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母

龍母

龍母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中部,交通便捷,省道隆江線、和洋線、珠鐵線縱橫貫穿全鎮,是連線上下半縣、貫通中部鄉鎮的交通樞紐。韓江上游,距縣城28公里,是一個革命老區鎮。全鎮總面積14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3萬畝;轄1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5.32萬人。

基本信息

概況

龍母鎮,龍母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中部,韓江上游,距縣城28公里,是一個革命老區鎮。
11
全鎮總面積14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3萬畝;轄1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5.32萬人。
龍母交通便捷,省道隆江線、和洋線、珠鐵線縱橫貫穿全鎮,是連線上下半縣、貫通中部鄉鎮的交通樞紐。主要以農業為主,盛產稻穀、玉米、黃豆、木薯、綠竹等。水力資源蘊藏量達6萬千瓦,其中尚待開發2.5萬千瓦。有礦泉水噴泉多處,流量大,水質可與法國維希礦泉水相媲美。礦產資源品種繁多,其中稀土蘊藏量達54萬噸,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銅、鋅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瑩石等。鎮內主要企業有10餘家針織廠、大廟礦泉水廠、3個綜合養殖場,以及洋田、赤塘、小廟3座水力電站。主要民間傳統曲藝有馬燈舞。主要特產有高山茶油、腐竹、柿子、柑桔、臍橙、魚生等。

傳說

傳說一(白族)
相傳,龍母原是一個砍柴姑娘,跟媽媽住在綠桃村耪田種莊稼。一年,騰越坎子凹的黑龍占據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變成一片汪洋。老百姓無法安生,紛紛逃往外地。母女倆無人幫助,無法逃走,只好到蒼山的蘭峰以割草砍柴為生。一天,女兒口渴,見樹上結了一個又綠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裡放,桃子滑到肚裡,從此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女兒怕別人笑語,把兒子丟進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給小孩餵食,不僅沒餓死,還長得天真活潑。龍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後跟龍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倆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龍潭邊歇腳,得知龍王生病,孩子被請進龍宮,用仙草治好了龍王的病,在宮時,孩子出於好奇,穿上了龍王的共袍,變成了黃龍,然後打敗了黑龍,解除水患,大理重又變成了肥沃的田野。綠桃村的百姓為他建了龍王廟,尊小黃龍為本主,稱小黃龍的媽媽為龍母。
傳說二:
“[2]”作為一段傳說,在廣東、廣西至越南北部一帶都有流傳,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來,頭髮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里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民眾戰天鬥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斗”那么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於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月又二十七天,那隻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餵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斗,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民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傳說三:
傳說有超人的領悟能力,好常在人多的地方呆呆地望著星空,好像和什麼神靈對話似的。有的人瞧她這個樣子,在出遠門時,就上門來找她,請她預測一下,可有什麼社員禍福?她看看來人的面相、手相,就輕聲地說了起來,某月某日,你會遇見些什麼,如果你如此這般,就不會有妨礙,否則就會有禍患。或者你將在某個地方,碰上這樣一個人,這個人會指點你做什麼什麼樣的生意,你聽了他的話,就可以賺錢。來人往往是似信非疑地走了,但當他們真的外出回來以後,卻又異口同聲地說,溫女氏的預言都一一就驗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遠遠近近的人們,都把她看成了“神女”。
傳說四(壯族)
傳說在廣西上林縣塘紅鄉石門村有一位寡婦,無兒無女。有一天,她到門前不遠處的水潭裡(當地人稱“石南海”)挑水,把水桶提起來後她發現裡面竟然跑進來了一條小蛇,於是她就把這條小蛇倒掉了。她重新舀了幾次,每次這條小蛇都跑到水桶里去。寡婦無奈的說:“既然你我這么有緣,那我就收你做我的兒子吧。”這條小蛇和寡婦就這樣成為了母子。殊不知,這蛇來歷不一般,它本是天上的神龍,由於出來遊玩缺失了法力而掉落在水塘里。神龍在寡婦的照顧下法力日益恢復,但卻不肯離去,每到洪水來臨,神龍就會潛入水潭之中,張開鱗片,捕獲魚蝦無數。平常,寡婦切菜餵豬,有一些菜葉會掉落在地上,神龍就會用尾巴把菜葉掃回簸箕里,有一次,寡婦不小心把神龍的尾巴砍斷了,寡婦好不傷心。從此,大家給神龍娶了個壯族的名字,叫做“特掘”。“特掘”翻譯成漢語意思就是沒有了尾巴的雄性的蛇。終於,寡婦年老得病去世,因為寡婦平時貧困而且小氣,大家都不願意來幫忙下葬,他們對“特掘”說:“你母親那么疼你,你自己看著辦吧”。那時,正值清明時節,那夜,風雨交加,閃電轟鳴,“特掘”盤在搭起蚊帳的
11
竹竿上,眼淚縱橫,不一會,窗戶被風吹開,一口黑色的棺材飛進屋內,一股清風把寡婦移入棺內。此時,“特掘”化作飛龍騰空而起,尾隨棺材沿著山脊破空而去,山上草石樹木紛紛讓路,終於,“特掘”把他母親安葬在一個叫“敢仙”的石洞裡,並且用河裡的泥漿封住棺木,至今,泥漿仍在,裡面河蚌、螺絲、魚蝦殘殼還保存完好。當地的村民目睹這一幕,紛紛望著“敢仙”的地方叩拜,“龍母”和神龍“特掘”的故事廣為流傳。至今,你到石門村,每逢清明時節都會颳起一陣春風,伴隨著細雨,人們就會喜悅的說:“‘特掘’回來掃墓了!”,春風化雨,預示著一年的風調雨順和神龍母子對一方的庇佑和福澤。

文獻記載

廣東《德慶州志·卷五》有:“龍母神生於周秦之世,載《南漢春秋》志乘廟原碑,斑斑可考。”的記述。德慶縣悅城龍母廟的《孝通祖廟舊志》寫得更加具體:“敕封護國通天惠濟顯德龍母娘娘,溫氏,晉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廣西藤縣人,父天瑞,宦遊南海,娶悅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龍母,其仲也,生於楚懷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廣西梧州的地方志《藤縣誌·卷六》,則對龍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確的考證:“按龍母贏秦祖龍(即秦始皇)時之神也。溫姓或曰蒲姓(“溫”即龍母原居於“溫水”,古人隨其祖居地而作姓“溫”也。)……今考粵東肇慶府舊志及悅城孝通祖廟舊志,鹹以為藤縣人,則無論毓於何都,其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無疑者,然其墓獨在悅城,何也?父天瑞娶悅城梁氏,生三女,龍母其仲也……隨其母至悅城,心喜其地,欲以為安厝所。因熟記之,及歸於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宮狀,喜水,母豢漸長,放之江遂去,越數年,鱗甲輝煌,復來見母,母知龍子之遠迎也。別其父母曰:兒當乘龍至悅城,遂跨龍,薄暮抵江口。……”龍母仙逝後,“立廟祀,極顯應,故至今香火獨盛雲。”可見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來,民間始於秦朝有關龍母的傳說是有史可據的。
文化是一種社會裡精神財富的積累,它通過書籍、藝術品、民間傳說、建築物等在時間上傳之後世,或在空間上向一定地域傳播。產生於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遠播我國東南沿海、東南亞一帶的龍母崇拜,其產生的大量詩詞、楹聯、傳說、戲曲,由龍母崇拜產生的一些獨特古建築古壇、民風民俗,由龍母崇拜促進和發展的文物旅遊,就構成了一種龍母文化。這同全中國的黃帝、炎帝情結,以及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東南沿海的媽祖崇拜等同樣道理。只不過是崇拜的地域大與小而已。正如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楊應彬寫的七絕詩所揭示那樣:“龍母出龍國,江聲載譽聲。原無迷信意,本為濟蒼生。”這完全道出了龍母崇拜和龍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質區別。

文化內涵體現

1、龍母文化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
“圖騰崇拜”是社會初級階段的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國黃帝、炎帝所出的漢族圖騰崇拜物是“龍”。“龍”是我們國家的象徵,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國人也有崇拜“龍”的習慣,他們在農曆正月舞龍,二月有祭龍節,要殺豬祭龍,祈求人畜平安、糧食豐收,五月初賽龍就是證明。溫氏因豢養龍而成為龍母,又因受“龍”的圖騰影響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在南方,“龍母”是珠江的圖騰。
龍母文化中的“龍的圖騰”色彩是十分濃烈的。傳說中的龍母豢龍,龍銜魚孝敬龍母;龍母不願接受秦始皇的禮迎,龍就引船四次南返;龍母仙遊後,五龍化作儒生來操辦喪事,“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為墳”;五蛇守廟側直至以後歷代皇帝因征戰將領的風送轉運,勝利奏凱,地主郡縣的陰陽協調,雨澤豐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順暢都歸功於龍母和五龍的賜福,而不斷地給龍母以敕封,無一不顯示“龍的圖騰”的意義。“龍的圖騰”既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遺產,又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財富,我們海內外的華人自詡的“龍的傳人”。“龍”的精神,即團結整合、利澤天下、奮發進取、天人和諧的精神,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國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辦。龍母文化正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信仰自由,發揮這種文化的作用,將能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華人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龍母文化是“龍的傳人”對母愛主題的真情抒寫。
龍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在南國的“龍的傳人”的眼中,龍母就是他們的一位偉大而又仁慈的母親。
在傳說中,龍母是偉大的,她勤勞、聰敏,不僅有“利澤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澤天下”的本領,善織能耕,心靈手巧,既有扁鵲的醫術,又有預測風雨,先知禍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還確有“利澤天下”的實績,戰國和秦時的西江流域還屬蠻荒之地,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當險惡,龍母率領南越、西甌、駱越的民眾開荒山、治旱澇、導江河、抗洪水,戰勝許多自然災害,使蒼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發展,且因有豢養五龍,雨澤萬方,秦始皇禮迎未果的神話故事,而備受愛戴和擁護。
在傳說中,龍母又是仁慈、博愛的,這位阿婆、阿嬤在“無意望報”的“豢龍和養物放生”中顯示她的“愛”,竟澤及到生物,龍子復來後“蟠鏇遊戲。親馴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現了久別母子的無限情深。更為高尚的是她的“母愛”是有原則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農人惡其害稼,母便斷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對它牽腸掛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這種仁慈、博愛的母親情懷,又擴而成為“利澤天下”的願望和行動。這種“母愛”,對當時和後代的普通人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親切的,人們才越把龍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親,而四時禮拜,特別是當他們在憧憬追求一種理想目標或者在生命的遊戲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為勝利者的時候,他們就越會像祖宗、母親傾訴一樣,向龍母祈禱,從而獲得內心的慰藉。千百年來,許多人來參拜龍母,正是懷著這種尋根拜祖的感情而來的,原來並無迷信色彩。
3、龍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護神”的讚歌。
古代生產力落後,西江流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社會不文明,官害嚴重,人們害怕水旱害,惡浪驚濤,渴望風調雨順,農漁豐收,安居樂業。於是,龍母豢龍的傳說傳開以後,人們寄託龍母,把龍母當作水域的“保護神”,祈禱龍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寧就是自然的了。
探討龍母文化對研究神話的起源和作用,對認識我國古代,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對宏揚中華民族“龍”的精神,對保護、宣傳和利用文物,對開發文物旅遊資源,都有積極意義重要。

龍母廟

梧州龍母太廟
位於梧州城北桂江東岸,桂林路北端,始建於北宋初年,明萬曆、清康熙、雍正年間曾重修,是一座廣
11
西少有保存至今的,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文物古蹟,有很高的歷史、旅遊價值。
龍母廟依山面水,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由牌坊、前殿、中殿、後宮、行宮、龜池、商場等組成。正殿雄偉莊嚴、雕樑畫棟,前座正殿中供奉著龍母像,善男信女們多到此殿朝拜,以祈龍母賜福庇佑,故正殿前庭,一年四季香火不斷。右側殿供奉傅大將軍像,左側殿供奉龍太子。正殿後的中座,懸掛著龍母進京巨幅浮雕。後宮陳列著龍母床和龍太子床,主殿右側為龍母行宮,為接待室。
二樓供奉著關帝神像,左側有一池清水,內有一頭萬年長壽石龜,大龜背上馱著一大型石刻"總府題名碑"。遊客到此拿錢幣"投石龜求好運"。龜池後山壁上有一大型浮雕"五龍噴水壁"。
悅城龍母祖廟
悅城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時代,現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以優美的風水環境和獨有的“龍母文化”而名播海內外,是廣東省內香火最旺、鞭炮最多、最富神奇色彩的廟宇。
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悅城鎮五龍山下,悅城河與西江交匯處,秦漢期間興建。歷代相傳悅城龍母樂善好施,能消災解難,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尤其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到初八的龍母誕期,來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數以萬計,香港來的人也不在少數,成為一大奇觀。
龍母曾得到歷代皇帝的冊封,現在廟中還完整地保存著明代開國皇帝的洪武詔書碑。一千多年來龍母祖廟重修了13次。在公元1905年(清光緒31年)曾集中兩廣的能工巧匠,耗費巨資,花了七年的時間重建了這座龍母祖廟。1985年,社會公眾和港澳同胞集資300多萬元,又進行了全面的整修。
龍母祖廟是一座磚木石結構的建築群,也是一座凝聚了歷代建築和造型藝術的殿堂。龍母祖廟建築群具有良好的防洪、防火、防蟲、防雷性能,雖經百年風雨雷電,至今瓦不漏,牆不裂,柱不彎,地不陷,令專家驚嘆不已,稱為南方低水地區古建築的典範。特別是它完整的地下排洪渠道設計非常巧妙,溢流通暢快捷。每逢洪水侵浸,廟宇內外清潔如故,絕無淤泥。廟內梁、柱、桁、檐,幾乎全是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絕倫的藝術品目不暇接,令人嘆為觀止。它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南方古建築“三瑰寶”。
它具有“神”、“絕”、“巧”、“靈”四大特點,整個建築群與周圍的山水和諧相契,渾然一體。龍母祖廟石雕、磚雕、木雕、陶雕等,建築雕刻藝術巧奪天工,廣泛運用深雕和透雕工藝,使得祖廟建築活靈活現和具有立體感;廟內木雕、陶雕題材廣,造工精、數量多、保存好,堪稱小型雕刻藝術館。龍母祖廟無論從建築技藝、文化底蘊都堪稱“古壇僅存”。同時它在建築藝術上別具一格的防雷、防水、防蟲技術也堪稱一絕。
岑溪市龍母廟
岑溪市現有龍母廟兩座:一座是大竹村龍母廟,位於岑溪市糯垌鎮大竹村龍母盎的父老河與糯垌河交匯處,建於何年不詳,遺址已毀,1990年重建恢復原貌。另一座在三堡鎮糯垌河與義昌江交匯點的三堡街上,建於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還有道光年間的和光緒年間的石刻碑文和古鼎。這兩座龍母廟都是民間自發籌款建設的,規模不算大,占地面積約有五六百平方米,供奉主要有龍母,也有關公及道教等,宗教文化繁雜。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每年也有龍母誕活動,占地規模比德慶和梧州小。
在岑溪的政區地圖上,至今還非常明確地標記有“鳳廟沖”的地名。當地有很多人把“鳳廟沖”也稱作“鳳墓沖”。“廟”、“墓”不分,“鳳墓沖”就是“鳳廟沖”。村中的老人傳說,這是因為鳳嬌17歲那一年突然失蹤,鄉親們四處尋找,都找不見鳳嬌的蹤影。鄉親們在“豢龍潭”邊拾到風嬌的花鞋一隻,在三堡河灣撈到鳳嬌的花鞋一隻。大家誤以為龍母娘娘肯定是溺水而死了,於是為鳳嬌葬鞋立墓、立廟紀念。數年之後,鳳嬌突然歸來,全村人嚇了一跳,以為是風嬌變鬼回來了。一問才知道是鳳嬌“乘龍”去廣東悅城探梁三公了,全村人皆大歡喜。由此可以分析,該村“鳳廟沖”的“鳳廟”與“鳳墓”,應該是當地歷史上最早的龍母娘娘的“墓”和“廟”。據考察論證,糯垌鎮父老河在糯垌鎮與糯垌河交匯,在交匯點就建有龍母廟。此外,在糯垌河與義昌江交匯點即三堡街也建有龍母廟,在義昌江與藤縣的繡江交匯點也建有龍母廟。
大明山龍母廟清代編撰的《武緣縣圖經》卷三記載:“龍母廟,縣境多有之。”經初步考察,環大明山有龍母廟約20多座,均供奉龍母。重要的廟宇有:
武鳴縣馬頭鎮全曾村廟口屯的大明山“佬仆”廟(即龍母廟)。“佬仆”廟是環大明山地區歷史上最大、最古老的壯族龍母廟,也是廣西有文物遺存的最古老的龍母廟之一。所供奉的龍母神,壯語叫“佬仆”,即“駱越祖母王”。神像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被毀,廟宇建築在1950年被拆,遺址上只剩下4個唐代的石柱礎和散落遍地的唐磚和唐瓦。武鳴縣羅波鎮“廟佬仆”,也稱“羅波廟”。羅波廟壯語叫“佬仆”即漢語的“龍母”,也是環大明山地區最著名的壯族龍母廟。該廟位於風光奇異的羅波潭邊,現存的主建築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現在的神像是1999年民眾自發捐資重塑的。供奉的神祇有“佬仆”(龍母)、岑瑛、神農、觀音、關公、岳飛、土地等。
武鳴縣兩江鎮英俊村“婭仆”廟,漢語稱“感應廟”,所供奉的主神漢名叫明山感應大王,壯語叫“婭仆”。這是兩江鎮規模較大的龍母廟,在1949年前祭祀日有上萬人參加祭祀活動。原廟址在大明山銅礦峽谷里,後在河口處建起如今的感應廟。
此外,武鳴縣兩江鎮龍母村龍母廟、合聳村坡聳屯的達公廟、雲川村拉敢屯的達仆廟、培群村碩板屯的婭仆廟,城廂鎮大同村婭垌神廟、夏黃村起鳳山婭仆(龍母)廟,陸斡鎮韋楊村明山廟,馬山縣古零鎮裡民村內感屯大明山靈感大廟,上林縣塘紅鄉石門村敢仙洞的天地廟、明亮鄉亭亮舊圩的婭仆廟、西燕鎮淥戶屯的高仆廟、大豐鎮靈威村的特掘廟、巷賢鎮周富村特掘廟、六聯村樊村屯的大廟、三里鎮的羅波廟,賓陽縣思隴鄉的勝龍廟等,雖然不冠於龍母,但它用壯語名稱命名,意思均為龍母廟,這是與西江流域龍母廟明顯區別之處。

龍母誕

祭典由來已久,場面隆重西江流域人民凡遇大小事情都習慣到龍母廟祭拜。廣東德慶悅城,廣西梧州、藤縣的龍母廟,在龍母信眾中最負盛名。解放前,在西江航行的船隻、輪渡,遇龍母誕期,船隻如航至龍母廟三里之內,不分日夜,必鳴笛或打鑼,燒香點燭,遙向廟前致拜,航行到廟前河面,即停船上岸入廟參拜,獻香奉燭。龍母誕習俗活動延續兩千年,至今常盛不衰,其悠久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形式,使它成為廣東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代表作,祭典大體分為公祭和民祭活動。
公祭龍母公祭龍母場面宏大,儀式隆重。一般以政協牽頭組織,召集當地的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通常將龍母誕祭祀活動與招商引資洽談會、團拜會、懇親會等結合起來搞。祭典主要包括:恭讀祝文、龍母升座揭像、三牲祭龍母、鮮花貢品敬獻龍母、五龍祭母、天地人共祭、龍母呈祥、萬人敬拜上聖香等儀式。公祭後一般是民眾自發組織的民祭龍母的活動。
民祭龍母民祭龍母一般是以社團堂口組織牽頭,善信自發參與的祭祀。從龍母誕期的第一天(初一日)開始,民祭龍母的祭祀活動變得活躍起來,不論白天和黑夜,總能看見熙熙攘攘的人群,手裡拿著各種祭品,在龍母祖廟肅穆的山門廣場上,虔誠祭拜,至初八達到高潮。
民祭龍母的祭典,也遵循著一定的程式。進廟前,一般先洗龍泉聖水,象徵著洗去世塵,去除污穢,才能獻祭聖潔的龍母;然後是引香火。香燭是祭祀的必備物品,在香壇里把香點燃,再以香火將蠟燭點燃;呈供品,供品五花八門,因人而異,原意是滿足神明的飲食需要,一般有:“三牲”、食品、茶點、酒水,民間的看法是“非獻酒,神難滿意”;之後是跪叩、祈禱。正對龍母祖廟的山門,雙手舉香於額前,許願或還願,然後行三跪九叩之首禮;燃金銀紙,即神靈的銀紙,有路路通、龍船、金山,甚至有彩票,覆以紅紙做的龍袍,放入“聚寶爐”內焚燒,最後是放炮竹,表示歡迎神明鑑納,整個祭祀儀式結束。但也有特殊的情況,增加或減少上述程式也常見,甚至可以請廟內的導遊小姐或廟祝公指導祭祀最保險。

龍母洞

馬盂山西峰海拔1738.4米,為平泉境內最高峰,四周群山拱奉,猶如眾星捧月。峰頂有一天然石洞,深約10米,高約3米,闊約2.2米。洞頂岩縫數注山泉滴漏,四時不絕。泉水下滴,珠珠落玉。遊人置身洞中,仿佛進入水簾洞內。洞中光線暗淡,幽靜潮濕,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這就是聞名遐邇,人們口耳相傳的“龍母洞”。
傳說波海龍王之女,與李姓青年相愛,並懷身孕。老龍王發覺此事,十分惱怒,遂將龍女逐出龍宮,貶入人間。龍女便與李姓青年沿遼河而上,直至源頭馬盂山頂,於密林之中尋得一個幽靜山洞。二人便居住在此,砍柴、耕種,過著普通農家的生活。後來龍女生下“怪胎”,人面蛇身,遍體覆麟。其父見狀,以為不祥,揮刀準備將“怪胎”砍死。一刀砍在尾巴上,“怪物”化龍,升騰而去。有人說,飛向長白山五大連池,後修煉成仙。也有的說,飛向黑龍江,作了江龍王。
這就是人們互相傳誦的“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在海南島、珠江流域也有“掘尾龍老李”傳說,龍母姓溫,廣西武鳴河古稱“溫水”,故可推斷出她是生長於駱越壯侗民族地域。譯音“李”字,在壯語中就是“蛇”的意思)。每年的八月份前後,龍母洞西北方向黑雲長起,電閃雷鳴,黑雲南行馬盂山,定大雨或冰雹,人們便說是“禿尾巴老李”探母來了。
龍母洞一年四季香火不斷,特別是五月節那天,善男信女長途跋涉,登上馬盂山龍母洞,或祈求或還願,求神拜仙,絡繹不絕。如今,龍母洞已建成木製朱門,洞口上方書寫著“龍母洞”三個漆黑大字,兩旁一副對聯:“古洞雲中龍母府,咔嚓山內顯神靈。”洞內供奉龍母神像一尊,供遊人參觀、瞻仰、供奉,祈求平安。
廣西藤縣龍母廟有兩處,一在藤縣象棋鎮道家村,古代竇家司署前,另在藤縣藤城鎮勝西村,古藤州水東街考通坊。龍母廟始建於何時已難稽。據嘉慶《藤縣誌》載,清乾隆前已有。龍母廟對社會的影響極深,她涉及的範圍達兩廣及東南亞。除藤縣龍母廟之外,梧州有龍母太廟,廣東德慶的悅城鎮建有頗具規模的宮殿式的龍母廟。廟內金碧輝煌,石柱雕龍,堆花塑鳥,色彩絢麗多彩。無論陸上或水上人家,港澳同胞,海外華人,都會來到龍母廟前頂香禮拜。不少父母還把嬰兒契與龍母為乾兒。
嘉慶《藤縣誌》載:龍母生於藤縣,相傳,藤縣有一人叫溫天瑞者,娶廣東德慶悅城梁氏為妻。梁氏生三女,其第二女少年時每若眺望空中必有應答,言人福禍無不奇中,隨其母回廣東德慶悅城,非常喜歡悅城之地,欲以在此安居,但無至親之人而回藤縣。至藤,在溪邊拾一巨蛋剖後得五物,形似守宮狀,此物喜水,龍母把它豢養,大後放於江中,數年後麟甲輝煌復來見母,母知其為龍子,而於遠遠相迎。後此女告知其父母當乘龍去悅城,遂跨龍去薄霧抵江口登岸,五龍以風雷相護,一夕擁地成墳,人以為異,因而立廟祀之,極為顯應云云。這就是龍母廟之由來。
自此之後,各地三江水口建龍母廟隨之興起,到龍母廟朝拜之香客絡繹不絕。每至龍母“升仙”之日子,潤誕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八月十五為正日誕辰,據說是龍母降生的日子,以老歷五月初八為正日,以初一至初十這十天,都不得屬賀誕期間。各地善男信女人山人海地到龍母廟參拜。解放前,在西江航行的船隻,渡輪,在龍母誕期,其船航行至龍母廟的地址,不分日夜,必在龍母廟之三里地水面前鳴笛或打鑼,燒香點燭,遙向廟宇致敬,至航行抵面前河面,即停泊下來,讓客上岸入廟參拜,本船也派出專人一同前往獻香奉燭。
解放前,廣東德慶悅城龍母廟每到龍母誕期,必來藤縣請龍母家鄉梁族的婦女四人到龍母廟為龍母更衣,這四位婦女到廟後,必先向龍母像焚香膜拜,“稱姑道姨”。接著,便於工作以柚,柏,桂等木葉前水沐浴三天,到龍母更衣時辰,便穿上新鮮的封建時代婦女禮服來到正殿,摒去一切雜人,緊閉門戶,焚香點燭,三跪九叩,然後御下龍母的舊袍,以“寢宮”里的精瓷面盆,盛取桂葉湯,以白絲巾輕輕地勻抹龍母像各個部位,才把新袍換上。退而再點起香燭叩拜如前,作為祝誕,並由她們宣布更衣儀式完成,然後鳴炮致賀。緣首向她們揖拜,並用紅紙包上巨款作為謝禮。誕期過後,這四位婦女才返回藤縣老家。

國產卡通片

基本信息

報備機構:肇慶軟體國際化中心有限公司
許可證號:(粵)字第914號
聯合製作機構: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文廣新局肇慶市日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片名
編劇
導演
題材
集數
每集長度(分鐘)
計畫投拍時間
計畫完成時間
龍母
歷史
20
20
2012.6
2013.8
內容提要
受方士鼓惑,當朝皇帝痴迷長生,方士與土豪勾結一氣,愚弄百姓。南方悅城的小村落里,有位少女名叫龍姬,聰慧善良,水性過人,常常在村里助人行善。為保護百姓,龍姬用計趕跑了裝神弄鬼的方士,感化了村中惡紳梁仁傑,更使執迷長生的皇帝領悟到長生並不能使天下歸心,唯有還民以“生”才是正途。皇帝賜匾封廟,拜封龍姬為“悅城龍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