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娟
張雯娟
———甘肅省首例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者張雯娟事跡材料
她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她是一個文弱的女子。
她卻是我省首例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者。
2004年10月份,省紅十字會在張雯娟所在的學校開展了“中華醫學骨髓庫採樣”活動,張雯娟報名參加了捐獻活動,並和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年8月,她為遠在北京的患者獻出了“救命血”。
儘管知道捐獻骨髓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張雯娟還是有一點害怕,可是想到另一個鮮活的年輕人正在等待生命的接力,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堅強,這個弱女子的選擇讓人感動。
從北京捐獻骨髓回來後的張雯娟說:“我只是做了一點點,可是對於一個白血病患者來說,卻是整個生命。”與一個陌生生命的親密接觸,使張雯娟的生命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說:“夫德成於先而藝成於後”,一個具備了高尚情操,樂於播撒愛心種子的人,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懸壺濟世的醫學工作中去,張雯娟事跡本身也昭示了這一點。
她為當代大學生,特別是醫學大學生樹立了一個榜樣。她的自覺行為,使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一神聖而偉大的醫學生誓言更加鮮活而富有感召力,也為廣大的醫學生贏得了無尚的光榮。
無論是富可敵國的富人,還是一文不名的貧民,都不會輕視自己的生命,都希望自己能在這個世界上多停留一刻,張雯娟清楚這一點,她用愛心點亮了生命之光,被新聞媒體形容為“天使弱肩擔道義”。
從北京捐獻回來後的她,依然那么堅定,那么平靜地說:“她只是盡了一點微薄之力,在一兩周內就可以完全恢復,雖然,非血緣關係的配對相符率只有十萬分之一,只要能夠為白血病患者贏得重生,那就是勝利!”
張雯娟同學積極地參加愛心社活動,平靜地踐行醫學生誓言,這就是一個當代中醫藥學子勤奮、樸實、毅力、恆心的完美寫照。
首先,張雯娟同學作為一名當代醫學大學生,她能自覺參加造血幹細胞捐獻活動,成為一名獻愛心的志願者,這就使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一神聖而偉大的醫學生誓言更加鮮活而富有感召力,或者說是以張雯娟同學為代表的廣大醫學生的志願行為捍衛了醫學生的尊嚴,也為廣大的醫學生贏得了無尚的光榮。
其次,當造血幹細胞移植這項偉大的科學技術工程剛剛興起,也許有很多人還對其心存疑慮的時候,張雯娟同學學科學,用科學,用科學的態度、自覺的行動實踐了這一善義之舉,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風采。
再次,張雯娟同學出身在傳統氛圍濃厚的農民家庭,同時又從事傳統醫學、傳統文化的學習,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在傳統學子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種博愛、奉獻、濟人活命的精神境界,難道不是“明明德”嗎?
總之,張雯娟同學是以科學的態度、自覺的行動,為當代大學生,特別是醫學大學生樹立了光輝榜樣,也是她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張雯娟同學身上的厚積薄發。正像新聞媒體上所載的那樣“天使弱肩擔道義”,這對她們生活在幸福和諧大家庭的每一位公民來說,都將是一種對心靈深處的強烈震撼。
或許有人要說,張雯娟同學的配型成功是偶然的。不錯,這萬分之一的機遇確實有偶然機遇。但如果她們把張雯娟同學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整個過程聯繫起來,比如從自願加入,到高解析度配型,再到堅持完成採血移植,經歷採血後的失衡痛苦等等。如果在這中間有一絲的憂慮,一絲的彷徨、恐懼,都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而張雯娟同學沒有退卻,義無反顧,堅持到底,圓滿完成了這一愛心的撒播。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在偶然中始終存在著一種必然因素,那就是自覺自愿,就是這種自覺自愿的美德創造了萬分之一的偶然。然而自覺自愿的精神境界並不完全是與生俱來的,它還要靠後天修和養。修煉這種高尚情操,既要有樸實厚道的家庭薰陶和家長的言傳身教;也要有為人師表老師的傳道栽培;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張雯娟同學踏入大學之門之後,學院黨委、行政忠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同學們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面,實施了行之有效的育人措施;得益於臨床醫療系的黨團組織及學生工作者,對同學們細緻入微的思想工作。學院正確的育人方針,系部同仁的努力工作,終於結下了豐碩的成果。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說“夫德成於先而藝成於後”,一個具備了高尚情操,樂於播撒愛心種子的人,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濟世活人的臨床工作中去,這就是張雯娟同學的事跡本身所昭示的。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生命的重要性,無論是富可敵國的富人,還是窮得無米下鍋的貧民,只要是人,只要有著正常思想的人都不會輕視自己的生命,都希望自己能在這個世界上多停留一刻,而作為一名醫學生,竭盡全力助人類健康之完美,更是她們責無旁貸的。中川機場上那張笑容燦爛的臉,無不向她們訴說她帶回的每一份喜悅。那是用愛心點亮的生命之光,用真情構築的生命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