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陶甗

彩繪陶甗

彩繪陶甗是一種泥質灰陶,以上甑下鼎組合而成,甑底布滿圓形箅孔。通體繪紅彩三角紋。其間以黃、白彩填飾珍珠紋。

基本信息

前言

秦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各地發現的秦漢時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馬俑,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地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了我國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久遠和雕塑藝術的高度發展

介紹

彩繪陶甗彩繪陶甗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三門峽出土

外形



通高37厘米 口徑34厘米
 

特點



戰國時期戰國彩繪陶

泥質灰陶,以上甑下鼎組合而成,甑底布滿圓形箅孔。
體繪紅彩三角紋。其間以黃、白彩填飾珍珠紋。

 相關資料

彩繪陶甗彩繪陶甗

甗(yǎn,音眼)。

飪食器和禮器。流行於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為漸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為立耳。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