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歐陽詢書張翰帖

唐歐陽詢書張翰帖

《唐歐陽詢書張翰帖》是唐代歐陽詢創作的書法作品,共11行98字。《張翰帖》也稱《季鷹帖》、《張翰思鱸帖》,唐歐陽詢書,屬於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歐陽詢僅存的四件墨跡之一。此帖為唐人鉤填本,筆墨厚重,鋒棱稍差。

基本信息

作品賞析

《張翰帖》也稱 季鷹帖,記張翰故事。

釋文: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為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內字殘,現據《晉書》補)

此段文字見於《晉書·文苑》及《世說新語》等書中,但均屬節錄。

張翰是西晉吳郡(今蘇州)人,富於才情,為人舒放不羈,曠達縱酒,當時人將他喻為三國魏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嵇(阮嵇曾為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稱他“江東步兵”。他追隨賀循至洛陽做了齊王的官,但他並不快樂,時常思念江南故鄉,於是萌生隱退山林、遠離亂世之念,後終棄官回鄉。

《張翰帖》原屬《史事帖》,是唐代著名書法家 歐陽詢存世四件墨跡之一,十分珍貴。被稱作天下十大行書之一,《張翰帖》排第七。此帖的書法特點是字型修長,筆力剛勁挺拔,風格險峻,精神外露。對開有瘦金書題跋一則,是宋徽宗趙佶在賞鑒之餘寫下的心得。他評此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並指出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這段評語對我們欣賞《張翰帖》以及其他歐體書都是極為重要的。

本幅與題跋鈐宋高宗趙構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記。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紹興內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後入乾隆內府,帖的左邊原有弘曆題詞,被颳去。

此帖為唐人鉤填本,筆墨厚重,鋒棱稍差。 明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等書有著錄。

作者簡介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充任弘文館學士,與薛稷、褚遂良、虞世南並稱“初唐四家”。歐陽詢博通古今,在書法上盡通八體,最擅長的是正書和行書。其書師法二王,並對漢隸和魏晉以來的楷法加以吸收,在隋碑朴茂峻整的基礎上創立了“歐體”書法,體方筆網,為初唐時期的典範楷書。歐書筆力瘦硬險勁而兼有腴潤之質,意態精密俊逸,結字中宮收斂,外畫伸展。結體非常嚴謹,字形略長,森然凜然.英氣逼人,深深影響了後世書法。  

晉書張翰傳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於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闢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著《首丘賦》,文多不載。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性至孝,遭母憂,哀毀過禮。年五十七卒。其文筆數十篇行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