電話系統,可直撥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地區和全國各大城市。

風景名勝

後溪鎮 後溪鎮

薴溪橋 位於集美區後溪鎮薴溪村口,橫跨於薴溪之上,系古代同安連線漳、泉兩地的古驛道。宋代,隨著福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安縣境內的古驛道逐漸形成。據史料載: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邑人徐誠石為橋,後圯。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徐誠之孫徐應冒與道士法冒重建。橋呈平梁式,東西走向,橋墩呈舟形,橋面48條石板鋪成。該橋為廈門地區現存最長的古橋。元代文人鄧子實的《薴溪》詩云:“日照松梢宿兩乾,秋風剪剪作輕寒。青林缺處雲山好,更過橋西仔細看。”1982年由廈門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後溪城內城遺址 位於集美區後溪鎮城內村。

城內城又稱霞城,清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福建總督李率泰、同安總兵施琅等督造。據《泉州府志》載: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清政府為圍困鄭成功的抗清武裝,實行“遷界”政策,沿海居民以垣為界,三十里以外盡墟其地。城內城即是在此形勢下建成的界城,康熙十八年(1679年)後,清政府下令復界,此城遂逐漸廢棄。

薴溪橋 薴溪橋

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150米,南北長200米,城牆以花崗岩條石乾砌而成,設城門四座。1958年城牆大部分被拆除,現僅存北面城牆一段,長30米,寬7米。高4.54米,北城門高3.2米,寬2.2米,進深3.5米,門額石匾上鐫刻楷書“拱辰門”等字。1993年南城門的“臨海門”門額石匾被發掘出土,現藏於城內村城隍廟。

1982年由廈門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