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彩虹大臍蝸牛(Aegistadiversifamilia),是台灣特有種,已知分布於台灣東部的蘭陽溪以南和花蓮區域。這種蝸牛棲息在低海拔的闊葉林中,通常生活在比較潮濕的環境中。這一類的蝸牛很敏感,受到驚擾的時候,會快速的將肉體縮進殼內,要等很久才會再出來。它們一次可以產下20-30粒卵,孵化時間約一個月以上。
發現經過
這種蝸牛一直以來都被誤認為是在台灣地區廣泛分布的台灣大臍蝸牛(A.subchinensis)。2003年,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李彥錚注意到,由於地理隔離的存在,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生活的台灣大臍蝸牛的形態存在差異。李彥錚提出,當時鑑定出的台灣大臍蝸牛中可能存在隱存種(crypticspecies)(隱存種即外觀相似,遺傳特徵截然不同的物種,彼此間有生殖隔離)。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黃致維、李彥錚以及來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一起,利用三個分子標籤,並結合形態學分析,分析了這兩種親緣關係較近的蝸牛之間的差異和聯繫。
研究者對蝸牛的每個基因的系統發生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與山脈西部的台灣大臍蝸牛相比,山脈東部的台灣大臍蝸牛和蠕蟲大臍蝸牛(A.vermis)的關係較近,後者是一種生活在石垣島的相似物種。後來他們確認,這種之前被認為是來自台灣東部的台灣大臍蝸牛實際上是一個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彩虹大臍蝸牛(Aegistadiversifamilia)。
種名含義
diversifamilia,這個種名具有十分特別的意義:
1、科學家將新種取名為diversifamilia,意思是多元化(diversity)的家庭(family)。台灣在2013年時曾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等三個修正法案,簡稱即為‘多元成家’。同時,世界其他一些地區也正在爭取或是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作者們與相當多的學術領域的工作者都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2、有肺類蝸牛(Pulmonata)是雌雄同體的生物,科學家認為他們也象徵了多元的性傾向,以此為名最適合不過了;
3、將蝸牛的中文名取名為彩虹大臍蝸牛,是因為彩虹正是LGBT群體的象徵,以此為中文名,簡短又能代表種名的意義。
形態特徵
彩虹大臍蝸牛與台灣大臍蝸牛相比,殼的尺寸更大,外形更扁平。蝸牛殼寬度2-3.2厘米,殼高0.97-1.68厘米,這種蝸牛最顯著的特徵是雌雄同體。
分布範圍
除了中央山脈,這兩種蝸牛面臨的地理隔離還有蘭陽溪,這也是第一次證明了蘭陽溪對低海拔陸棲生物的地理隔離作用。那么蘭陽溪對其他低海拔陸棲生物是否會產生同樣的效果,以及今後是否還會有類似彩虹大臍蝸牛這樣的新種被發現,黃致維認為,河流等地形對於動物的長時間阻隔,而使之形成遺傳分化的例子相當普遍,尤其是在擴散能力比較不好的生物中(例如蝸牛)。台灣也有很多其他低海拔陸棲生物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只是缺乏人去研究,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因為這類的基礎研究需要有分類學、遺傳學、演化學等知識,還要有野外採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研究經費的支持。對於地理阻隔效應的研究,以往大多集中在擴散能力比較好的脊椎動物,但依然發現有相當多物種都出現了被高山山脈或丘陵阻隔,產生遺傳分化的現象。這顯示出台灣的複雜地形是促成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入選《時代》2014年十大物種發現
2014年12月,入選《時代周刊》評選的2014年十大新物種發現,第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