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價格貨幣模型(Flexible-Price Monetary Model)
基本思想
彈性價格貨幣模型是現代匯率理論中最早建立、也是最基礎的匯率決定模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弗蘭克爾(J·Frenkel)、穆莎(M·Mussa)、考霍(P·Kouri)、比爾森(J·Bilson)等人。它是在197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召開的關於“浮動匯率與穩定政策”的國際研討會上被提出來的。
彈性貨幣法的一個基本思想: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而不是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因此匯率水平應主要由貨幣市場的供求狀況決定。
論述
重要假設
① 穩定的貨幣需求方程,即貨幣需求同某些經濟變數存在著穩定的關係;
②購買力平價持續有效。
假設前提
①商品價格具有完全彈性,這就是說,當貨幣供給量變動時,會引起價格水平的迅速調整,而利率和實際國民收入與貨幣供給無關,從而不會造成由於利率水平的降低而進一步影響產出;
②購買力平價成立。
③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
④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可以完全替代,兩國利率為內生變數,並對廣義貨幣模型中的兩國利率作了技術處理,不再是原來的自然對數,而是利率本身。
基本模型
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這一本國貨幣市場平衡的條件寫成:Ms-P=αy-βi,α>0,β>0
本國價格水平表達式:P=Ms-αy+βi
外國價格水平表達式:P'=Ms'-αy'+βi'
購買力平價提供了本國價格水平與外國價格水平之間的聯繫:e=P-P'
帶入可得:e=α(y'-y)+β(i-I')+(Ms-Ms')⑴
⑴式即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從中可以看出,本國與外國之間實際國民收入、利率水平以及貨幣供給水平通過對各自物價水平的影響進而決定了匯率水平。這樣彈性貨幣分析法就將貨幣市場上的一系列因素引進了匯率水平的決定之中。
分析
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基本形式:
s = (m − m * ) − η(y − y * ) + λ(i − i * ) (1)
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基本形式,它將匯率的決定主要歸於三組變數:兩國相對貨幣供給量、相對實際收入和相對利息率。
內容:
即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一般貨幣模型。該模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Zt,這部分主要反映了貨幣供給量、國民收入等經濟變數等對匯率的影響,這是對匯率的長期影響因素,另一部分是Etst+1,這部分主要反映了市場預期等短期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模型能較好地解釋外匯市場短期匯率的變化。
就長期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來看:
①本國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會導致本國價格水平迅速的相應提高,由於購買力平價短期成立,因此,價格水平的提高將會帶來本國貨幣的相應貶值。
②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當本國國民收入增加時,將會導致貨幣需求的增加,在現有價格水平上,由於貨幣供給沒有相應增加,支出減少使本國價格水平下降,由於購買力平價關係,導致本國匯率上升。
彈性分析法也可用圖1來表示。假定國外的貨幣供給、實際收入和利率水平不變,由(1)式知這就決定了國外的價格P^\cdot不變。圖1的第一象限反映的是國內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貨幣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係P = M / L(Y,i)。在某一假定的收入和利率水平(Yo,Io)下,貨幣均衡線P = M / L(Yo,Io)是一條從原點出發的直線。當貨幣供給從Mo增加到M1時,價格水平同比例上升,由Po上升到P1。圖15—3的第二象限反映的是購買力平價線P=SP^\cdot 。由於P^\cdot被假定不變,則S=\frac{P}{P^\cdot}為一條從原點出發的斜率為固定的直線。當國內貨幣擴張(M_o\to M_1)使得價格上升到(P_o\to P_1)時,匯率就會相應地被由So提高到S1,本幣貶值。
評價
對於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批評主要在其兩個基本的假定上:
(1) 購買力平價。因為購買力平價在70年代西方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一般是失效的,使得彈性價格貨幣模型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礎之上。
(2) 貨幣需求函式。許多研究顯示,主要的西方國家的貨幣需求極不穩定,以收入和利率為基礎的需求函式不能全面反映實際的貨幣需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