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凹尾龍

後凹尾龍

後凹尾龍,生存於7500萬年前,晚白堊紀時期,是食草類恐龍。

基本信息

後凹尾龍(屬名:Opisthocoelicaudia)是種蜥腳下目恐龍,身長12米,生存於晚白堊紀地蒙古。

參數

後凹尾龍後凹尾龍

恐龍名稱: 後凹尾龍

拉丁文名: opisthocoelicaudia

恐龍體長: 12米長

恐龍體重: 不詳

恐龍食物: 植物和樹上的葉子

生存年代: 7500萬年前,晚白堊紀

生存地點:蒙古

辨認要決: 不詳

恐龍種類:蜥臀目·蜥腳類

來 歷

後凹尾龍意為"尾骨後部中空"

簡 介

蒙古戈壁的自然氣候是乾燥、多風。科學家們澇災這裡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後凹尾龍的骨架,頭已丟失。僅這一發現就引起了很大的震驚,因為大多數蜥腳類恐龍都生活在幾億年前的侏羅紀。 在後凹尾龍的腿骨化石上發現了牙齒的印記。一定是這隻恐龍被別的什麼動物咬過。大概是一隻路過這裡的恐龍發現了它的屍體,並且吃掉它的頭和脖子。也可能它的頭和脖子在搏鬥中就被咬掉了。科學家們試圖猜測這隻恐龍的頭是個什麼樣子。有些人認為圓頂龍或內美蓋特龍的頭與後凹尾龍的身體骨架很相配。後凹尾龍四肢粗壯、步履蹣跚,行走時尾巴抬離地面。它時而停下來吃樹頂的葉子,有時它要站起來夠汁液豐滿的樹葉,這時前肢抬起,它就用強壯的尾巴著地作為一種支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