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原名:張萬鎰,筆名:老菱,1917出生於山西武鄉,中共黨員。
1950年肄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1973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歷任班長、分隊長,武鄉洪水鎮民校校長,商聯會主席,劇團編導,太行文工團藝委會副主任,山西文工團副團長,山西省文聯聯絡部長、副秘書長,山西實驗劇院副院長。山西戲研所名譽主任,劇協山西分會第二、三、四屆副主席,山西省文聯第二、三、四屆委員。
1917年,張萬一同志出生於武鄉縣一個農民家庭。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開闢了抗日根據地,張萬一就是在這個時代,拿起了槍桿子、筆桿子,參加革命工作,開始了革命文藝創作生涯,成為一名從太行山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著名的鄉土劇作家。他從20歲開始編戲演戲,一生創作、改編、整理了100多個劇本,《張萬一劇文集》中所收的31個劇本是其中的代表作。這些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是思想性、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深得讀者和觀眾的好評。特別是像《義務看護隊》《改變舊作風》《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啞姑泉》《尹靈芝》《老八路》等劇目,當年一上演,便產生了轟動。
張萬一的作品是山西革命根據地人民鬥爭生活的生動記錄和寫照,是人民文藝光輝成就的體現。他以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革命文藝思想自覺地指導創作,表現民眾的生活、反映人民的願望,在秧歌劇、快板劇、上黨二簧、歌劇、歌舞劇、鼓詞等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創作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無論是題材、主題、人物、故事情節,都是從生活中挖掘提煉出來的,寫的是人民大眾的生活故事,刻畫的是人民大眾熟悉的人物,表達的是人民大眾之所愛、所恨、所想。因而他的作品裡充滿了泥土氣息,符合民族的、大眾的審美觀念和欣賞習慣,以通俗而又精練的語言反映出了人民大眾的心聲。
他劇作中的唱詞和念白樸實流暢,朗朗上口,雅俗共賞,既有民歌諺語的風味,又有古典詩詞的韻律,像信手拈來的民眾口語,生動活潑,真實火辣,能把劇中人物的情緒和個性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人民民眾喜聞樂見,愛看愛唱。充分體現了張萬一同志深厚的語言藝術功力和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這在山西乃至全國現代劇作家中是不多見的。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他是最早將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改編成戲劇的作家。他專為武鄉和襄垣秧歌劇團改編的《小二黑結婚》和《王貴與李香香》,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起,一直演了40多年,兩個縣劇團各演了3000多場,觀眾場場爆滿,經久不衰,創下了縣劇團現代戲演出場次的最高紀錄,起到了教育人民、鼓舞鬥志、移風易俗和活躍城鄉人民文化生活的巨大作用,其深遠的影響實在難以估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此來形容張萬一同志生命中的最後十幾年是恰如其分的。“文革”後,張萬一同志擔任山西省戲劇研究所所長,後任名譽所長。在此期間他組織全省戲曲研究人員編輯出版了《山西劇種概說》50餘萬字,編審了《地方戲曲劇目彙編》14集百萬餘字的書稿,並參與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曲志·山西卷》的編纂工作,為研究我省戲曲藝術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從事戲劇研究工作的同時,他仍然筆耕不輟,不斷進行劇本創作。從1985年至1993年的9年時間裡,張萬一同志共改編、創作了《靈堂記》《赤葉河》《老八路》《彭青天》《將軍泉》等16個劇本。特別是在創作《老八路》時,他帶病几上太行,深入生活,採訪調查,在紀念朱德總司令誕辰100周年前夕,與兒子張曉亞合作完成了大型現代劇《老八路》,熱情謳歌了朱德總司令與人民民眾血肉相連的可貴品德與高尚情操,謳歌了威揚太行的老八路作風,而且在藝術上也充分表現出了他強烈的民族意識和生活化、通俗化、大眾化的藝術品位和藝術品格,這正是他的戲劇作品之所以為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原因所在,也是他戲劇作品的價值所在。此劇在太原和北京演出時,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並受到了中央一些老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讚揚。
個人作品
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
從1985年至1993年,張萬一同志共改編、創作了《靈堂記》、《赤葉河》、《老八路》、《彭青天》、《將軍泉》等16個劇本,並著有劇本集《張萬一劇作選》 ;
短篇小說《小鷹的故事》、《義務看護隊》、《多福嫂和她的媳婦們》等。
劇本《靈堂記》獲1981年山西省劇本二等獎、《老八路》獲1990年山西省杏花獎。
人物評價
張萬一先生一生筆耕不輟,他創作了32部戲劇作品,加上改編、整理的劇作多達百餘部,其作品內容跨越了抗日戰爭年代至改革開放不同時期,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達到完美的統一,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鼓舞教育了幾代觀眾。
張萬一同志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不但作品感人,而且品德高尚。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淡泊名利,耿直樂觀,生活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他在新歌劇的創作上刻苦鑽研、辛勤耕耘五十年,為我省民族歌舞劇的繁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功德將永遠載入山西戲劇史冊,他的作品和人品必將被人民民眾廣為傳頌和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